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

時間:2022-04-20 15:54:17

導語: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系統解剖學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分析

1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研究顯示,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3]。可見專業課教師在高校教育以及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我校依托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教學院系部、教研室/虛擬教研室等,采用新教師入職崗前培訓、教研活動、專題講座、集體備課以及線上課程思政培訓工作坊等手段,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培訓、觀摩學習、交流研討,推進“四貫通思結合”大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其次,高舉中國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邀請社會科學部資深教師參與教研室集體備課并做指導,使教研室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內涵與精髓。通過以上措施,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樹牢人人講育人的意識,要讓教師明確所從事的不僅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還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高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

2完善課程目標,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則是對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進行導向。教學則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4]。以往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不僅是課程總體的目標框架,也是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的要求[5]。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教師有著各自不同的方法[6]。同時學生對自己要成長為什么樣的人,伴隨著知識的累積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經歷的事情,也會有越來越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這是人的發展的必然性。誠然,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在系統解剖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專注教學內容和呈現形式,將課程體系進行篩選、鋪排,深入課程肌理,將一個個知識點抽絲剝繭,深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相結合,重新賦予課程的質感和重量。首先,我們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將系統解剖學的知識進行重組和重構,進而將其分為3類:Ⅰ類知識包括骨學、關節學、部分內臟學以及全部的實習課;Ⅱ類知識包括肌學、部分內臟學、循環系統和感覺器;Ⅲ類知識主要是神經系統。其次,依據“兩性一度”金課建設標準,設計教學內容要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拓展,要讓學生有“跳一跳”才能夠得到的體驗。最后,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將其融入教學目標、課程目標、融入教學設計中,使之成為課程的靈魂和支點。

3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干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我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讓課堂教學有情有義、有溫度、更有愛。

3.1搭建人文素養培養平臺,教會學生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回報社會

在系統解剖學的第一次課以及學期之初的致敬“大體老師”活動中,教師向學生莊嚴的介紹“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來源于無償遺體捐獻者,他們以自己的身軀為學生講解人體的結構,帶領學生探索人體的奧秘,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每個臟器的形態、結構和毗鄰,更好地掌握解剖學知識,扎實專業基礎知識。他們如夏花般絢爛、秋葉般靜美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了延續,讓醫學生感觸生命的厚重與莊嚴。我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通過開設“解剖學第一課”和致敬“無言良師大愛無聲”紀念碑,旨在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從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到敬畏生命,扎牢“生命至上”的意識。我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及實驗教學中心擁有3個標本陳列室即人體標本館、斷面陳列室和塑化標本室。3個標本室均配置了值班教師及學生助教,全天候為學生開放,供學生參觀學習。進行參觀學習的除了我校的師生,還有來自校外的專家、社會團體、中小學生以及國際交流學生。為此我們教研室聯合教工第一黨支部組建了一支“志愿服務講解團隊”,為前來參觀學習的校內外人員進行標本的介紹和講解。同時,正在學習解剖學的學生以及高年級的學生分批加入志愿講解團隊,他們在向參觀人員介紹人體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加固了所學知識,鍛煉了語言表達及溝通的能力。遺體捐獻是以愛的名義,讓生命以別樣的形式延續[7]。遺體捐獻不僅可提供器官挽救其他生命,還可提供標本供醫學教育和研究使用,因此遺體捐獻對社會和醫療衛生事業有著極大的貢獻。遺體捐獻是無私的奉獻行為,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在解剖教學中,教師要以崇高的敬意向學生介紹遺體捐獻對醫學以及社會的貢獻,教會學生敬畏生命、感恩社會。中國醫學教育家—馬旭教授,為我校第二任黨委書記,后調到北京大學醫學院,先后擔任教務長、副院長、副書記、院長等職務。馬旭先生的一生從沒有離開“蛇杖”:在戰爭年代他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動中;于和平年代他守護人民健康,從事醫學教育事業,培養醫學人才;在身后他更是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贈給了醫學事業……他的一生是一名老共產黨員甘于奉獻、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真實寫照。在我們教學的標本中還有很多向馬旭先生一樣無私奉獻、大愛無聲的“老師”,分享他們的事跡旨在激勵在校學生奮發向上、練好基本功,傳承大愛、傳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將來工作崗位上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為人民服務。

3.2厚植家國情懷、培植理想信念、傳遞科學精神,教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

結合相應知識點融入解剖學發展史、學科前沿、科學家故事、抗疫故事等,塑造醫學生的人文素養。3.2.1“糖丸精神”在神經系統學習脊髓內部結構——灰質時,通過脊髓灰質炎引出科學家顧方舟老先生的事跡。他在國家危難時刻舍小家為大家開始疫苗研發工作,并以身試藥、以子試藥,經過40多年的努力讓中國在2000年成為無脊灰國家。他稱自己“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研制糖丸,但卻挽救了無數兒童的生命,被人們尊稱為“糖丸爺爺”。他雖已于2019年1月2日離世,但身上嚴謹治學、求實創新和無私奉獻精神的“糖丸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3.2.1德高醫精、開創先河在學習上肢肌、上肢的血管和神經時,向學生介紹“世界斷肢再植之父”陳中偉院士。教師講述陳中偉院士長期致力于顯微外科并開創世界再植外科先河的事例。1963年陳中偉和他的同事們為青年工人王存柏被沖床離斷的右手進行了成功再植,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斷指再植手術。該項成就與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一起成為彰顯中華民族能力的象征。陳院士一生共主持發明了6項斷指再植術,并提出了國際顯微重建外科界的公認的“斷肢再植恢復標準”—“陳氏標準”。通過此案例的介紹,旨在號召同學們學習陳中偉院士不怕困難險阻、永攀科學高峰,以病人/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的精神。

3.3培養臨床思維、創新思維、大健康理念,啟發學生關愛患者、關注全生命周期健康

結合解剖學相應知識點,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相關的介紹,要讓學生認識到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進而提升學生崗位勝任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舉兩例:①在心臟各腔的學習中,通過導入案例——“未閉的心眼”(實為沒有閉合的卵圓孔),開拓學生對于腦卒中發病的認知以及引起學生對先心病的重視,幫助學生建立臨床思維;通過對卵圓孔未閉的介紹,號召學生要關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并積極宣傳國家對先心病的救治政策;通過對卵圓孔未必患者過去和現在治療的對比,讓學生大膽想象:當自己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卵圓孔的封堵術又將是怎樣的進行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②在學習椎間盤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從生活中的現象——半彎腰持重導入介紹椎間盤脫出癥的發病誘因,進一步介紹發病原因,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和相應的治療措施、預防措施,從而向學生傳遞大健康理念以及疾病預防、進而幫助學生建立關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意識。

3.4踐行愛崗敬業、責任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或者教師自身的經歷,言傳身教。我校人體標本館、斷面陳列室的標本均由本教研室老一輩解剖學教師親手制作。在解剖實習課,教師通過介紹實習標本的由來和制作過程,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珍惜標本、愛護標本,體會老一輩解剖學教師親自制作標本的艱苦過程,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教師可結合自己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向學生傳遞踏實進取、精益求精以及責任與擔當,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可以說解剖教師以其特有的“福爾馬林味道”[8],讓學生牢記于心,成為其人生路上的領路人。

4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拓展育人空間

我校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在充分進行第一課堂育人的同時,積極開展標本制作、思維導圖大賽、繪圖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總結歸納以及美學欣賞能力,拓展育人空間的深度和廣度。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創新方式方法,將其如鹽入水般沁入學生心脾。通過思政教育的融入,我們要讓學生眼里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里有愛、有對知識的渴望、更有對未來的期許。作者貢獻付秀美負責課題設計、組織實施和文章的撰寫與修改;張乘云,劉東慧,李海艷負責思政元素的挖掘、課堂教學實施和總結;吳雪艷,付文亮負責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育活動以及第二課堂的開展和總結;謝紅林協助課題設計與文章審閱;李英平負責課題設計、組織實施和審閱利益沖突所有作者申明,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課題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及其報道。

作者:付秀美 張乘云 劉東慧 吳雪艷 付文亮 李海艷 謝紅林 李英平 單位:承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