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踐

時間:2022-04-21 09:22:03

導語:通信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信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踐

【摘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缺少思政教育設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不夠,專業課程育人目標不顯著。故本文以通信原理課程為例,闡述課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以及課程思政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等問題。

【關鍵詞】通信原理;課程思政;挖掘和實踐

一、對課程思政的認識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二)課程思政的本質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

(三)國家對立德樹人的重視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第一個重點任務。由此可見,黨中央對高校立德樹人的高度重視,以及落實立德樹人的精神指引。

二、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首先要區分課程思政概念和課程思政元素。思政概念是籠統的,思政元素是具體內容。如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可以通過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具體事例來體現,對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都是思政元素,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圖強、大義凜然等民族精神,體現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奧運精神、湖北抗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中國精神,體現一些哲學思維、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內容的也都是思政元素。所以,思政元素無處不在,思政元素不難挖掘,教師要根據自己授課內容選擇適合的思政內容,融合在知識傳授中。

三、對課程思政的設計

無論是基礎課、專業課還是實訓課,都可以融入思政內容。通過研究教學內容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注重學生德育的教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課程思政可以在課前、課中實施,也可以在課末實施,或者課前、課中、課末都實施,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例如,通信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信原理》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比較難學的課程,但是在教授這門課程時,當同學們想知道這門課程是否難學時,教師的回答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如果教師的回答是這門課程不容易學,有些學生就會知難而退;相反,當教師告訴學生這門課并不難,無論基礎如何,只要想學好,就一定能辦到,有些學生就會對學好這門課程充滿信心。從而可見,思政的教育在于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引領。正能量的回答,不僅能夠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而且能夠使學生樹立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和決心,讓夢想起航。

四、對課程思政的實踐

(一)理論課

下面就以通信原理課程中通信系統模型這部分授課內容為例,闡述課程思政內容的實踐。首先明確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之后進行課程內容和育人內容的設計。通信系統模型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比較模擬通信系統模型和數字通信系統模型的區別和聯系,分析通信系統模型各部分的作用。通信系統模型的育人目標是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要心懷理想信念,不斷進步、獲取成功,將實現“個人夢”與實現“中國夢”結合在一起。1.課前:課程思政引入思政內容可以融合在引入案例里,也可以結合在知識講解中。不同的課程內容要融合相適宜的思政內容。而且思政內容和理論知識的融合如糖溶于水一樣,會使所講內容更有“味道”,學生更易于接受。在講通信系統模型前,師生一起總結從通過驛站、飛鴿傳書、電報等方式進行信息傳遞,到利用語音通話、視頻通話進行通信,1G到5G移動通信技術的出現,是通信發展史上一個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北斗三號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案例是一個很好的思政案例。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作為功能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施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先有源后無源,先區域后全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道路。北斗的發展經歷了三代:中國北斗一號系統1994年剛剛立項,試驗系統2000年年底建成,向中國提供服務。北斗二號系統2007年至2012年建成,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北斗三號系統2017年至2020年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務。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的成功不是幾人可以單槍匹馬干出來的,也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黨和國家調動千軍萬馬干出來的,是工程全線幾十萬人團結一心拼出來的。自北斗工程啟動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有400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建設。北斗系統開創了通信導航一體化的獨特服務模式。以上案例用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國家自豪感,要向無數科技工作者學習,樹立遠大理想,勇擔時代責任。2.課中:課程思政貫穿授課內容通信系統模型分為簡單通信系統模型、模擬通信系統模型和數字通信系統模型三種,如下圖1、圖2和圖3所示。圖1簡單通信系統模型學生在分析三個模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時,基于模型組成來考慮。從圖1可見,通信系統由五部分組成,即:信源、發送設備、信道和噪聲源、接收設備、信宿。圖2和圖3模型與圖1模型相比,同樣具有圖1中的信源、信道和噪聲源、信宿3部分,不同的就是發送設備和接收設備的變化。從而得出結論:數字通信系統與模擬通信系統在模型結構上有很大區別,但是本質上都可以和簡單通信系統模型的各部分相對應。以上部分蘊含的思政內容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自北斗工程啟動以來,全國范圍內400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建設,這么龐大的科研隊伍,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那就是北斗的成功發射。數字通信系統和模擬通信系統的根本區別是信道中傳輸的信號不同。模擬通信系統傳輸模擬信號,數字通信系統傳輸數字信號。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區別通過圖4、圖5直觀可見。從而,進一步對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優缺點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兩個系統的發展有正確認識。通過分析可知,數字通信的主要優點之一是抗干擾能力強,沒有噪聲積累等,模擬通信的主要缺點是抗干擾能力較弱,當噪聲疊加于信號之上,在接收端很難將信號和噪聲分離。數字通信系統的出現和發展是基于模擬通信系統的缺點,這在通信發展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使通信的發展開辟了新紀元。同時,也要讓同學們認識到,數字通信系統的出現并不是摒棄模擬通信系統,兩個系統各有優缺點。從而在此可以將北斗三號發射成功是基于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的成功發射。在分析數字通信系統模型時,要啟發學生數字通信系統模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是近距離傳輸,在模型中可以沒有數字調制器和數字解調器;如果要求可靠性不高,可以沒有信道編碼器和信道譯碼器;如果傳輸信號沒有保密要求,就不需要加密器和解密器;如果信源發出的信號是數字信號,不需要A/D和D/A變換。所以這里可以貫穿哲學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數字通信系統中啟發學生們思考必須要清楚的問題有:用哪些方法可以將模擬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每種轉換方法有什么特點;數字信號傳輸時碼型是否需要變換,用什么方法變換;數字信號采用幾進制傳輸,二進制傳輸和多進制傳輸有什么不同?在傳輸系統中每隔多遠要加一個再生中繼器;數字信號用什么方法加密;數字信號是否必須經過調制后才能進行傳輸;如何衡量數字信號傳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所有的這些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清楚,要學習哪些知識才能了解數字通信系統。在這里可以貫穿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系。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任一個環節出錯或者性能不佳,都會影響整體傳輸性能。3.課末:課程思政總結反思在總結階段,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總結本次課的主要知識點和感悟;然后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思政內容的感悟。在總結通信系統模型這部分內容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北斗三號的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為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全新范式。引導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擔當時代重任,練就過硬本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在評價階段,引導學生要養成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要具有鉆研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另外,在批閱學生作業時,寫上適當的評語,也會使學生有所感觸。正確的引導猶如燈塔,使學生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是教師職責。

(二)實驗課

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規范意識、探究精神、工匠精神。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培養用理論指導實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做完試驗就好。比如做抽樣定理實驗時,要求同學們先畫出頻譜圖,再分別觀察抽樣頻率和信號最低頻率之間三種情況下fs>2fL、fs=2fL、fs<2fL的頻譜,從而得出結論。當一個問題所有情況都分析后,就不會出現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情況。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實訓室上課,上課地點的衛生狀況學生還是要打掃干凈,勞動精神、服務意識、團隊合作都是必不可缺少的。思政內容和授課內容融合在一起,杜絕了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用大而空思想灌輸的問題,把思想融合在具體的內容中,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五、對課程思政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每位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課程思政方面要有自己的考慮。1.課程思政元素,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課程思政的挖掘,可以側重于價值觀層面,注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精神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真善美教育等(職業精神、工匠精神、職業文化等);也可以側重于認識觀層面;還可以側重于方法論層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提升,主要內容包括: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等。3.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要相互融合,做到潤物細無聲,而不是與授課內容獨立存在。教師在講專業課程時,突然切換到思政內容,要使學生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4.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政課教師獨有的事情,是全體教師要擔負起的職責,除了思政課上講思政,其他課上也要講思政,要形成合力,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5.課程思政內容的結合可以在課前、課中,也可以在課后。6.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要有創新創造。7.教師要真學真懂,用真情實感去引起學生共鳴。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課程考核最好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將德育納入過程考核中。使學生知道,結果是重要的,過程更重要。不能搞投機主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任何成功都要付出努力。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當所有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所有課程、所有教師都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打通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合力,課程思政的教育引領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作者:劉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