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現路徑
時間:2022-04-21 09:42:19
導語: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現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趨勢下,信息化時代應運到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讓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現如今單一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愈加難以適應人們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各種需求,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可提高計算機網絡運行與管理能力,給計算機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便利的、高效的、安全的服務,推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本文概述了人工智能,分析了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優勢,探討了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應用優勢的實現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網絡技術
人工智能學科與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目前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愈加關鍵。近年來,人們應用計算機網絡的范圍不斷拓寬,提出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計算機網絡系統基礎的詞義解釋、數據運算等功能難以應對用戶愈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就對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全面應用提出了迫切要求,亟待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優勢,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智能化程度。
一、人工智能概述
現代社會的人們對于人工智能這個詞并不陌生,不過人們對其內涵的了解卻普遍不夠全面、深入,人工智能這個學科非常復雜,知識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多,它的出現改變了過去人工操作機械設備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保質保量且安全高效的完成復雜性較強、危險性較高的人工操作任務,讓人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同時也令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人工智能通過對人的思維、動作模擬成功地推動了社會進步與發展。從屬性上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是現代社會新型網絡技術的一種,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可以讓計算機網絡更加穩定、安全的運行,實現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改革與創新[1]。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優勢
(一)服務更人性化。計算機網絡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后,計算機用戶得到的服務人性化程度大大提升[2]。比如計算機網絡用戶在查詢信息數據過程中,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信息內容分析的準確性與處理效率,數據信息的獲取十分便捷,極大滿足了計算機用戶的需求。(二)能處理模糊信息。計算機網絡系統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實踐應用,可以很好地處理模糊信息,這些信息的邏輯特征不明顯,雖然難以通過傳統數學模型進行有效處理,卻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對人類思維方式的模擬操作順利達到處理目標,讓計算機網絡用戶能夠全面了解并動態掌握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的信息,提升計算機網絡信息使用價值和處理水平。(三)邏輯推理能力與學習能力強。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令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邏輯推理能力與學習能力更加強大,可有效分析計算機網絡系統出現的各種低層次信息,并采取適合的方式進行處理,經由邏輯推理與自主學習操作,把處理后的低層次信息變為高層次信息,在此狀態下計算機網絡系統,內部混亂復雜、大量的各種網絡信息能夠快速變為商業價值與研究價值較高的高層次信息。(四)資源消耗更少。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人工智能系統的有效應用,能夠加快計算機計算與處理內部工作的速度,過去一些復雜的問題需要消耗的計算時間與處理時間較長,計算與處理過程增加了資源消耗,影響了計算機系統運行效率。人工智能系統的安裝與應用,可縮短計算和處理的時間,計算機系統中各種資源與人力資源成本均得到了有效節約,從這一方向來看,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的實踐應用可推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中更好的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令計算機網絡具有節能降耗的應用優勢,促使該技術向著健康化、綠色化方向不斷進步。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中人工智能應用優勢的實現路徑
(一)從計算機網絡系統評價角度來看。研究計算機網絡特點不難發現,瞬變性與動態性是其兩大主要特點,也正因如此,計算機網絡的管理面臨較大難度,計算機網絡系統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后,可以將人工智能評價系統應用于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中,有效客觀地對計算機網絡進行管理和評價[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綜合了謂詞邏輯推理技術、搜索技術、結構化知識求解技術等人工智能網絡評價技術,切實解決難以有效管理計算機網絡出現的各種問題,該系統在評價計算機信息技術時可以最優化分解計算機空間,通過相關公式獲取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相較于傳統計算機管理方法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管理及評價的準確性,同時實現了資源節約目標。此外,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系統后,形成了智能網絡評價專家體系,對專家知識、經驗進行了充分利用,發揮出了專家知識庫的應用優勢,進一步提升了管理計算機網絡數據信息資源的能力,更好地解決了計算機網絡用戶遇到的各種問題,保證并最大限度提升了計算機網絡管理操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當出現一樣的評價問題時,計算機網絡的判斷將會非常精準快速。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技術近年來的應用愈加廣泛,不過由于自身局限性較大,所以在未來發展中還需要網絡技術人員加強研究,不斷完善優化該技術[4]。(二)從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角度來看。新時期背景下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面臨著更多挑戰,包括網絡安全威脅的頻發性與突發性更強、空間環境與用戶行為的動態變化、網絡安全威脅難以準確識別等,一旦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解決計算機網絡安全隱患問題,將難以保證計算機網絡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容易出現計算機用戶信息被盜、系統被病毒入侵等問題,引起難以估量的損失和社會危害,人工智能的應用可改善并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綜合水平,其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agent系統的應用優勢。該技術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勢在于自動執行能力非常強大,具體操作時agent系統憑借傳感器迅速確定計算機網絡系統環境,通過效應器對計算機網絡系統環境進行優化改善,對網絡態勢的感知十分高效,對網絡入侵行為的檢測也非常高效,對網絡入侵行為的防御效果很好,針對感知到的計算機網絡攻擊行為,可針對性提出對應的防御措施,同時對網絡通信數據進行實時監視,及時發現異常數據并收集這些數據進行標準化分析,一旦網絡攻擊行為被確定,agent系統立即通過收集的數據開展主動防御操作,計算機網絡通過agent系統的使用可以在強大的網絡態勢感知能力支持下,提升網絡安全管理水平。以國土安全部門工作為例,工作人員對計算機網絡空間進行測量時可依托agent系統快速感知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高效匯總到一起,形成大范圍的互聯網地圖,對計算機網絡達到更好的控制與感知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單一的使用agent系統時還存在一些不完善問題,可能收集的攻擊數據中有一些并不準確、網絡態勢的感知不夠全面等,這些缺陷都會對計算機整體網絡安全管理情況產生直接影響。最近幾年,agent系統的應用逐漸與P2P理念、P2P理念技術相結合,促使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具有了更強大的防御和檢測能力。2.神經網絡系統的應用優勢。該系統作為一個并行處理器規模較大,由多個分布式處理單元集合而成,由于運行機制與組成結構和神經網絡類似,因此被稱之為神經網絡系統,在信息儲存方面具有分布式特點,學習能力與信息容錯能力極強,知識能夠在該系統中自行組織到一起,讓信息處理要求得到有效滿足[5]。每一個處理單元在神經網絡系統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能夠完成并行處理操作實現預期效果,當其中一個處理單元出現問題時,別的處理單元的運行能夠繼續,避免了整個神經系統網絡受到影響出現運行問題,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對神經網絡系統的利用,可以滿足不同網絡攻擊行為的應對需求。此外,神經網絡系統應用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后,可對蠕蟲病毒、DDOS攻擊、網絡入侵行為進行有效監測,網絡安全環境始終處于高效監測狀態下,計算機系統錯誤率避免大大降低,通過圖形處理器和硬件的計算能力,增加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管理保障。未來,隨著神經網絡系統的持續發展,該系統將會給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提供更多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支持,獲取更廣闊的應用空間。3.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優勢。安全審計數據經常在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中遇到,這些數據價值較高,將其中的網絡入侵有關信息提煉出來,能夠對系統特征模式進行有效分析,便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相關操作順利落實。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中引入數據挖掘技術,能夠讓人工智能系統及時滿足不同的、動態變化的工作需求,依托關聯分析能力和優勢,保證網絡入侵行為空間與時間的聯系被及時的確定,同時該技術還可以對大規模數據進行高效處理,讓各種隱蔽信息都被觀察到,促進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邁上新高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優勢不容忽視,是解決傳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減少計算機網絡系統資源消耗、能源浪費和節約人工成本的可行方法,新時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應積極融入人工智能系統,加強數據收集、提取、處理、傳輸、利用的關鍵能力,強化對計算機網絡的安全保障,滿足計算機用戶對網絡安全、網絡運算效率、數據處理準確性等各個方面的需求,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貢獻更多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文軒,邵偉光,趙興圣,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輔助診斷在病毒性肺炎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21,31(2):239~242
[2]楊彥青,郭獻崇.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J].科技風,2021,17(9):95~96
[3]雷萍,羅璇.計算機通信技術與電子信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分析[J].數碼設計(上),2021,10(5):69~70
[4]羅君.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研究[J].科學與信息化,2021,8(1):52
[5]趙峰.人工智能下探討計算機技術的運用路徑探究[J].數碼世界,2021,36(5):253~254·65·
作者:張玲
- 上一篇:城市軌道交通上蓋物業融資模式
- 下一篇:無線通信中射頻收發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