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培育實現途徑

時間:2022-04-21 11:12:24

導語:農業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培育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培育實現途徑

摘要:大學生容易產生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的行為,而當前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和財商教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以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為研究主體,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形式對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與理財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加強農業高校大學生理性消費教育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理性消費;財商教育;農業高校;大學生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相應提高。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大學生的思想理念還不夠成熟,考慮問題存在片面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前社會上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以及極端利己主義等錯誤消費取向,容易誘導大學生陷入消費行為誤區,導致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的現象[1]。當大學生無法承受過重的消費負擔后,會找父母解決或同學朋友周轉,有的會嘗試到銀行或貸款機構借貸,各種校園貸款業務由此產生。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指出,大學生提前消費意識強,50.7%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產品,39.3%的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平臺(花唄、京東白條等)申請過分期;7.6%的大學生使用過現金貸產品[2]。但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認識不足、理財知識缺乏,校園貸款辦理機構又良莠不齊,一些不法網絡貸款平臺機構利用大學生的“弱點”,將“校園貸”變成了“高利貸”[3],給辦理貸款的大學生帶來了重大傷害。因此,幫助農業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性消費觀十分重要。

1農業高校大學生消費情況與理財現狀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消費與理財情況,在安徽農業大學各個年級和專業的學生中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141份,同時開展線下隨機訪談,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

1.1消費情況及存在問題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學生消費具有以下特點。①每月生活費水平總體上偏高。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每月生活費在1200元以上的占49.9%,其中每月生活費在1600元以上的占13.3%。這給普通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②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是家庭,自力更生能力不足[4]。基本上每個大學生的家庭都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費,只有不到20.0%的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來補充生活費,16.8%的大學生能夠獲取獎助學金來補充生活費,通過投資理財來增加生活費的很少(僅2.5%),說明大學生經濟不能獨立,上大學還是要依靠家庭支援。③消費隨意性大,基本上沒有規劃。20.0%的大學生有經常記賬的習慣,80.0%的大學生偶爾記賬或從不記賬。“月初出手闊綽、月末節衣縮食”,大學生已經習以為常[5]。④一些大學生對生活費不足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合理,存在安全隱患。當生活費不足時,53.7%的大學生向父母要錢。27.4%的大學生會通過打工來彌補缺口;約18.9%的大學生采取花唄付款、向同學和朋友借、信用卡透支或互聯網貸款等方式[6]。如果長期采取這樣的方式,借錢的數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旦無法償還就會產生違約,從而陷入財務危機。⑤仍有部分大學生對結余生活費的處理方式不合理。月底生活費有結余的大學生,大部分采取存銀行等理財方式,但仍有20.1%的大學生進行購物消費,這部分大學生容易產生非理性消費。

1.2理財情況及存在問題分析

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的理財情況見表2。大學生理財情況呈現出以下特點。.2.1理財規模較小。調查顯示,80%以上大學生的理財投資額在1000元以下,理財資金來自家庭給的生活費結余的大學生同樣也占80%以上,理財資金量小、來源單一,對大學1.2.2對理財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調查發現,23%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學習一些理財知識、但有沒有不重要,還有1%左右的大學生認為不需要理財能力。理財能力應是大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但實際上大學生對理財的認識還有待提高[7]。1.2.3理財目的的功利性太強。調查發現,24.5%的大學生認為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存在較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大學期間的理財應以合理規劃資金收支、做理性經濟人為主要目的,增加實際操作經驗,通過理財可以賺取一定的生活費,但“賺錢”不能是主要目的。1.2.4對高風險的認識不足。一是存在片面追求高投資收益率的現象。調查發現,36.2%的大學生希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5%以上。高收益意味著必須承擔高風險,但是一些不法金融平臺不斷宣傳“高收益、低風險”的錯誤觀念[8]。二是有部分大學生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式。7.2%的大學生選擇購買基金、3.2%的大學生購買股票,這樣的理財方式需要掌握一定的投資知識和技巧。此外,還有2.2%的大學生進行P2P、眾籌的投資。目前國家已對P2P、眾籌進行專項整治,這種方式最不可取。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在理財方式選擇上應該量力而行,盡量選擇風險低、適合自己的產品[9],如銀行存款、支付寶的余額寶等正規網絡理財平臺,在理財知識上升到一定水平、掌握理財技巧后,可以嘗試進行小規模的基金、股票、保險理財。1.2.5理財知識普遍缺乏。從圖1可以看出,對于選擇理財產品的方式方法,32.6%的大學生根據所學課程或專業知識來購買合適的理財產品,67.4%的學生通過親戚朋友同學推薦、新聞媒體、論壇、金融機構宣傳推薦,或者其他方式來選擇理財產品。因此,大學生普遍缺乏財商教育和理財知識[10],不會對理財產品進行利弊分析,更談不上掌握投資理財的技能技巧。圖1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理財產品的選擇依據Fig.1Theselectionbasisoffinancialmanagementproductsofcollegestudentsin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

2農業高校大學生消費觀教育機制的建立途徑

2.1學校教育是主要環節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應將科學、合理的生活和消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設投資理財選修課和金融理財知識講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并付諸到實踐中去,增強學生抵御和防范不良風氣侵染的能力[13]。同時,還要開展防詐騙宣傳教育。二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財商也稱為金融智商,簡單地說就是對財富的認識和賺取財富的能力。財商教育就是通過學習運用理財投資知識來提升理財能力的一種手段。財商教育可以幫助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和金錢觀念。除了基本的課堂理論教學外,高校要把消費理財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舉辦金融知識大賽,成立理財興趣小組,開展省錢活動大比拼,提供網絡模擬股票、債券市場操作等機會,幫助大學生熟練運用學到的理財知識與技巧,從而提升理財能力。三是打造崇儉尚廉、厲行節約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內報刊、公益廣告、校園網、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多種渠道,倡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費觀念,推行理性消費和可持續發展并存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正面宣傳教育的效果。

2.2家庭教育是必要補充

家長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因此家庭對大學生開展消費觀教育與理財引導是不可忽視的必要環節[14]。家長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長要關心了解子女的開銷情況,不能縱容不合理的消費需要,在發現有不當行為后,要采取有效方式及時遏制,引導子女養成適度節儉、不浪費的消費習慣。家庭生活中會有很多消費決策,家長要邀請子女參與決策,同時關注子女在學校的理財活動,提供一定的指導建議和支持資金。家長教育要合理把握尺度和界限,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對于難解決的問題要及時會同學校妥善處理。

2.3政府和社會引導是重要保障

政府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運營,設置市場準入的“高門檻”,加強校園貸款的監管力度,保障借貸雙方的利益不受侵犯,為大學生提供健康的金融環境。對于面向大學生的各種“不良貸”,應當嚴厲打擊、堅決取締,引導商業銀行開通面向大學生的小額信貸業務,增加官方授權信貸的服務范圍和力度,妥善解決一些大學生的貸款需求。大學生是金融機構未來的潛在客戶,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發一些操作簡單、資金量小的“大學生理財產品”,讓大學生能夠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體會到理財帶來的樂趣,金融機構也可以從中獲取客戶資源和“輕微”盈利,從而實現雙贏[15]。社會上要增強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堅決抵制攀比消費、奢侈消費、超前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反對享樂為主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氣。

3結語

要解決農業高校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難題,應當聯動政府、高校、企業、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完善高校的救助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積累大學生的金融知識,提升大學生的金融素養[3],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消費觀,形成積極、健康的消費行為習慣[1]。政府部門應加強互聯網金融立法,并促使全社會形成合力,加強對網貸業務的監管[13],構建和完善大學生金融支持體系。因此,應建立大學生自我提升、高校系統教育、家庭補充輔助、政府社會引導保障“四位一體”的系統化教育模式。

作者:宋超 仇飛 任琪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