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如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時間:2022-04-22 15:58:38
導語:茶文化如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擁有4700多年歷史的茶文化,從神農時代開始追溯,流傳至今日,已經形成了多方面為一體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等的各個領域涉及的體系,對后世仍有深遠的影響。小學作為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小學語文的教學更是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小學語文不僅是基本知識、概念的普及深入,還是教書育人方面育人的起始點,兼顧著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精神素質的培養。將茶文化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其舉措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關鍵詞:茶文化;小學語文;德育
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了許多由前人繼承并發揚下來的悠久文化,這些文化承載了幾千年的風霜依舊熠熠生輝,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我國作為茶的故鄉,對茶的研究與探索從古人沿襲至如今,在遺留的古籍、詩書、經文中,都有詳細的記載。融合了儒、道、佛等學派思想的茶文化,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其中涉及到茶文化與小學語文之間的聯系、二者互相融合的策略以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茶文化與小學語文之間的聯系
1.1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是指在茶的發展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總結、歸納或延伸出的關于茶的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從神農時期產生,漢時開始,唐詩盛行,在多部史書之中,例如《茶經》等均有記載。茶的發現過程,據說是神農最開始發現了一種植物,他嘗盡百草,唯獨這一株植物在他的胃里循環之后還能夠在嘴里留下新鮮感,于是從那以后,他就用這種植物去中和毒植株。古人對茶有著極度的熱愛,被譽為茶癡的蘇東坡、茶人蔡襄、茶圣陸羽等,在他們那個特殊的年代,茶就有了極高的地位并被蘊含了特別的含義。保留至今的待客之道,當家里有客人到來時,一杯醇而濃香的熱茶,便賦予了深深的情意;酒桌之上,不勝酒力的人會以茶代酒,不失大氣;商人會談時,使用典樸而又造型優美的茶具,以表誠意……茶出現在眾多重大的場合,茶不光光被用來品嘗,更被用來鑒賞、研究。因為茶在各個地區有不同的種類,福建的大紅袍、安溪的鐵觀音、云南的紅茶,并且有消脂減肥、提神益思、延年益壽等眾多功能,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1.2茶文化的發展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我國作為茶葉大國,從原始社會就誕生了茶,但茶只在食用過程有“藥”用之性,沒有產生文化。峎在西漢時,茶就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到了魏晉,名仕文化離不開茶文化,茶文化逐漸形成開始發展;到了盛世唐朝,茶文化與禪教密切相關,唐朝一些知名人士探討了飲茶的藝術、把著名三教融入其中,這時的茶文化才是真正的形成;宋代時,茶已不再是那個朝代獨有的,當時茶葉被當作特產賜給國外使節,它也成為了代表國家的標志。有關茶的各種衍生物也就此誕生,茶藝、茶儀、茶風形成了一種潮流,但也更加繁瑣。明清時期,茶的種類日益豐富,茶的各方面也越來越講究,但也用茶為題材創作了許多流芳千古的作品,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唐伯虎的《品茶圖》、《烹茶畫卷》等。直至今日,茶館在全國各地的普及,讓茶不再僅僅是當時社會文人墨士才能擁有享受的,街頭巷尾,都有茶的一席之地。茶道精神也逐漸低齡化,年輕人也樂意去小茶館喝喝茶、品品味兒,去感受那一方和諧、安靜。
1.3小學語文的教學性質
小學階段的語文,每個年級有著不同的職能。一~二年級,語文教學順承幼兒園的基礎點撥,略加擴張,打好基礎,培養習慣;三~四年級,擴大閱讀范圍,指導學習,凸顯能力;五~六年級,全面掌握,提高效率。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中文的教學不僅讓他們在基礎的學習上循序漸進、逐步發展,從拼音、字形到語句以及更深層次的概念。中文的學習是為了給其他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語不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上的教學,它作為幾大學科中的王牌學科,肩擔重責,賦予了灌輸學子素質教育的使命。它在給學生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修養、情趣等核心素質。所以,小學國語至關重要,是在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1.4茶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
文化與教育的結合,是讓文化與教育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當教育在有條不紊地實施時,文化的加入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茶作為縱觀上下四千多年歷史的文化使者,融入小學中文的教學,讓茶文化不再是教育界的局外人,而是豐富語文教育內涵的一把手。當茶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學子會領悟為何茶文化歷經時間的洗滌,仍舊繁衍生息、屹立不動;學子們更會在學習中領會茶道給予人們的精神內涵、思想品質,那么,小學語文的教學也不會是枯燥無味、循規蹈矩的基本指導,而是一項有回應的素質教育教學活動。人們也會更加關注教育的、茶的一個發展。所以,茶文化作為目前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應得到重視。
2茶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構思
2.1校方教學任務納入茶文化
教師是知識與技能,課本教育與素質訓導的傳授者。學子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輸出者,傳輸雙方的共同作用,使傳輸內容最大化。茶文化融入教學的最基本措施就是使其加入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內容,出現在教案上,應用于教學課堂中。首先,學校要響應號召,召集會議,部署方案,并運用于下級。學校可以開展有關茶的興趣課程,分門別類,從茶道、茶德、茶書、茶具等方面一一羅列,學生投其所好,積極參與。課時定期開展,測試也應該逐一進行,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實在不入門的學生酌情調整內容,不使他們產生厭學的情緒。課余之時,還應該布置相關的作業,例如制作相關的手抄報、完善有關黑板報等。在5月21日國際茶日這一天,東陽市斯村小學組織了一場在茶藝室學習茶文化的任務,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參與,了解采茶、制茶等過程,同時也動手操作學習。校方介入是把茶納入小學語文教學最直接可靠的方式。
2.2開展有關茶的品鑒或學習活動
雖說茶對于中老年人會更加樂于接受。但對于處于獵奇心理強、好奇心重的青少年來說,茶也是值得涉獵的方面。首先,學校可以開展有關茶的學習活動,動員家長群體也積極投身其中,營造學習的氛圍,普及茶文化的基本知識,進行一些知識競賽或知識問答活動,師生、家長共同參與,那么活動的意義就不僅僅是死板地完成上級部署的任務,而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文化碰撞。其次,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氣味甚至內涵。品鑒茶不光是喝一口茶,細細品味、慢慢回味,更要去關注它自身的內涵,藏在背后的特質。我們可以去了解不同茶的產地、來源、歷史典故以及它們背后不為人知但值得探索的故事等。金華市婺城區虹路小學舉辦過一場茶文化研學活動,在師生面前展現了智慧與視覺的盛宴;同樣廣州市荔灣區南塘大封小學也定期舉辦了茶文化展示活動,學子們跳采茶舞、展泡茶藝,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在深入解讀之后,我們會發現,與其說它是一個具體物體,不如說它是一位經驗豐富、慈祥和藹的智者。
2.3到茶廠、茶山現場實驗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才出真知。光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去接納茶文化,在主觀意識上,好像的確有作用,但長此以往,學生們也會把茶文化當做應試教育,在行為和思想上抵抗和排斥。理論教育類似于說教教育,剛開始進入這個課題學生們還會有一些新鮮感,學校或社會也會定期舉辦一些相關活動或討論,但沒有實踐的結合,很難長久發展下去。所以在條件允許、支持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聯合當地政府組織學生們親臨現場。經驗豐富的茶農們親自指導,學生們能夠了解到茶樹的栽培、修剪技術,主要是能夠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去感受還未處理過的茶香。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們也可以適當地灌輸一些有關茶的知識,茶的主要變種,四大茶系,都可以成為了解的內容。從鮮葉到成品,完成包裝步驟,攤放(曬青)、殺青、整形、理條等這一套程序都是有講究的,很多學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好奇茶的最終形成,愿意主動去了解,拓寬自己的視野,所以帶他們進入茶廠親自觀察、互相討論、總結,老師在其中起到引導作用,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們的知識面,也把茶文化納入語文教學進行了實踐性的操作。茶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是課堂理論就能完全概述的,也不是僅僅靠一兩本書就能一概而論的,現場實踐,親身體驗,這絕對是學生學習茶文化的最佳方式。
3茶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3.1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的教學作為我們母語的教學,更作為眾多學科里的第一學科,起作用不容小覷。近年來。語文的教學在教育過程中,作用于學子的興趣教育日益下降,教育工作者們只為提高教育進度、完成基本任務而進行沒有血肉的傀儡教學。強制性而又日復一日的枯燥教學滋生出學生的逆反心理,他們愈加提不起興趣,甚至有些抵抗。茶的融合是新事物的加入,教師會改變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師生之間互相調整,變敵人為摯友。新事物的加入,可以說是把老師也變為了學生角色,因為茶并不是一直存在于教育體系中的,師生必須呈包容心態,對于出現的各種事物,調整心態,欣然接受。當然,所有的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磨合。完成這些一系列操作之后,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定會有所提高。
3.2普及并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能夠延綿至今,有其獨到之處。歷史長河綿綿不絕,有得不到發展的,石沉大海,再也尋求不到足跡的文化比比皆是。時間也是一個漏斗,去除掉沒有任何意義的,留下的都是珍貴且值得發揚光大的。老一代的人愛茶至極,他們苦于鉆研,思想匯聚,認真探討,追求古代文人墨士的精神;現在的年輕一代,卻沒有這個意識,大多數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在網絡世界里稱王稱霸,徜徉在縱情享樂之中,以快樂至上為思想理念,實為頹靡至極。將茶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在思想萌芽階段打消不良的想法,讓未來國家之棟梁心中堅定信念,積極學習、認識茶道,一代又一代的普及、弘揚茶道,那么,茶道在社會、時代的進步發展過程中,才會永久的綻放光輝。
3.3茶道精神培養學生素養
茶道精神與儒家、道家的主題相一致,都追求一個“和”字。王玲教授曾說:“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清代女詩人李清照,因茶而生悲喜人生;乾隆皇帝為茶創詩230多首;盧仝的《七碗茶歌》成為茶文化中的經典……古時的茶道精神干凈又純粹,茶也成為古人之間感情的紐帶之一,是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志趣。古代窮困書生,即使窮得家里揭不開鍋,也要安下心來,靜靜地為自己泡一杯養身茶,靜心養性。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養性,因為茶有保健的作用,對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有積極的作用。首先,茶道精神帶給學生的就是靜心、不浮躁。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這個時候,靜下心來,就是杜絕此類負面情緒的最佳良藥。其次,在成人的成長過程中,領悟茶道精神,悠閑而安靜,典雅而文明,整個人格都會得到升華。學生素養的培養,茶道精神發揮重要作用。
4結語
茶文化融入小學教學,不是一項盲目的、無意義的舉措,而是經過各項實踐,最終通過重重把關確定下來的一項浩大的嘗試性工程。目前茶文化融入教學的現狀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是扎根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不斷深入學校文化教育體系中;第二是讓茶文化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學校等有關領導更加重視茶文化的傳承;第三,也有些學校缺乏重視,只做表面功夫,這需要管理層去督察,改善這個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學校壓根就沒有實施這個方案,左耳進右耳出,沒有端正態度。但我們應該明確茶的起源及發展并不是與小學語文毫不相干的,它涉及到精神層面,隸屬于一個課外知識的普及。所以,校方這時就應該發揮自己的職能,用最大的權力,配合工作。茶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可以從各個方面入手,教科書納入茶文化、開展關于茶的學術性活動、茶的品鑒以及知識學習活動,家長群體的加入,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讓教育工作不僅限于老師的工作,也是家長的工作。茶融入之后的反響,這涉及到學生、茶道精神、語文教學質量、精神素養四個方面,并且發展為一個良性循環。這些結論都深刻地反映出,將茶文化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是在當今大教育背景下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孫巖輝,李霞.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7(03):95.
[2]譚禮沖.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9(02):158.
[3]張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文淵(高中版),2018(11):268.
[4]孫巖輝,李霞.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8):95.
作者:杜凡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玉井鎮店子小學
- 上一篇:輔導員與思政教師聯合育人模式分析
- 下一篇:數字技術平臺及應用系統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