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路徑

時間:2022-04-24 10:35:35

導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路徑

【提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文章先界定“立德樹人”的內涵,接著從以德育理論強化“立德樹人”的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引導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源性路徑、課程思政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實踐育人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及在校園德育文化育人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這六方面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進行闡析,以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涵;實現路徑

“立德樹人”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被確立為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立德樹人”當然既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又是高校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德育教育既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引領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確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標桿,這正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探索的問題。如何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是我國德育教育面臨的必要課題。文章先界定“立德樹人”的內涵,接著從以德育理論強化“立德樹人”的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引導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源性路徑、課程思政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實踐育人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及在校園德育文化育人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這六方面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進行闡析。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

國要興,須樹德;人要立,須修德。大學之道、教育之本、教育者之職及師生之覺悟,皆為“立德樹人”。“立德”和“樹人”蘊意著兩大深層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德”,有三個豐富層面:作為自身道德品質的個人之德、具有高度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公德、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及關心人類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大愛之德;要樹的“人”,則是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建設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恢弘藍圖、符合祖國、人民和新時代要求的德才兼備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目標和根本任務,是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穩定、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石。“立德”重點強調的是“立”,即要付諸于行動,心存“德性”意識,外化為“德性”行為。堅持教育德為先,通過正面、積極和主動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和激勵學生;樹人,就是堅持以大學生為本,通過因材施教來塑造學生的人格、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家國情懷,培養和發展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是具備人格完整、心智健全、品格高尚和有道德修養的人才。“立德樹人”就是要充分地培育學生自內生發敬畏、尊重與珍視大生命的意識、觀念與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思想政治覺悟,使學生自然而有效地養成正確的道德意識、道德習慣和道德行為,為中華民族之騰飛提供源源不竭的道德正能量和精神食糧。

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

(一)師德師風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

教書育人德為先,高校應當先立師樹己進行師德師風建設,此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高校教師是高校德育的典范實施者,要身正為范,要以自身的職業道德情操、高尚的品行、積極正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為楷模,對大學生的言談舉止起著十分重要的典范作用。德高威望、學高為師,教師要以自身修養、人格魅力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思想上擁有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以身作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于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的道德修養與知識水平,恪守敬業的愛崗精神,堅守職業道德觀念,并且有所省、不斷完善自我,以自身的道德行為言傳身教,深化大學生對道德修養本質與內涵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要處處以身作則,以不斷地修養品行、豐富知識為己任。教師要將德育教育和課程思政目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要提煉和完善課程知識點,將德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材知識巧妙融合,挖掘課本中能結合德育與思政教育的專業知識點,或提煉與德育和思政教育主題相關的題材進行教學,以實現教學目標與“立德樹人”融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引導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實現“立德樹

人”根本任務的本源性路徑大學生剛步入成年,血氣方剛,心智性情未成熟,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也較欠缺,其道德觀、生命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均有待完善和健全,思想和品行尚不穩定。高校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和不同生源大學生的本真特點,追蹤他們的熱點話題或關注的問題,把握其思想動態,遵循因人因事而教、以時而進及順勢而為的原則對他們開展德育和思政的教育,盡最大程度做到針對性和親和力,以滿足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多樣性心理需求和期待,并將自我德育教育理念滲透到課堂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定期舉辦德育教育講座,讓學生受到高尚德育思想的熏陶,促進他們的德性修養;開展以愛國和思政為主題的演講大賽,使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情感;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內在而自發地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凈化自己的心靈。要把大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自我道德化育者,要培育以情感為核心的和諧德育環境,引導他們開展自我德育教育。教師要深入到廣大學生的內心家園,在與他們交心交友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將德育理論與道德意識轉化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讓大學校園成為互幫互學、互敬互愛的德育大環境,從而提升“立德樹人”工作的精神境界及高效性。毋庸置疑,“立德樹人”教育的本源性路徑是引導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

(四)在實踐育人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

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親身投入到社會各基層和廣大農村去接受教育,了解國情、熱愛農村、體察民情、身心體會、主動操作、積極探究及反省提升自己,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積極主動成為社會和人民的奉獻者和服務者。打造“下鄉”社會實踐平臺,每逢寒暑假,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帶領學生到革命紅區和邊遠山區實地參觀、調研和考察,推進農、科、研相結合,實行高校教育和社會實踐協同的德育育人方式。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平臺,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選派師生志愿者積極主動到師資匱乏的邊遠山區支教,關愛渴望知識的貧困孩子,擔當起真正脫貧先育人的社會責任,在艱苦的社會實踐中接受身心修為。建設公益愛心組織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如愛心捐款、敬老院志愿者等公益社團成為新生入校軍訓期間的自覺行動,從中體驗關愛他人的高尚情感,引導新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格和深入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將青春、激情和理想融入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將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融合。積極創建實踐育人途徑,努力提升“立德樹人”工作成效。

(五)在校園德育文化育人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

高校將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思想與校史、校訓及校歌等所蘊涵的文化精神結合起來,建成獨具風格的校園德育文化育人大環境,展示獨一無二的自身校園德育文化要素。例如,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創建校史紀念館、農業博物館和劉瑞龍文化廣場等一系列校園精品文化,提升師生德育境界,增強師生的存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把校園建設成為師生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精神樂園。定期組織季節性的節日聯歡會、社團活動等文化育人活動;師生積極主辦多種媒體如校報、校園之聲、德育教育論壇等平臺熏陶、感染與感化師生。通過課堂德育教育與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數字網絡化、泛在化、個性化、終身學習化的德育平臺,把“立德樹人”融入到人人皆學、時時處處可學的育人校園服務中。在國慶、校慶、新生入校、畢業典禮等重要時節,開展具有新時代特征和專業特色的德育文化活動和學術報告,加強中華優秀德育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通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融合建設等,形成良好的校園德育育人環境。以高校德育教育為主導,融合打造高校-社會-家庭混合智慧型德育文化教育網,構建三全德育文化育人的氛圍和大環境,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立德樹人”成效。

三、結語

以德育理論強化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育人觀內化為高校師生員工自身的道德意識、道德理念和道德行為;師德師風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引導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將德育意識轉化為自發的道德行為和準則,為“立德樹人”的教育提供本源性路徑支持;課程思政育人為“立德樹人”提供重要途徑;在實踐育人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校園德育文化育人為“立德樹人”的教育打造精神樂園。總之,貫徹落實黨中央全員、全程、全方位“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高校形成黨委統一掛帥,各部門、各方面全面配合的育人工作大局,有效保證思政育人工作的協調性和步調一致性,使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作者:王慧英 余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