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護理模式在預防骨科術后的應用

時間:2022-04-25 11:24:39

導語:程序化護理模式在預防骨科術后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程序化護理模式在預防骨科術后的應用

摘要:探討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模式預防骨科術后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中的應用效果。將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入慶陽市人民醫院骨科治療的72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僅給予常規護理(術后監測生命體征、依據血栓相關癥狀實施基礎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防控等),觀察組36例在其基礎上接受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進行LEDVT風險評估、開展預防培訓和實施針對性預防),比較兩組術后相關指標(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總靜脈瘀滯指數)、患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總靜脈瘀滯指數(SI)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患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實施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能促進術后恢復,改善下肢血管相關指標,促進血液流動,加速血液循環,降低患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

關鍵詞:風險評估;程序化護理;骨科;術后臥床;下肢深靜脈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Low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osis,LEDVT)是指受內源或外源性因素影響血液在靜脈血管內出現凝固變化,導致血管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阻塞。LEDVT是骨科術后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如發生深靜脈內血栓脫落可能經血液循環至肺動脈,引發肺動脈栓塞乃至肺功能不全[1],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術后康復,嚴重時可致患者猝死,危及生命安全[2]。骨科手術患者術后肢體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喪失,須長期臥床,加之受術中血管牽拉、受壓、損傷等因素影響會進一步增加術后LEDVT的發生風險[3]。有文獻報道[4],骨科大手術后LEDVT發生率可達43.2%,因此早期篩選高?;颊卟⑦M行針對性十分必要。鑒于此,本研究以慶陽市人民醫院骨科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模式在降低術后LEDVT發生率中的作用,旨在為骨科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慶陽市人民醫院骨科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為骨科手術患者,具備髖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指征;②年齡18~75歲;③意識清醒、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正常;④均為本市常住居民,便于隨訪;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前伴血栓性疾??;②入院前1周曾使用相關抗凝藥物;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0~74(52.37±4.82)歲,行髖關節置換術20例,股骨頭置換10例,膝關節置換6例。對照組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22~75(53.09±4.55)歲,行髖關節置換術18例,股骨頭置換11例,膝關節置換7例。兩組資料對比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內容有術后監測生命體征、依據血栓相關癥狀實施基礎預防(定時翻身、指導開展功能鍛煉)、物理預防(使用彈力長襪,指導下肢活動)和藥物防控(使用抗凝劑)等。觀察組:基于風險評估實施程序化護理,措施如下:(1)風險評估:采用Autar量表進行LEDVT,該量表含年齡、體質指數、活動、高危疾病、創傷、手術、特殊風險等項,依據累計評分分為低危(評分≤10分)、中危(評分11~14分)和高危(評分≥15分)組;(2)預防培訓:以骨科護士作為培訓對象由護士長、護理骨干或副主任醫師等開展LEDVT預防培訓,持續培訓2周,并于結束時實施考核,確保所有護士能熟練應用Autar量表進行LEDVT風險評估;(3)針對性預防:1)基礎預防。臥床時可經常性變換體位,避免過度屈髖,以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可適當保持直立體位,以減少靜脈回流,降低心臟負荷,但取站姿時不宜超過30min;加強保暖,選用小針頭行下肢穿刺,避免重復穿刺;多飲水,確保血容量充足,注意飲食,保證排便通暢;囑吸煙者戒煙,以免刺激血管引發靜脈收縮。2)分級預防。①低?;颊撸捍┐骷訅簭椓σm,適當提高患肢,指導開展床上訓練,主要內容有輔助抬腿、按摩、健側伸屈膝、腳踝等;使髖部保持外展位,指導深呼吸與咳嗽訓練,可盡早下床活動;②中?;颊摺T谏鲜龃胧┗A上采用氣壓泵治療儀進行干預,于術后1周內采用該儀器按摩或擠壓下肢血管、神經和淋巴組織,以改善血流瘀滯,加快滲出液吸收,預防血栓形成,每日治療2~3次,每次30min;③高危患者。除實施上述預防措施之外可給予利伐沙班開展預防治療。

1.3觀察指標

(1)術后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總靜脈瘀滯指數(SI);(2)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下肢腫脹判斷標準:測量小腿髕骨下緣10cm處周頸,雙側差值>1cm。LEDVT判斷標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如靜脈管腔不能壓閉,腔內呈低回聲或無回聲,血栓內僅有少量信號或無血流信號則視為LEDVT形成[5]。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給予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平均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SI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下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下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LEDVT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據報道歐美等國家LEDVT的發生率約為2.23%~3.29%[6],亞洲國家LEDVT發生率為1.40%,我國LEDVT高于亞洲平均水平,達1.8%~2.9%[7],防治形勢較嚴峻。研究證實LEDVT急性期的致死風險較高,發生LEDVT者即使經正規抗凝治療后也會出現長期并發癥及LEDVT形成綜合征,采用有效的預防措施能降低術后LEDVT形成風險,促進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8]。骨科術后臥床患者發生LEDVT的危險因素較多,目前各相關研究報道不一,但人們普遍認為高齡、下肢長期制動、肥胖、既往有靜脈血栓栓塞病史是其主要危險因素[9]。另有研究指出,術前凝血功能障礙、手術耗時過長、術中輸血或失血量過多、女性會增加術后LEDVT發生風險[10-11]。術后長期臥床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機體血液循環功能,導致血液淤積、血流滯緩[12],因而是術后LEDVT的高風險人群。因此,探討適用于預防骨科術后臥床患者LEDVT形成的相關措施具有重要意義。Autar量表是預測LEDVT發生風險的常用手段,可為術后LEDVT預防護理提供科學依據,現已廣泛用于臨床,研究證實運用該量表開展LEDVT風險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預防干預能減少術后LEDVT發生。本研究發現,術后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下肢血管相關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原因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干預模式能加快術后康復進程,并通過一系列預防措施改善血液循環及血液高凝狀態,進而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下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顯示實施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干預模式能有效預防骨科術后臥床患者下肢腫脹和LEDVT發生,與郭淑蕓等[4]研究結論一致。其原因在于:經風險評估后按照LEDVT發生風險等級實施護理干預能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使護理方向更明確,能降低護理工作量和醫療成本。同時,開展預防培訓和實施分級預防能為不同風險級別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預防護理服務,進而提高術后LEDVT的預防效果。綜上所述,實施基于風險評估的程序化護理能促進術后恢復,改善下肢血管相關指標,促進血液流動,加速血液循環,降低患肢腫脹和LEDVT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解燕 李穎 單位:慶陽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