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
時間:2022-04-25 15:32:41
導語: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船燈舞民俗文化的內涵、特點、發展歷程,探索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和路徑,旨在為民俗文化在高校得以傳承提供借鑒。研究認為: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創新思政教育模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提出: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改進技術動作、創新表演模式,激發大學生興趣;營造校園文化特色活動,彰顯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船燈舞民俗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廣東省平遠縣的船燈舞是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特定的民俗精神,是一種文化形態,具有豐富的文化信息”。[1]隨著社會發展,民俗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是人活動的結果,而民俗生活是人活動的過程,二者可以參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2]如何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使得民俗文化得以傳承、推廣,一直以來都是學者研究的課題。
1船燈舞民俗文化的內涵、特點分析
平遠船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渴望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愿望。由于船燈舞民俗文化的形成寓意深刻、娛樂性強,所用道具跟以前客家民眾勞動、運輸物資的船比較相似,表演動作與勞動動作相似,因此排演就顯得簡單。所以每逢傳統節慶日或是豐收季節、家族喜慶的時候,人們都會自發排演船燈舞,以此來慶祝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3]船燈舞民俗文化的表演形式生動逼真,其特點是:模擬性強、觀賞性強。觀賞船燈舞表演精神上可以得到滿足,還能愉悅身心,放松心情。由于活動的表演需要船外與船內演員有默契和高度的配合,因此,船燈舞的表演者要具備較好的靈敏、協調能力和體能素質,表演船燈舞充分展現了體育的價值和功能,有利于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
2船燈舞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
據《平遠縣志》記載,船燈舞民俗文化已有200多年歷史。初始時期的平遠船燈民俗文化以歌為主,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演變為以舞為主,動作中形成了拉船、旋船、匯船、跳船、競船等獨特動作,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真實性,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平遠船燈。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平遠船燈作為客家地區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表演和制船技巧更加成熟,已從傳統的單船表演發展到現在的多船甚至大小船同場表演,也可與其他形式的藝術表演相互融合,更好地適應了現代舞臺、廣場表演的需要,不僅深受客屬地區民眾的喜愛,而且在省內外和港澳臺地區亦享有盛譽,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藝術價值。目前,平遠船燈已成為梅州客家地區民眾引以自豪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更是平遠對外文化傳播和交流以及維系梓情的重要載體。[3]
3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分析
3.1有利于創新思政教育的模式
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4],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將其融進思政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將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改變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可以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比如說“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把船燈舞民俗文化的積極因素融入高校育人理念當中,作為文化載體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使得民俗文化成為其重要的理論來源和文化載體。[5]此外,大學生可以體驗民俗文化的氛圍和魅力,促進大學生知識、情感和行為的全面發展,[6]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
3.2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在校園文化中增添民俗文化元素對學校特有文化氣息的形成,學校亮麗名片的打造具有重大意義,彌補了校園文化活動單一、沒有特色的缺點。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課程,對師生思想觀念、行為規范的養成會產生內化的影響。“船燈舞”的表演,需要兩個人在船內和船艙分工協作、互相配合、共同進退,這一過程需要表演者有較好的溝通、配合、協調能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船燈舞民俗文化的表演,無論是對運動者,還是觀賞者,都能使他們從中愉悅身心,釋放壓力,陶冶情操,以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另外,平遠船燈舞是一項全身心的健身運動,對表演者的協調性、靈敏性、速度和耐力以及意志力都有較好的娛樂健身價值。由于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進取和樂觀的狀態,則可以宣泄情緒,釋放壓力,放松心情,調整心態,起到健心的作用,觀賞者在觀看過程中,想象自己也參與其中,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精神的愉悅。
3.3有利于傳承優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久經磨難,通過人們辛勤付出和努力保護形成的,作為精髓文化,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內化為自覺行為。將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學生可以更深入、透徹地了解民俗文化,產生民俗文化認同感,逐漸成為傳承和發展優秀民俗文化的中堅力量,[7]打破了民俗文化難以推廣、難以傳播的困境。教師分析民俗文化的來源、內涵、發展歷程等,調動大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情,并逐漸內化為自覺意識,“主動地走進社會日常生活的深處去發現、體驗和傳播民俗,運用田野調查、民俗志等民俗學的原理與方法創造性地轉換并實現民俗文化傳承的思政教育價值”。[8]通過學習民俗文化,大學生從中能夠感受到民間藝術的樂趣和魅力,沉醉于民俗文化的熏陶,體驗勞動人民對豐收后的喜悅以及對美好和諧生活的追求,強化大學生要努力成為植根于民族土壤“有根的一代”的動機。[9]
4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分析
4.1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如何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做好立德樹人工作,一直是教育界思考的命題。隨著優秀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必須首先對民俗活動有透徹地了解,包括了解民俗文化的由來、內涵、發展歷程,以及在高校思政中如何將民俗文化融進來,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對民俗文化加以學習和研究,如梅州市嘉應學院有客家文化研究所,這為民俗文化的傳承研究提供了平臺。教師要將民俗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大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民俗文化,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奮斗,真正發揮廣師大“厚德、博學、唯實、求新”的校訓精神,為學校培養強綜合素質的人才提供便利條件。另外,深入學習、研究民俗文化,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彰顯學校的素質水平,為學校做大做強,邁向中國特色世界水平技術師范大學創建提供現實依據。
4.2改進技術動作、創新表演模式,激發大學生的興趣
將船燈舞民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要創新思政的方式方法,還要創新民俗文化的制作工藝、技術動作、表演模式,能夠讓大學生喜聞悅見,激發他們的興趣,積極參與其中。由于船燈舞民俗文化活動與工藝制作、舞蹈表演、器樂演奏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其形態和意境之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在不改變船燈舞民俗文化基本內涵、歷史溯源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創新,不斷改進和提高“船燈舞”的裝飾、舞姿、配樂和表演模式,可以與其他形式的藝術表演相互融合,更好地適應了現代舞臺、廣場表演的需要,也可以多添加一些適合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現代流行元素,以滿足現代大學生對美的審視和追求。同時,還要改進一些舞船的動作和套路,使得“船燈舞”活動更新穎有趣,進而推動船燈舞民俗文化在高校更好地推廣、傳播,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4.3形成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彰顯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
新穎、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充滿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民俗文化活動的欲望和熱情。高校可利用每逢過節、歡慶之時,定期舉辦船燈舞民俗文化表演活動或競賽活動,從而將民俗文化理念傳達到大學生中,使他們認同文化,踴躍參與其中;另外,高校可利用暑期“三下鄉”、新生入學的迎新晚會、元旦文藝晚會,以及在社團文化藝術節中,融入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從而帶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擴大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的愛校情懷,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此外,通過精彩、直觀的表演活動,一方面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船燈舞”這項民俗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借此促進“船燈舞”愛好者彼此間的交流,達到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的目的,從而使船燈舞民俗文化能夠深受大眾喜愛。
參考文獻:
[1]涂傳飛,陳志,嚴偉.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8):24-33.
[2]杜諄.從零和到共贏:民俗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J].北京社會科學,2015(12):115-120.
[3]吳飛.梅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平遠船燈為例[J].嘉應學院學報,2012(9):26-3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t20171206_320698.html.
[5]吳蕭蕭.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10):112.
[6]任潔.大學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研究[J].文化產業,2021(14):133-134.
[7]劉娜,宋立華,劉麗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文化產業,2021(14):45-47.
[8]陳寧.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踐——以四川民族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8):33-35.
作者:朱小芳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多種硝基有機物降解試驗探討
- 下一篇:畜禽品種改良的重要性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