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舞蹈融合下舞蹈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4-26 09:15:56

導語:音樂舞蹈融合下舞蹈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舞蹈融合下舞蹈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舞蹈教學必須遵循自身的本質與客觀規律,充分認識到音樂與舞蹈獨立又統一的關系,認識舞蹈借助音樂進行發聲,而舞蹈是音樂形體展示的內涵,主動探析音樂與舞蹈融合的意義,了解現代高校舞蹈教育與音樂教育的具體開展情況,借助音樂與舞蹈融合的原則展開分析,探索高校舞蹈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音樂舞蹈融合;高校舞蹈教學;改革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高校也在積極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積極開展舞蹈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復合型舞蹈人才的培養中,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是培養人才的契機,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高校只有緊抓這一點,加強對舞蹈與音樂內在關系的認識,并采取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實現舞蹈教學與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才能有效推動高校舞蹈教學改革。

一、音樂與舞蹈融合的意義

(一)音樂與舞蹈融合,能夠更好地幫助舞蹈表達

舞蹈本身是多種藝術形態融合的呈現,舞蹈展示的過程中對音樂、文學、美術等藝術依賴較高,可以說這些藝術形態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藝術家在創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只有將不同的藝術形態進行協調、融合,才能展示出舞蹈的藝術之美,從而為觀眾帶來美的體驗,凈化觀眾的心靈。而在這些不同的藝術中,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舞蹈與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二者借助彼此的融合,能夠將舞蹈中的情感展示出來,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結合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看出,經典的舞蹈藝術作品離不開經典音樂的完美融合,音樂在舞蹈展示過程中所發揮出的作用不可小視。基于此,高校教師在舞蹈教學的改革創新實踐中,只有不斷的積極強化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才能使得舞蹈教學更加生動、富有感染力,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使得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不僅僅能夠更好地感受舞蹈中的情感表達,而且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借助音樂與舞蹈的融合將舞蹈作品之美展示出來。

(二)音樂與舞蹈融合,能夠有效地提高舞蹈學習效率

高校在舞蹈教學的改革創新中,需要有效地借助音樂與舞蹈的融合,進而能夠極大地促進舞蹈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舞者在表達舞蹈內容的過程中,舞蹈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節奏和韻律美,如果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音樂的引導和輔助,學生直接對舞蹈的動作進行練習,學生融入舞蹈作品的難度會直線上升,展示出的舞蹈也缺乏生動和美感。因此,高校教師只有借助音樂與舞蹈的融合,讓學生在音樂的帶動下跟著節奏進行舞蹈作品的欣賞與學習,并通過實踐來展示舞蹈的魅力。[1]在拍子舞蹈訓練中,教師借助音樂的融入,代替刻板的打拍子,讓學生在音樂的輔助下練習,逐漸形成自己的樂感和舞感,學生在舞蹈演繹的過程中,自動就能借助音樂對舞蹈的節奏等有所認識,進而展示舞蹈作品,教師的工作量大為減少,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激發,高校舞蹈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升較大。

(三)音樂與舞蹈融合,有利于實現音樂與舞蹈共同發展

在高校舞蹈教學改革創新中,高校教師授課時會結合時代和社會的需要、高校的實際情況、教學安排和學生相關的能力進行舞蹈作品的創作。而在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不論是藝術家創作還是高校教師創作,都需要音樂的融合與輔助,借助音樂串聯肢體語言,讓舞蹈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感染力更強。在經典的歌舞劇《歌劇魅影》中,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恰到好處,高校教師在舞蹈教學改革創新中應該積極吸取其中的精華,加強舞蹈與音樂的融合,促進音樂與舞蹈實現共同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進步,舞蹈作品規模區域大型化,簡單的肢體語言略顯蒼白,而融入了音樂的舞蹈更加富有感染力,這在《紅樓夢》中就表現得較為明顯,借助音樂的凄涼感,幫助觀眾融入舞蹈動作中,感受林黛玉心中的悲涼與絕望。因此,高校舞蹈教學應該順應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在教學改革創新中強化音樂與舞蹈的融合,從而促進音樂與舞蹈實現共同發展。

二、現代高校舞蹈音樂教育的情況

(一)高校音樂教育情況

在現代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對音樂教育有著兩個方向的分歧,一部分研究學者強調自律教育理論,一部分研究學者強調從屬教育理論。在自律音樂教育理論中,將音樂藝術形態闡釋為獨立屬性,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單純地進行音樂本身的教育,而不需要附屬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而從屬音樂教育理論則認為音樂的存在是為了提升個體人格和素養的完善而存在的,其本質是為了德育與智育的發展而開展的,其本身不具有獨立性,只具有附屬的特性。而在現代教育和社會大眾認知中,對自律音樂教育理論較為認可。在高校的教育中,盡管社會對音樂教育較為認可,但實際的音樂教學中,其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常常被忽視,而在素質教育的改革創新中,其自身發展也是隨著外界的關注高低而產生波動,其又顯示了自身附屬的特性。[2]現階段,高校音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面對以下困難:第一,在對不同高校的音樂教育教學走訪調研中發現,不同高校音樂教育開展的情況差異較大,一部分高校對音樂教育較為重視,相關的資源投入較大。比如說,完善音樂教育教學課堂的硬件設備;定期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參加專業培訓與學習,以提升音樂教育教學形式、內容;基于上述積極完善措施的落實,使得這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各個方面發展較為良好,音樂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顯著提升;而另外一些對音樂教育關注低的高校,對音樂教育相關的資源投入不足,如資金、師資、器材等,不僅沒有履行好向社會培養輸出合格專業人才的社會使命,同時還導致了對音樂教育教學相關課程內容的研究滯后。第二,高校在音樂教學的開展中,管理不夠科學,教師教學缺乏目的性,教師教學中更偏向于自己擅長的內容,對其他方面涉及較少,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而音樂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技能性,對高校教師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有一定的制約。第三,許多高校在音樂教育中,對音樂的進一步深入化研究和探索關注度不高,相關的課程也沒有進行優化和調整,而是直接采用了大眾化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就直接阻礙了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

(二)高校舞蹈教育情況

當前,我國舞蹈教育人才較為匱乏,這與高校舞蹈教育開展晚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這就增加了舞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難度。舞蹈教育教學中缺乏創新課程的研究,許多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中,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聯系不夠緊密,二者分割較為明顯,普通學生專注于科學學習,藝術生專注于藝術學習,二者互不相交,學生盡管在自己的領域中能夠有所建樹,但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則增加了較大的難度。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科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嚴謹性、理性和科學性,而藝術內容往往是感性、抽象的,二者較為矛盾,但在看見二者的矛盾時,還應該充分認識到科學教育對學生抽象思維的開發有著積極作用,而藝術教育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邏輯層次,只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夠有助于幫助高校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效率。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學中缺乏創新,與相關的教育聯系不夠緊密,失去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最佳契機。同時,高校在開展舞蹈教育中,在完成基本的舞蹈技能學習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加強藝術相關內容的學習,為學生增添藝術底蘊,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實際的高校舞蹈教育教學實踐中,相關任課教師對學生舞蹈技能和素養關注度較高,相關的人文教育不夠重視,從而使得舞蹈藝術與生活相脫節,背離了舞蹈藝術的生活屬性,不利于學生舞蹈的長遠發展。許多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學中,更加重視舞蹈作品的理解與展示,忽視了學生在舞蹈中的自我感受,從而使得舞蹈作品的演繹缺乏靈性。最后,許多高校在舞蹈教育的開展中定位不夠清晰,課程主要以選修為主,輔助性較為凸顯,使得舞蹈教育教學無法得到快速的發展。[3]

三、音樂舞蹈融合的原則

(一)肢體語言與音樂節奏共鳴

舞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舞蹈動作的練習中,為了追求動作的規范和標準化,會對一個動作進行長期、反復、大量的練習,整個訓練過程較為枯燥,對學生的身心壓力較大。單獨的舞蹈動作掌握難度較低,學生基本都可以完成,但當將其串聯成舞蹈,學生對于舞蹈動作之間的轉化、銜接、節奏等無法精準把握,學習難度較大。而在舞蹈教育中,韻律舞是學生基礎的學習內容,學生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動作的律動,整個舞蹈練習過程較為和諧,教師只有借助音樂的融合,才能夠營造出放松的舞蹈教學氛圍,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全身緊繃的肌肉得以放松,身心融入舞蹈動作中,極大地提升了舞蹈教學的效果與效率。另外,高校教師在舞蹈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舞蹈訓練內容,選擇節奏性較強的音樂,讓學生能夠快速抓住樂感和舞感,從而將自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充分演繹出來。[4]

(二)注意分層設計

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舞蹈的難度除了與舞蹈本身的肢體語言有關之外,還與音樂中的節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對舞蹈作品的分析中常常發現,舞蹈越復雜美妙,其中的肢體語言表達難度愈高,而為其伴奏的音樂節奏就更加緊湊。高校教師在音樂舞蹈融合的教學改革實踐中,要主動對舞蹈作品進行分析,結合學生自身的舞蹈素養,選擇適合的音樂開展教學。教師在針對初學舞蹈學生的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基礎舞蹈本身都較為明快,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在其中練習,從而降低學生學習舞蹈的難度,鞏固學生舞蹈基礎,激發學生對舞蹈的熱愛。而對基礎較好的舞蹈生教學中,可以融入節奏緊湊的音樂讓學生不斷探索練習,最終促進學生舞蹈與音樂素養的提升。

四、借助音樂舞蹈融合,推動高校舞蹈教學改革

(一)確定教育教學目標

舞蹈藝術本身就是借助肢體語言、音樂等方式展示生活中人們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其內容和藝術形態在帶給人們美好體驗的同時,還能放松人們的心緒、調節人們的情緒,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凈化人們心靈的同時,推動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終促進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高校在舞蹈教育中,應該以此為教育目的,借助音樂與舞蹈的融合,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學生借助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舞蹈學習。高校在舞蹈教育中,要圍繞著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探索工作,借助大量不同種類的音樂融入,在豐富舞蹈教育內容的同時,學生在不同音樂的感染下,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練習過程效率更高,舞蹈教學效果提升明顯。另外,高校借助音樂的融合,能夠激發學生創作舞蹈作品的欲望和靈感,學生在反復琢磨練習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舞蹈技能,還實現了舞蹈作品的創新解讀。最后,教師在舞蹈與音樂的融合教育中,在重視學生舞蹈技能提升的同時,借助音樂的融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舞蹈的韻律和節奏,學生舞蹈動作更加有張力,動作表達更加豐富、嫻熟,整個舞蹈富有感染力和靈性。

(二)改進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高校舞蹈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對教育主體的關注度不高,往往簡單地采取舞蹈內容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需接受相關的舞蹈知識的熏陶即可,關注教師對舞蹈內容的細節講解,學生在舞蹈學習中主動性受到了壓制,相關的能力得不到培養,最終缺乏對舞蹈的創新性。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只能一味地參照教師教學的內容,對舞蹈形體動作進行記憶和模仿,學生對舞蹈作品內容理解較為膚淺,缺乏自己的體悟,不利于學生成長為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舞蹈教學改革中,應該借助音樂與舞蹈的融合,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在輕松自由的空間中,在音樂的引導下對舞蹈作品進行探索和實踐,增強學生的舞蹈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舞蹈相關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為學生留夠探索舞蹈作品的時間,借助音樂的融合,讓學生在放松的環境中反復練習、摸索,體悟舞蹈中的精神世界與內涵,從而促使學生的舞蹈與音樂素養共同發展。[5]高校教師在教學改革自主學習培養實踐中,應該重視自身的教育教學作用,重視自己的輔助功能,在學生探索舞蹈作品的過程中,主動糾正學生舞蹈動作的偏差,借助各種手段加深學生對舞蹈作品的感悟,主動引入人文教育的相關內容,為學生增添文化底蘊,促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在音樂與舞蹈的融合下,充分展示舞蹈的魅力。總而言之,舞蹈與音樂既有各自獨立的屬性,又能在融合中促進彼此的發展,更好地展示藝術作品之美。高校在舞蹈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對相關內容進行探索,從而促進舞蹈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王芳.淺析新形勢下高校舞蹈教學改革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1(19):131-132.

[2]潘舒.淺談高校體育舞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12):122-123.

[3]何苗.高校舞蹈形體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對策研究[J].尚舞,2021(6):74-75.

[4]朱捷.高校舞蹈與音樂融合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20(15):189-190.

[5]汪茜.加強音樂舞蹈融合,實現高校舞蹈教學改革[J].藝術品鑒,2019(35):255-256.

作者:李沁巖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