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因素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時間:2022-05-05 09:09:00
導語:傳統文化因素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我國農村地區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迎來了發展的新風貌。鄉村振興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飛躍,更是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利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基于此,文章將從傳統文化與農村經濟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并從傳統文化引領和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文化;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文化向來都和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繁榮昌盛。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這新時代背景下,要將傳統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時抓,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雖然我國近年來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農村風貌也煥然一新,但由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深刻以及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忽視等原因,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極大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貫徹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和對經濟建設的影響,利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概述
(一)傳統文化的定義和特點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演化形成并保留至今的、能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1]。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傳統文化體現出其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特點,我國有大量的文字和史書典籍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由來已久的歷史見證,我國的傳統文化從未出現斷層,一直延續至今。各個時期經濟發展水平和對社會認知的不同,造就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多樣性等特點,像琴棋書畫、戲劇、傳統節日,宗教、哲學等一直對人們的生活和生存提供指導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產經營活動,是我國人民價值觀和認識觀的導向。
(二)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向來都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傳統文化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每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水平不同,對傳統文化也有各種不同的影響。例如,在我國古代封建君主時期實行強力的重農抑商政策,再加上科學技術不發達造成經濟發展水平非常低。另一方面,古代封建時期,賦稅相當繁重,民不聊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當時的傳統文化非常單一,更多的體現在先祖勤勞樸素、自強不息的精神文化方面。發展到現在,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在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安居樂業,經濟水平也逐年提高,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弘揚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前我國的傳統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還體現在傳統文化反作用于經濟發展,不符合歷史需要的文化勢必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例如傳統思想中的“重男輕女”等都給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特別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重男輕女”尤為嚴重,女孩子不能上學,不能接受知識技術的培養甚至不能出門,造成大量的女性勞動力的流失,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譬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勤勞踏實、以和為貴等優秀精神都對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向來都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無數先祖通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多次頒發一系列文件和惠農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文化水平發展尤為迅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促進。在當前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某些落后的傳統文化在人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理論依據
前面文章提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存過程中根深蒂固,一些先祖前輩留下來的經驗指導著經濟建設和發展,但由于時代背景的天差地別,以往的一些傳統文化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建設。例如,在我國南方地區,許多農村地區一些有經驗的農民在種植農作物的工作中缺乏科學理論依據,依舊采用原始的燃燒麥稈雜草等方式獲得草木灰肥料,在他們傳統的思想觀念里,這一舉措無關緊要。但站在現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燒麥稈具有非常大的危害,不僅會極大地污染空氣環境,還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二)農村經濟單一發展,經濟效益不高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從來不是一個農業強國,根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村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以上,而2018年,整個農村農業的產值占GDP總量的7.2%[2]。從這一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產出效益非常低。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農村地區目前仍然采用粗放式生產,通過農作物的售賣獲得收入。原始的農產品作為一種原材料其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低。我國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原因,農作物總產量不高,除了自給自足之外,已經沒有多余的糧食能夠出售了。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為了生計選擇放下農具外出打工,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三)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缺乏誠信理念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態的追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農村產的“土貨”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也正是因為消費商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村村民打著綠色無污染的幌子,不顧誠實誠信的傳統文化,大肆售賣“毒蔬菜”“毒水果”,以次充好,在社會信任感方面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雖然對于農村的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很大,但消費者往往擔心上當受騙不敢購買,對一些誠信經營的農村村民來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大局來看,缺乏誠信經營的理念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四)缺乏更大程度上的惠農政策,農村勞動力流失
近年來,設立許多惠農政策,農村居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但由于許多政策給農村帶來的惠優力度不夠,其所取得的經濟效益遠遠比不上外出打工,造成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寧愿在城市領取最低生活保障,也不愿意回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據統計,我國40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村勞動力占65%以上,造成我國農村地區大量的“空心村”“老年村”的局面,對農村地區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3]。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肯定是人才的保證,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農村廣袤的土地被荒廢,農村資源被閑置,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農業生產勞動力的回歸,必須從政策上和制度上滿足農村群體的根本利益,讓他們從心底里認定在農村這一廣袤的市場上是可以創出一片天地的。
三、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瑰寶,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引領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引導,在當前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深思的問題。
(一)用科學理論依據發展農村經濟
在農村經濟以及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先祖前輩流傳下來的經驗進行作業,以往的一些傳統經驗,在當前鄉村振興這一時代背景下,已經不能滿足農村農業經營生產的需要。因此,為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用科學理論指導農業生產,一方面農業生產者應當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農業發展的規律,重視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當組織專業的人才隊伍深入農村,給農業生產者普及專業的農業生產知識,引領農業生產者科學務農。再者,國家還應當落實退耕還林政策,獎勵在退耕還林中的優秀農業生產者,倡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耕地面積和單位產量,而是更應當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經濟
加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得向“錢”看,農村從業者只有在從事農業生產能夠獲得足夠收益的前提下才會選擇繼續發展農村經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應當摒棄傳統文化中的小農思想,傳統的單純用農作物換取報酬的盈利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加大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應當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精品經濟。譬如,可以依據農產品的優劣進行分類,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價格,拒絕打包出售。再者還可以進行產品的二次加工和精加工,以南方地區的養蠶業為例,以往農村傳統的養蠶業,就是將蠶繭打包賣給需要的企業,往往收益略微;從保證農業經濟最大化,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上,我們可以在農村地區建立加工廠,對蠶繭進行精加工,將蠶絲和蠶蛹進行分批售賣,這樣既為農村從業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又提高了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收益,從根本上加強了農民對農業生產的信心。再者,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還應當依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和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的多樣性生產,防止因為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對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造成損失。
(三)以人為本,秉持誠信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來講究誠信的理念,誠實守信是獲取社會信任的重要原則,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從業者本身必須秉持著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發展理念。因此,必須加強從業者個人道德素養的培養,弘揚正能量,堅決杜絕以次充好等違法亂紀行為的產生。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采用合理的方式和渠道。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上來看,國家和政府也應當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監督和保障體系,一方面要對農村經濟進行監督,堅決打擊打著綠色農產品的旗號賺黑心錢的不誠信行為,建立社會信任體系;另一方面也應當對農業生產者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三下鄉”和宣講會等方式,宣導以人為本,秉持誠信的發展理念,保證誠信經營深入每一個農村從業者的潛意識里。
(四)建立健全更大程度上的惠農政策
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為保障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已推出一系列惠農利農政策。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到七八十年代的包干到戶,再到今天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都完全體現出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但由于我國農村面積廣、農民數量多等問題,使得我國農村從業者受到的惠利還不夠全面[4]。因此,黨和政府深入農村中去,了解農村農民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用實事求是的思想去建立健全惠農政策。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保證農村人才的穩定,提高農村生產者收入的穩定提升,保證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回歸,通過政策和法律制度來保障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高農民群眾的收入,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農村青壯勞動力的流失,讓他們從心底里認定在農村這一廣袤的市場上是可以闖出一片天地的,從而達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從而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5]。
四、結語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又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文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了幾十年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就利用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要想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與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農業生產者在利用傳統文化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知識相結合,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國家層面上也必須出臺相關政策,保證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重要保證,只有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對農村經濟建設方面的指導作用,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寧自軍,隗斌賢.鄉村振興戰略下民宿產業演進特征與發展路徑[J].科技通報,2020,36(2):112-120.
[2]張廣海,孟禺.國內外民宿旅游研究進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4):503-507.
[3]梁繼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1):167.
[4]崔衛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16):12.
[5]李忠斌,劉阿麗.武陵山區特色村寨建設與民宿旅游融合發展路徑選擇—基于利川市的調研[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6):108-114.
作者:王竟諭 單位:青島黃海學院
- 上一篇: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創新思路
- 下一篇:談高校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