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校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
時間:2022-05-05 09:11:35
導語:談高校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要義,高校是進行孝道教育的主陣地。本文從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意蘊入手,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探索高校進行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并從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孝文化自信意識、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蘊、尊重大學生文化主體地位三個方面入手,對高校重視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是否先進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化相比較而言更加久遠,且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貢獻,形成了饒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前進應運而生,它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們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堅強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要義
(一)孝道的緣起及形成
在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孝文化從孕育到興盛,到發展成為政治化工具,再到極端化傾向,最后直至現代的變革與重構,歷經滄桑沉淀,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孝”字最初見于殷卜辭。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1]。“孝”,可以解釋為人老了,彎腰拄著拐杖很老太的樣子。“孝”字,從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狀。也有學者解釋為孝是一位少年牽著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長長的胡須。從上面對孝字字形的解釋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釋義就是子女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養。另外,縱觀各種典籍中對“孝”的描述,總體表達的意思是幼尊長。從對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從而擴大到對社會和對國家的效忠。在殷周時代,不僅提倡尊老愛老的習俗,而且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的儀式,周代對老人的眷顧已經體現出孝的品質。在春秋戰國時期,對孝的尊崇已經達到了頂峰。《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在中國古代乃至現在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產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圖》影響也很大。但在孝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讓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甚至對人們產生了戕害。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部分思想家開始重新審視“孝”,對孝道進行了現代辯護與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時代價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視。
(二)孝道是道德重建的起點
道德是約束人們日常生活中行為的準則和價值標準,是人們必須遵守的規范。隨著現代化日程的加速邁進,道德缺失的現象卻從未消失,成為不和諧的音符與時代為伍。“道德淪喪”“道德沙漠”等一個個道德層面的悲劇逐漸顯露,道德重建勢在必行。道德重建需要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這又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其起點在哪兒?其實在孝道。《孝經·開宗明義章》中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由孝所產生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從“入則孝”中就能看到一切的德行都可以從孝中延伸出來。“親所好,力為具”。這是盡忠、盡力,“忠”也從“孝”衍生出來。“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這是廉潔也從“孝”當中衍生出來。“德有傷,貽親羞”,這是羞恥心也從“孝”里衍生出來的。所以,要想真正成為有德行的人,一定要從“孝”開始。孝道是人們實踐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最原始的起點,其本質其實就是愛與奉獻。《孝經·廣要道章》中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孝經·圣治章》中孔子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孔子認為,孝道是實施仁愛的起點,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熱愛,又怎么能夠熱愛他人呢?更何況報效國家?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國家,那么整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紛爭,少了許多沖突,而多了一份和諧,多了一份溫情。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推己及人的孝道觀,也是愛與奉獻的最真實表達。
二、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意蘊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著力點
第一,文化自信培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指導思想具有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創造性地發揮文化的價值觀引領作用,對我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向上向好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的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教育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文化自信培育與高校思政教育在指導思想上完全一致,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本質。第二,文化自信培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標具有同一性。文化自信培育旨在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3],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使其能夠成為國家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大學生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是責任擔當的主力軍。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就是培育人、塑造人,使青年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合格有用人才。因此,從目標上來看,文化自信培育與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目標一致,具有同一性。第三,文化自信培育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具有同源性。文化自信培育就是教育和培育學生對中國文化樹立堅強的自信心。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了文化的底蘊,中國人民才能更加有底氣、有骨氣。高校思政教育歸根結底就是通過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加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學習,從而樹立自信。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同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點
第一,高校孝道教育與文化自信培育宗旨具有一致性。“大孝尊親,其次弗辱”,說的是人最大的孝是“使親尊”,意味著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追求社會價值的認同,這體現出家庭教育與社會價值的一致性。文化自信培育,也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引領,“明明德”,守大德,堅定文化自信,在社會價值的高度認同中體現“和諧統一”的精髓。第二,高校孝道教育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素。中國整個傳統文化史可以歸結為一部孝文化史,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首當其沖就是要通過孝道教育來提升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厚重的孝文化史,是中國人民歷經滄桑經歷了時代的洗禮而延續下來的具有包容性和時代性的寶貴財富,是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來源。中國人民只有加以批判性地繼承,深入挖掘其富有時代價值的優秀品質,讓其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同時,通過適當的渠道不僅讓其“活起來”,還要融進各種語境,加強學習和宣傳,并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家教文化,讓中國孝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三、以文化自信為基點高校孝道教育實施的邏輯理路
大學是實施孝道教育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辨識能力,經歷了高考的洗禮和壓力,同時又歷經了大學的磨煉,即將成為社會大家庭的重要一分子。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都將在此階段得以鞏固。如何從文化自信切入,積極培育學生孝道觀,這是大學道德課堂的重要內容。
(一)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孝文化自信意識
第一,加強師德師風,提升教師素質。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師德師風會自然地表現和流露出來,這種品德和風氣會更多體現在教師的個人德行上。教師的個人品德修養不僅關乎自己,最重要的是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好的楷模能夠將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傳授給學生,反之德行差的教師也會將其錯誤的價值觀、道德觀教給學生,不僅誤了學生,更是毀了國家的棟梁,人民的希望。師德師風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給予一定的教育和培養,更多的還是需要教師的自我修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加強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堅定理想信念,堅定育人初心,堅定責任使命,讓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發揚光大。很多教師理想信念不堅定,因此在該方面就會表現出與教師人格品質格格不入的不正之風,在這種不正之風的熏陶下,教師個人的光輝事業也會戛然而止。同樣,在高校教師管理工作中,更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考評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納入進來,師德師風是考量教師的最重要一環,師德師風表現欠缺,工作業績再好,也不是合格的教師。第二,以實際行動增強孝文化素養。教師的家庭教養是教師德行最明亮的鏡子。一個對自己父母和親人不敬養的教師,何談對學生的關心和愛呢?因此,教師自身的素質可以從其家庭教養方面窺見一斑。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了無數個孝子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被傳為佳話,這代表了目前我國國民的孝道品質是積極和向上向好的。但同時也不能忽視還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由于不孝養父母而產生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每個人積極行動,讓孝文化自信的光芒永照大地。高校教師要加強自己的孝道意識培養,激發自身的孝道情感,并在實踐中努力踐行,做到知行統一。孝道不僅是家庭倫理道德層面的理論,它同時也是一種美好的人際情感,需要人們在實踐中去表達這種情感,而且也只能在生活實踐中進行詮釋。因此,小到孝老敬親,大到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是孝道的最貼切表現。“孝”貴在踐履,貴在實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和孝敬父母的人交往,是因為其能夠做到孝敬父母、友愛親人,這樣的人品質就是優秀的,因此其道德自然是高尚的。
(二)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蘊
第一,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挖掘孝文化資源。課程教學是通過不同的專業教學實現知識的傳授。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課程思政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并得以逐漸推廣開來。課程思政以“三全”大育人格局為根本依據,目的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元素融入其他課程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這一理念下,課程教學要深入挖掘孝文化的相關知識資源,將家庭倫理、家教、家風等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對于高校實施孝道教育無疑會起到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課堂教學的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看到孝文化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和價值,深入挖掘孝文化知識資源,讓普通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活起來,讓育人的價值體現出來。第二,以文化自信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孝道觀的情感認同。情感的認同源于對該事物的深刻理解,并從內心深處真心接納并予以努力堅守和踐行。大學生對于孝道的認知和情感,同樣也需要情感上的依托、引導和共鳴。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抓住文化自信培育的根和魂,讓學生在孝道的知識儲備上有所認知,在孝道的情感自覺上有所認同,在孝道的個人意志上有所堅定,在孝道的生活實施上有所踐行。這種教育教學方式不僅僅局限于課程教學,而且還會存在于各種教育方式之中。例如,可以通過開展班會的形式或是學生活動的方式等來體現。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設計活動載體,注重孝文化要素的積極引入,注重文化傳承,讓孝道的觀念深入學生內心,讓孝道的情感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
(三)尊重大學生文化主體地位
第一,培養大學生文化主體和文化自覺意識。1997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新概念。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青年大學生必定是文化的主體接受者、傳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其又是文化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4]。因此,高校教育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培養文化主體和文化自覺意識,引導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深刻把握其內涵和要義,了解文化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本質上接納、傳承和創新,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理念,成為引領新時代文化的主體,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第二,引導大學生文化話語體系構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與傳播,多樣化的、多形態的文化價值理念鋪天蓋地而來,海量的信息每天都在充斥著社會大眾,同樣包括大學生群體。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內容,正處于價值觀建構時期的大學生就會出現難以辨別的重大問題。如今,青年大學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如在文化認知方面出現了理性與功利性兩極分化的局面,在文化踐行方面出現了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兩極分化的局面,在文化態度方面出現了熱情與淡漠兩極分化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高校積極引導大學生構建文化話語體系,讓積極的、正能量的文化元素得以放大,讓消極的負能量文化元素得到糾偏,讓大學生學會辨別良莠,學會明辨是非,學會讓正確的理想信念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中得到升華。
四、結語
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高校是進行孝道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文化自信建設的主陣地。孝道教育是高校教育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自信的培養更是要從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大力開展。從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倡高校大力進行孝道教育,這體現了文化自信通過孝道教育的開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高校要從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孝文化自信意識、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蘊、尊重大學生文化主體地位三個方面著力加大建設,這不僅對高校孝道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思路,也為高校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葛四友.重塑傳統孝道的人性反思[J].探索與爭鳴,2021(8):160-166+180+181.
[2]辛世俊,劉艷芳.文化自信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9(5):17-21.
[3]石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11):113-115.
[4]蔣婷婷.以文化自信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邏輯進路[J].現代教育科學,2018(11):101-106.
作者:趙玉英 徐楊 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建筑與交通學院
- 上一篇:傳統文化因素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下一篇:戲劇教育教學過程的構建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