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加強法學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5-06 09:39:28
導語:新時代加強法學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安院校的法學教育是公安職業與法學教育相結合而形成的特殊的法學教育,對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現狀,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師知識結構等方面提出完善路徑。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公安院校;法學教育
人民警察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其執法質量和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作為公安后備人才的培養陣地,公安院校以高水平的法學教育為法治公安建設提供戰斗力。
一、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教育是一種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的是對人的意識的引導,而法學教育所側重的是對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的塑造。從作用的效果上來看,法學教育更能深化公民法治意識,約束公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轉[2]。從作用機制方面來分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良好實現后才能保障法學教育順利進行。但是,法學教育并不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簡單延續,實際上當一種行為方式僅僅靠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有效實現時,人們就會考慮采用法治的方式加以彌補,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現狀
(一)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研究與定位,如果不能準確定位,找準位置,公安院校的法學教育就會失去方向,誤入歧途[4]。過去一段時間,公安院校在公安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中過多地強調警察職能的專政性和命令的服從性,往往弱化了警察執法理念,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手足無措。在教育訓練中更多注重操作技能的實用性,忽略了法律職業素養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漸漸形成了執法能力不足的短板。
(二)現有的法學教育未充分體現警察職業特點
公安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公安院校的法學教育應與警察職業要求緊密聯系,但現有的法學教育未能充分體現警察職業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安院校的法學教育培養目標、培養要求未完全與警察職業要求接軌,對法治理念和人權觀念的培養重視不夠;二是課程內容沒有從警察職業需要出發進行設置,基本只開設了16門法學核心課程中的4—5門課程,針對性不強[5];三是公安院校的法學教材也缺乏特點,未能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大多數選用的是其他政法院校的系列教材,缺乏公安特點,不能完全滿足公安需求,很難勝任培養公安法律專門人才的重擔。
(三)法學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合理
法學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合理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公安院校法學課程的安排有很強的隨意性,缺乏法學教學課程體系設計[6]。二是所開設的法學課程存在重刑輕民、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例如法理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的教學,基本都被作為選修課,甚至很多專業學生都不開設此類課程。三是現有法學課程普遍存在課時量較少的問題。
(四)教學內容與公安執法實踐脫節
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教學內容存在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重理論、輕實踐。法學課程講授基本上是圍繞闡述基本理論、解讀法律條文展開,或缺少實踐教學環節,或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二是教學內容簡單重復、沒有與時俱進,與公安執法實踐嚴重脫節。
(五)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落后
此前的教學方法以灌輸式、講授式教學方法為主,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近年來,法學課程的教學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分組辯論法、實踐教學法等,有的公安院校會組織去法院觀摩庭審、與公安法制部門交流,但這些由于經費開支、審判內容與教學內容的不相符或不公開審理等原因,經常被取消;去公安機關的實踐教學課程,往往由于涉密性、階段性的特點,導致學生參與深度不夠,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
三、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完善路徑
(一)明確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在實踐需求的基礎上設定,聚焦忠誠干凈擔當為民,突出德才兼備要求,培養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理念,著力錘煉“四個鐵一般”,充分發揮公安院校預備警察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的生力軍作用。公安院校可以通過搭建系列法治文化育人載體平臺,如建設理論研究平臺,成立公安法治文化研究中心等進行理論研究與創新;建設特色校園法治文化育人平臺,形成蘊含法治文化的校園標識,打造特色法治文化節和法治類學生社團等;建設警務化管理平臺,通過嚴格教育、嚴格訓練、嚴格管理、嚴格紀律,培養學生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建設新媒體傳播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傳播校園法治文化精神,來培養崇尚法治、信仰法治,具有法律原則、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精神的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7]。
(二)科學設置法學課程體系,調整完善法學教學內容
加大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既要體現公安特色,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確保核心課程的學時,應加大核心課程師資力量建設,為了課程特色化建設,還應進一步開設司法鑒定學、證據法學等有利于開展公安執法活動的法學或法學交叉學科作為選修課,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開設相關法學課程。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以公安實戰發展為導向,時刻關注公安實踐對公安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注重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組織專業教師集中力量撰寫彰顯公安特色的法學精品教材,從公安工作實際出發,為公安法學教育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學生為主體,推動法學實踐教學
為全面適應公安工作的復雜性、多變性、危險性,公安法學課程應將教學與實戰相結合,增加模擬教學訓練和實踐環節的教學課時。第一,通過實習提前了解公安工作。組織學生統一到派出所實踐鍛煉,了解公安工作,以及公安工作經常運用的法律法規等。第二,模擬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實戰操作能力。通過選取典型案例,讓學生模擬案件環節,培養學生將來從事公安實戰工作應具有的操作能力,該過程可以邀請實戰部門人員到場指導。第三,打造校外法治文化育人平臺。組織學生到廉政教育館、法院等教育基地,接受法治文化的洗禮。打造品牌校外法治文化基地,進一步豐富軟硬件資源,形成良好培育環境。
(四)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優化教師多元知識結構體系
公安法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公安院校一是引進法學專業全日制畢業生,在公安機關中選聘業務骨干到校兼職教學,建立一支知識扎實、業務過硬的法學教育師資隊伍。二是優化原有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公安法學教學工作由理論向實戰傾斜。可以倡導將法學教師輪流教授本科各專業基礎課程,形成多元知識結構體系,儲備更多的法律知識。三是鼓勵任課教師到公安機關業務實踐,掌握一線情況,增長業務技能。
(五)多種途徑結合,擴展課堂教學模式
公安院校法學教育要緊跟時代有所創新,根據不同對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一是側重啟發式教學,改變傳統純講授教學模式,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正反雙方辯論教學等。二是采用多媒體設備與軟件設計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多媒體的應用可以使教學內容更新穎、更生動,深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三是在線教育實現法學教學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線上課程,采用網絡教育模式,打破時空限制。
參考文獻:
[1]吳星儒.當代中國公安院校法治觀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劉文華.公安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4):118-122.
[3]袁周斌.公安院校警察法學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反思[J].教育觀察,2017(19):56-62.
[4]彭玉偉.加強和改進公安法學教育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匯,2015(07):55-56.
[5]曹暉.警察院校法學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建[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4(03):98-100.
[6]化國宇,管清亮.公安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3):104-109.
[7]齊國勝.論公安院校法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3(21):218-219.
作者:林安薇 單位: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 上一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水平研究
- 下一篇: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