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思政研究
時間:2022-05-06 11:31:05
導語: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思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前言
當今,隨著全球科技水平的飛躍發展,帶動了智能制造和超精密制造領域的產業興起。由此,也促使我國制造產業也在不斷升級和變革,產生了一批新興的技術產業,促使制造工廠也在不斷轉型和升級——數字化工廠。在此背景下,加工領域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仍有不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過度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立德樹人”的問題。導致了國內高端制造產業出現了“有才低德”和“高功利化”的窘境,這些現象反映出我國高校培養的各類人才,與國家、社會和產業對“德才兼備”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出現了嚴重不匹配的問題。因此,高校的專業教育要考慮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和價值觀取向,要將專業課程與思政體系進行綜合設計、有效銜接、進一步將其融匯貫通,這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在新興技術背景形態下,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思想政治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由此可見,在高職課程思政教育中,能否將思政課與專業課進行有效銜接,將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質量相關。這些問題是否能科學的解決,最終將影響《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布局,制約國家邁入制造強國的進程。因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開設的《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與思政理論銜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讓學生學習現代工廠的產品的智能化設計、工藝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制造、智能生產線、智能管理系統和智能服務系統等方面的知識。在本課程學習中,涉及到工業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測量技術、數字化通信與信號處理技術等領域,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生們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培訓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素養,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以此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精神,并以此形成報效國家的高尚情懷和勇于肩負“中國夢”的偉大使命擔當。
2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的要求
2.1具有過硬的政治素養
高校教師擔負著傳授知識、傳播真理和教書育人的圣神使命,在此過程中學生靠老師、老師靠堅定的政治素養,教師的言傳身教時時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就更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懂得黨中央各級發布的文件精神,始終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善于采用豐富的政治理論知識武裝自我的頭腦,用扎實的理論力量來感化學生,用實際行動的實踐來熏陶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有效破解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想政治元素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2.2具有博厚的教育情懷
教師的育人工作是一條經得起考驗的“冷板凳”,更是一項長久的良心工程,教師要具有博厚的精神境界和育人情懷。愿意主動去除掉雜念、長期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各種誘惑,潛心研究教育工作的本質,研究學生群體特性、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真正做到讓自己的青春盡情揮灑在三尺講臺上,以真切的詮釋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人生價值理念。
2.3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
教師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儲備,是教師的立命之基,也執業之本。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這門課程中,教師若要將這門課程講好、講得生動有趣,要求承擔該課程的教師既要具有扎實的智能制造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具備數字化工廠專業知識儲備,才能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前提條件。
3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對于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建設中,開設《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它是依據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畢業能力要求。并且,定位于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內涵和經典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涉及到制造業的前沿知識體系與結構,能擴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該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實現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目的。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的基礎知識,在鞏固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擴展了學生對本專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的認知,并堅定了學生們對本專業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生們對科學技術的崇尚精神,進而激發潛在的創新能力。由此,形成初步的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制造的科學思維,從而為本專業后續基礎課程的學習和行業創新奠定基礎。最終,學生們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們的“工匠精神”。為了能實現本門課程的教育目的,其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4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合
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必須要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杜絕專業課程完全思政化。他們之間的健康關系,應該做到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兩者之間才能真正實現潤物無聲的融合。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知識體系中,主要的專業知識包括:智能制造技術、智能裝備技術、智能制造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管理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智能檢測技術、自動化管理技術、現代化工廠技術和智能服務技術等模塊。在這些專業知識模塊中,與之對應的思政元素實例也有許多,其典型融合實例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學生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真實體會到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之間是一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統一體。同時,也讓專業課程教師必須要深入挖掘教學元素的務實精神,努力實現課堂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價值取向的引領,還需要有將兩者進行融會貫通和同頻共振的育人理念。5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在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合理相互融合,是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之后,怎樣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在育人的過程中進行科學操作,是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環節時,具有專業知識的深奧、專業知識點的枯燥與瑣碎和技術模塊交叉面廣等特點,容易引起授課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時,將已有的思政案例融合存在“以點代面”的現象。故此,為了徹底避免專業課程與思政案例之間出現“兩張皮”的窘境,課程教師在授課之前對課程知識點與思政案例進行深入梳理,并做好政課融通的細致規劃是非常有必要。在《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實施規劃,如圖2~6所示。第一章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載體,如下所示:(1)機械產品開發的成敗,絕大部分取決于制造成本。智能制造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能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從而降低了產品的開發、制造成本,致使企業盈利。(2)當制造企業大幅度、大規模使用智能制造技術時,能提升企業的效能。能減少資源的消耗;能降低環境污染等優勢。另外,能推動智能制造技術的整體向前發展,致使行業進步,促進國民經濟收入的高速增長。第二章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載體,如下所示:(1)中國空間站的機械手,能幫助宇航員做多種精細工作,體現出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水平較高。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家能掌握此項技術。該技術的發展體現了我國的科技水平,從而有效保證我國宏觀層面戰略安全。(2)產品經過概念設計,由原始材料經過量的累積,從而產生質的飛越,最終形成一種具有某種或多種功能的有形物品。由此說明,量變與質變的相互關系。(3)高檔數控機床是一個國家的機床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衡量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技術,將助力“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發展要求,提升國際分工層次和話語權。第三章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載體,如下所示:(1)制造系統中各個環節間緊密連接、相互配合,保障了該系統健康高效運行,從而實現了該系統的設計性能。用此激勵學生在團隊中的作用,讓學生們明白團隊協同是保障團隊工作開展的核心。(2)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也會被收集在這個大數據庫中,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值得探討。因此,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間的關系尤為重要。(3)視覺識別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廣泛應用,如十字路口交通違法檢測系統、“天眼”檢測系統等方面的普及應用,增強法治社會的檢測力度,降低犯罪事件出現的概率,從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第四章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載體,如下所示:(1)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面臨的管控風險越來越大。創新型現場管理理念,能保障各個生產部門間的有效連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性能,從而助力企業走向成功。以此,向學生闡明遵守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才能保障人民生活穩定幸福的重要性。(2)智慧工廠人員資產管理解決方案聚焦網絡人員和物資管理,為企業提供一套完整的軟硬件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旨在保障生產安全,助力管理效率,提升用戶能效。向學生滲透智慧工廠,小環節大作用的理念,再平凡的一個小環節,也會影響到整個工廠的健康運行,我們應該將鏈節優化到極致,讓它發揮出最大的應用價值。圖6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示意圖第五章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載體,如下所示。(1)從供應鏈的技術優化,能大幅度提升企業制造執行能力和交付能力,使制造生產更加精益化。激勵學生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要努力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鞭策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做得更好的奮斗精神。(2)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今年來我國高端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在某些領域導致“卡脖子”技術尤為突出,如中國的光刻技術等。為了解決這方面問題,華為總裁曾與國內高端院校建立產業學院、校企聯盟的方式培養專業技術的高端人才,同時也向社會高薪招聘人才(招聘優秀博士,其年薪200萬元)。向學生說明教育與人才的重要性,同時也激勵學生們的愛國情懷。
5結語
本文根據《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的專業特征,深入探討了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范疇內,分析了專業課程思政教師所具有的基本素養。在此基礎上,從專業課程性質的角度出發,并結合專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和當前社會形勢深入挖掘出合理的思政元素。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思政元素,并形成政課融通的思政案例。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緊扣實際問題,采用探索與引導式教學,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建立循序漸進的課程教學設計。最終,《智能制造與數字化工廠》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會貫通,提升了學生們的思政情操。
參考文獻:
[1]戴飛銘,舒良榮.高職機械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8):49-52.
[2]周新濤,趙明威,張文亭.新興技術形態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21,(08):15-18.
[3]李龍娜,崔為體,沈文飚.高等農業院校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貫通培養的改革探索——以生物化學課程群的思政教育為例[J].生命的化學,2012,41(7):1362-1369.
[4]夏龍,于靜泊,王美榮.基于“導師制”項目學習的課程思政體系實施探索[J].教育現代化,2020,(55):119-122.
[5]孔宇,龍建綱,李劍君.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內涵與實施范式探索及效果分析[J].生命的化學,2021,41(7):1441-1446.
[6]關詩雯,袁野.新時代涉農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6):110-116.
[7]孫陽.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的困境與紓解[J].教育與職業,2021,(14):92-96.
[8]孫利芹,林劍,姜愛莉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類學生實踐教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1,(34):171-179.
[9]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1):108-110.
[10]肖潤花,李珊珊,陳文娟.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22):82-85.
作者:周新濤 張文亭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 上一篇:STEM教育理念及科學閱讀教學探討
- 下一篇: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生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