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寫作教學改革路徑

時間:2022-05-06 14:43:13

導語: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寫作教學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寫作教學改革路徑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寫作”課程內容豐富,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但是,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該課程存在學生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為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試圖運用布置系列閱讀書目、在線開放課程與線下課程相結合、引導學生勤寫多練等途徑進行教學改革實踐。

關鍵詞:“基礎寫作”;問題;教學改革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型人才,而是應用型、創新型、綜合型人才。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性課程的“基礎寫作”,是綜合素質培養最集中、實踐能力最突出、社會應用最需要的學科之一。“基礎寫作”課程,“其直接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門的作家,而是系統地、科學地培養基礎層面上的寫作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打好根基,也為今后的各種分支寫作(如:新聞寫作、科技寫作、公文寫作、財經寫作、文學寫作、影視寫作等)的學習奠定基石。”[1]“基礎寫作”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旨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專業課程,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教學改革。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學習效果的相關調研,就目前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授課特點、授課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對“基礎寫作”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思考。

1“基礎寫作”課程的性質

從廣義上來說,寫作是指人類特殊的創造性社會實踐活動,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體現。“基礎寫作”課程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在教學中,我們將經典名著等文學文本與基礎寫作理論相結合、寫作隨筆與專業寫作訓練相結合,力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綜合素養。

1.1人文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人文類專業,關注的是人的價值觀與精神世界,“基礎寫作”課程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特點。人文性的實質是指人文精神,主要強調“基礎寫作”課程的學習過程,不僅注重學生的自我成長,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人文情懷。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引導學生了解寫作理論及技巧,這既有利于學生基本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弘揚優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寫作是寫作者思想、倫理、道德、情感的反映。“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質等。”[2]創作主體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將生活中的一個個人、一件件事、一處處景寫進文學作品之中,表達思想情感,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精神素養。

1.2綜合性

當今,很多學科的發展都呈現出交叉、融合的趨勢,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寫作”課程就體現出鮮明的綜合性特點。首先,基礎寫作課程融入了文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是一門綜合類課程。其次,寫作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高級智能活動,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識、語言、技巧的動態綜合體現。再次,寫作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綜合素養。學生作為創作主體,必須進行綜合努力,在生活與學習中做好生活素養、知識素養、審美素養與思想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再次,寫作行為本身需要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在當下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基礎寫作”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人才素質,造就高質量人才。

2“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寫作教學實踐來看,目前的“基礎寫作”課程教學處于一種師生雙方均不滿意的狀態,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2.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對“基礎寫作”課程的認識仍浮于表面。很多學生認為,寫作課程主要是培養詩人、作家的,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因此,上課態度不端正,甚至抱有厭煩的情緒。在被調查的600名學生當中,認為寫作很重要的占50%,認為通過寫作課程提高了寫作能力的僅占30%。因此,當前的寫作課程與教學目標尚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學生在思想意識上未能認識到寫作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習積極性不高。余秋雨認為:“寫作實際上構成一個現代人人格素質的重要部分,沒有足夠的寫作能力就很難算做一個真正的現代人。”[4]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當下社會寫作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之中,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各個行業都離不開寫作,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對學生以后的擇業、就業都具有重要作用。

2.2學生閱讀基礎薄弱,缺乏寫作習慣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是在中學寫作課程的基礎上,對寫作理論、寫作方法以及各類寫作文體等內容全面系統地學習。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本門課程對大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訓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從大學生閱讀紙質書籍的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很少,甚至有些同學只是對中學課內文章有了解,其他課外書籍都未曾讀過;另一方面,從大學生的網絡閱讀調查顯示:“雖然網絡資源已經非常豐富,但如果缺乏對學習者如何利用資源和恰當高效的學習方式的有效引導,學習者也很容易在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中迷失方向。”[5]在當前的網絡時代,很多同學自律意識不強,沉迷于手機刷屏、網絡游戲等娛樂世界中,而很少涉獵書籍,更不能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基礎寫作”課程重在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但目前的狀況不容樂觀。部分本科高校“基礎寫作”課程甚至出現“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想教”[6]的局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寫作的興趣低,多是在老師的被動要求下才會去動筆。在被動的學習模式下,學生作為寫作的主體,其閱讀基礎薄弱,語言功底不足,思維能力較差,自然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現在,很多學生平時并沒有讀書看報、寫作練筆的習慣,更沒有撰寫讀書筆記或者創作完整文學作品的習慣。出現這些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學生平時缺乏寫作的習慣,二是學生一直以來都沒有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

2.3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傳統“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以理論教學為主,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常以滿堂灌的模式將寫作理論傳達給學生,并沒有真正注意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缺乏興趣且有畏難情緒,忽視了該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仍然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達不到運用寫作理論教學指導學生寫作實踐的目的。而且,還存在著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教學形式與課程內容單調、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嚴重脫節、課堂與生活完全割裂等一系列問題。這就意味著“基礎寫作”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也影響了寫作學科的發展。“基礎寫作”課程的基本寫作理論固然重要,但是,就其課程性質來說也應該重視其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關注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重視基本寫作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的實際應用。例如:在講授每種文體的特點及理論技巧時,除了讓學生了解閱讀相關范本,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將該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訓練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也要深刻認識到寫作實踐的意義,真正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寫作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寫作水平與綜合能力。

3“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在這個知識密集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7]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在當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針對“基礎寫作”課程的性質與大綱要求,以及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礎寫作”課程教師應在培養學生文學修養、優化課堂教學、持續推進寫作訓練等方面探究有效的改革路徑。

3.1布置書目,系統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在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基礎寫作”課程內容龐雜、文體多樣,更應注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鑒賞。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僅僅指導學生學習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給學生布置相關書目,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古今中外,凡是寫作大家,往往都是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的“雜”家。古人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8]寫作與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基礎寫作”的教材內容包括基本寫作理論及各類文體訓練,涉及到的文本案例較多,需要大學生課下閱讀積累;另一方面,囿于教材使用周期較長,內容更新慢,對于寫作課程來說,需要大學生及時了解時代的熱點,閱讀當下各類書籍補充精神食糧。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計劃,本課程在開課之初,教育布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必讀經典書目,以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審美能力與精神素養,以便提高教學效果。

3.2在線開放課程與線下課堂相結合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高校教學進行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迫切要求。”[9]通過“互聯網+”技術,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修訂課程大綱,打造無邊界跨時空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把線上線下課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質量。3.2.1課堂教學方法革新“互聯網+高校教育”,是當今時代各大應用型高校開展實際教學的新模式,很多教師會選擇傳統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這充分展現了互聯網在當前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實現了互聯網資源與高校傳統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彰顯高校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特點,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大有裨益。目前,教育部、各省教育廳推出了各類線上課程平臺,包括大學的各門課程。這些平臺主要包括中國大學慕課、超星爾雅、學堂在線、智慧樹網等課程學習平臺。在線開放課程對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技術等手段,全面推進寫作課堂教學改革。上課前,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線上學習平臺預習相關知識。課堂上,教師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精選寫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利用好線上教學資源,發揮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一方面,根據教學大綱,做好線下課堂的實時教學;另一方面,增加線上交流時間,以網絡平臺中的寫作訓練進行實際操作,進而當堂分析、講解。課下讓學生根據素材資料庫、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等線上方式鞏固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實踐應用能力。“基礎寫作”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與線上課程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依托線上平臺的教學資源,保證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共同發揮作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2.2課堂教學過程革新教師課堂教學過程強調線上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第一,教師精選寫作基本理論知識,減少課堂理論講授時間,增加“線上”交流時間,利用課堂平臺,觀看微課視頻,供學生反復揣摩相關的寫作理論知識。第二,按照教學大綱與課程安排,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后進行寫作訓練,在學習平臺上提交寫作訓練作業。第三,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析、指導。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鞏固基本寫作理論知識與寫作技巧的基礎上,切實提高寫作水平。就“基礎寫作”的課程性質來說,它是一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實踐性課程。因此,需要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積極進行寫作實踐。首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網絡課堂的形式與老師和同學互動、交流,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也能更直觀地看到同學們的寫作創意,大家互相點評,能夠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運用網絡平臺也可以更快更廣地帶動學生們的互動,不斷活躍課堂氣氛,盡可能使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其次,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作業中,同學們在線提交作品,能夠及時且更詳細地看到教師的點評。“下課不應該是課堂的結束,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實現永不下課的課堂。”[10]寫作課程教師要善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盡心盡力。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基礎寫作”課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有利于寫作課程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

3.3培養學生勤寫多練的習慣

契訶夫曾告誡青年作家:“請你盡量多寫!請你寫、寫、寫,寫到指頭斷了為止。”[11]寫作是一項十分艱苦的腦力勞動。“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學生應該堅持做到勤寫多練。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寫作訓練。首先,結合教學大綱中的寫作基本能力的內容,如: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聯想能力、思維能力、構思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針對這些基本能力進行單項能力的寫作訓練。其次,進行綜合能力的寫作訓練,在教學中選擇生活中熟悉典型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熟悉的大千世界中獲得靈感,潛心創作。再次,進行快速成文的寫作訓練。學生要隨時隨地想到寫作,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基礎寫作”課程教學改革,其教學理念體現為“以人文主義為要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多種資源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12]。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遵循寫作教學的特殊規律———即通過“寫作”實踐來學會寫作,突出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寫作訓練,激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完成簡短的寫作訓練。課堂之后,更要勤寫多練,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擁有一顆熱愛寫作的心,養成勤寫多練的習慣,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4小結

眾所周知,寫作能力已經成為當今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對必備當代大學生來說,寫作能力成為21世紀現代職場的一種核心競爭力。目前,在“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寫作課程教師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善于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依托線上平臺優質資源,不斷革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切實提高寫作能力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裴顯生,尉天驕.基礎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王永存.在語文教學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1(16):9.

[3]周敏.文化的力量[J].東方文化周刊,2016(1):1.

[4]余秋雨.寫作是構建現代文明的重要素質[J].寫作(中),1994(5):2-4.

[5]張劍平,劉軍.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231.

[6]梁樑.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寫作教學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9(10):171-173.

[7]約翰·奈斯比特.中國大趨勢[M].魏平,譯.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9:205.

[8]杜甫.杜詩詳注[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9]譚琳,高春艷.基于“雨課堂”的統計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A4):91-95.

[10]周素煥.“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寫作教學探析[J].寫作,2016(19):23-27.

[11]姚國建.基礎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12]萬新娜.“互聯網+課堂”的多維教學模式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33-137.

作者:王小燕 單位:亳州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