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心育機制如何提升積極心理品質

時間:2022-05-06 15:09:12

導語:協同心育機制如何提升積極心理品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協同心育機制如何提升積極心理品質

【摘要】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學校積極構建“一體兩翼”的協同心育模式。我校以學校教育為心育主陣地,優化校園心育環境,提升教師心理素養,舉辦校本特色活動;以“家長成長營”和“好爸媽學堂”為抓手,不斷創新家庭教育模式;搭建社會教育大平臺,攜手社會心理服務,依托社區研學資源,不斷拓寬渠道,全方位構建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育人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協同心育;積極心理品質;可持續發展

教育部在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也明確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提高幸福感,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等是新時代的必然趨勢。結合學校教育實際,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學校積極構建“一體兩翼”的協同心育模式,以學校教育為心育主陣地,創新家庭教育模式、搭建社會教育平臺,不斷拓寬渠道,為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學校教育主陣地,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學校教育是育人的主陣地,為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學校要充分發掘心育特色,建設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基地,成立心育工作室,開發校本特色心育課程,開展多彩的學生心理社團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一)優化校園心育環境

校園環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的校園環境布置和文化氛圍,將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學校設立市級達標心理輔導室,為學生提供個別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的場所,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在專業的場所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活動,是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升的有力渠道。除此以外,學校的電子屏、宣傳展板向學生推送心理小貼士、心靈寄語,使學生在校園中時時能感受到正能量的傳播。同時,校園內建有適合放松心情的足球公園、足球場,適合勞動休閑的行知耕樂園等校園景點,讓學生能夠在多元的環境中盡情地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提升實踐能力和積極心理品質。

(二)提升教師心理素養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領路人,教師的專業素養、心理素養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為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全員健康、全員育人,增強教師對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及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能力,學校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培訓活動,通過講座、沙龍研討、團體心理拓展等給教師及時賦能,使教師在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時,更好地呵護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活動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場所讓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除了要開足、上齊心理健康課以外,還要充分發掘各學科的心理資源,將學科滲透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在發展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掘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舉辦心育特色活動

學校立足辦學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命的心理品質,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長,不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得以不斷提升。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月活動中,學校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心理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解決學生的困惑。通過觀看心理電影、參加繪畫解壓等體驗性心理活動,學生能盡情放松自我,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學校通過設立心理輔導委員,成立“小先生”朋輩關懷小組,讓每個學生都能隨時找到身邊的心理支持資源,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在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在“入學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典禮”等儀式主題教育活動中,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展望美好未來,力爭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好少年。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優化學校“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等項目形式,如在“陶花芬芳”讀書節活動中,開展閱讀心理讀物讀書分享會;在秋季校園運動會上,舉辦趣味性團體拓展運動項目;在“六一文藝會演”上,開展校園心理劇表演。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展示自我、互動交流的綜合性平臺,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二、創新家庭教育新模式,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依賴學校提供專業的教育和服務,還離不開家庭教育這個學生成長的搖籃。只有進一步強化家校合力育人,為家長的發展提供支持,我們才能從根本上助力學生身心成長。

(一)“家長成長營”,提升育兒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進一步提升家長育兒水平,學校舉辦“家長成長營”活動,為家長提供小學階段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系統、全面地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對面向全校性的家長學校講座活動,進行進一步細化,開設針對不同家長需求的成長營系列活動,如“家有二寶”“學科指導”“親子閱讀”等專項成長活動,打造家庭教育的新模式。家長們在新的理念引領下,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長階段出現的各種問題,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家庭教育更有溫度,更有深度。

(二)“好爸媽學堂”,發掘育人資源

學校也充分發掘家長資源,成立“好爸媽學堂”,讓有一技之長的父母走進校園、走進教室,成為講師,為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社會課程,打造“好爸媽學堂”精品課程。例如,從事食品安全的家長走進課堂,給孩子們講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退伍軍人家長走進課堂,為孩子們講述光榮的參軍經歷;地方民族電梯企業的技術人員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電梯的發展歷程。這些鮮活的經歷無不讓學生眼里閃現求知的火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在此基礎上,學校也要不斷拓寬學生的實踐場所,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如走進當地企業、工廠、超市、飯店等,體驗不同崗位的工作。不同的職業帶來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實踐,鍛煉了學生的生活能力,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磨煉意志、鍛煉能力,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三、搭建社會教育大平臺,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生命體都具備被動激發潛能和主動發展的能力。當前,除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要為學生的成長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才能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一)攜手社會心理服務

為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個性特征。全社會都應該積極關注和關心特殊學生,如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等的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心理干預,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假期中,各社區、村委紛紛響應國家號召,辦起了家門口的暑期托管班。在暑托班中,學校心理教師、心理社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音樂、繪畫等藝術課程的熏陶,手工、機器人等實踐課程的體驗,充實了學生的暑期生活,與學生的心理服務實現無縫對接。另外,各社區也積極行動起來,設立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活動中心,讓學生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服務。此外,為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外,還包括他們的父母、祖輩甚至親人、朋友以及生活的社會環境,學校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平臺和渠道,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只有根據社會不同人群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具體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才能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養,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社會環境。

(二)依托社區研學資源

學校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整合校外實踐基地。學校通過研學活動、體驗活動等,匯聚區域亮點,設計研學特色路線,為每個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磨煉意志、鍛煉才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學校通過“探尋紅色基因”路線,傳承紅色基因,點燃信仰之火。如吳江烈士陵園、黎里柳亞子紀念館等紅色基地線路,學校讓學生通過參觀、演講、舞臺劇、小導游等多樣化的形式開展研學活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學校還通過“美麗鄉村”路線,讓學生感受江南鄉村文化,體驗幸福吳江生活;通過同里北聯村、汾湖東聯村、震澤“蘇小花”等鄉村田園實踐路線,讓學生體驗浸潤式鄉村生活,感受勞動的苦與樂,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通過“我身邊的古鎮”線路,如同里古鎮、黎里古鎮、震澤古鎮、蘆墟古鎮等古鎮線路,讓學生體驗古鎮文化,通過戲曲演繹、阿婆茶文化、古鎮建筑風格研究等實踐活動,傳承古鎮文化,打造古鎮名片;通過“國家小主人”研學路線,以國家電網、華衍水務、人民法庭、消防中隊、公安局、交警中隊等國家職能部門為體驗路線,讓學生作為國家小公民,體驗治理過程。綜上所述,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學校就必須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發揮學校心理教育主陣地作用,不斷提升和完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讓每個生命體都具備被動激發潛能和主動發展的能力,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給予學生不斷的積極體驗,不斷發掘每個個體的潛能,發展學生的積極人格,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品質。

【參考文獻】

湯妮,湯燕.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

作者:韓璐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莘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