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綠色發展模式及建議
時間:2022-05-09 10:43:32
導語:古鎮綠色發展模式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兩山”理論辯證地剖析了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為古鎮旅游綠色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針。文中以漫川關古鎮為案例,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方式,在肯定了綠色旅游建設成效的基礎上,從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旅游產品創新狀況、古鎮基礎設施狀況、居民收益提升狀況,分析了漫川關古鎮旅游綠色發展上存在的問題。最后將“兩山”理論融入到古鎮建設和管理中,提出從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拆修并進、創新綠色旅游產品、提高居民的參與力度4個方面的發展建議,以期實現漫川關古鎮的綠色發展。
關鍵詞:“兩山”理論;傳統古鎮;旅游業;綠色發展
漫川關古鎮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東南陜鄂交界處,自然資源豐富,民風民俗獨特,自然景觀與名勝古跡眾多,擁有陜西省最大的明清建筑民居聚集地,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鎮。伴隨著漫川關古鎮旅游的迅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及傳統文化與推動古鎮旅游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平衡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了漫川關古鎮發展綠色旅游有待解決的關鍵。“兩山”理論作為詮釋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理論,可以為漫川關古鎮綠色旅游發展模式提供科學的指導方針。當前已有學者將“兩山”理論運用到旅游發展中,馬勇對生態旅游發展的核心價值與實施路徑進行了闡述[1];齊驥提出鄉村振興的文化啟示[2];海笑構建了鄉村生態旅游RMP分析模式[3];王淑曼從哲學角度,闡述了“兩山”理論對鄉村旅游的指導意義[4];尹鐸提出了旅游情境下自然的商品化[5];朱杏梨探討了如何做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旅游[6];嚴旭陽則提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7]。還有部分學者注重“兩山”理論在地方旅游實踐中的應用,如唐承財探究了北京市爨底下村傳統村落旅游業綠色發展模式[8];姬浩浩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探析了民族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9]。在對漫川關旅游的研究相對較少,左小雪對度假旅游導向下漫川關古鎮轉型發展及規劃提升策略進行了研究[10];劉怡在旅游發展背景下對漫川關古鎮空間優化進行了研究[11];張武康基于游客認知視角,對漫川關古鎮的鄉村旅游特色化發展進行了研究[12]。因此,探究如何將“兩山”理論應用于漫川關古鎮旅游的發展與實踐之中,對推進漫川關古鎮的保護與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漫川關傳統古鎮綠色發展分析
1.1調查方式及數據來源
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訪談法獲取漫川關古鎮旅游發展狀況的相關數據。從居民視角,觀察漫川關古鎮旅游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評估漫川關古鎮旅游對生態資源和人文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率達96%,題目設置均為多選題。
1.2漫川關古鎮綠色旅游建設的成果
調查結果顯示,漫川關古鎮綠色旅游建設在村內衛生環境改善和傳統建筑保護方面卓有成效,對外部交通也帶來了良好的影響。僅在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方面,效果略差。
1.3漫川關古鎮綠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3.1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不足從調查結果可知,當地居民認為目前古鎮的生態環境開發不足,如表2所示:生態環境開發不足,主要表現在自然資源開發的不均衡,以及開發渠道單一等方面。25%的當地居民認為“青山”開發了很多,“綠水”的開發卻不足,存在大量資源閑置和資源浪費的情況,而66.67%的當地居民認為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比較匱乏,主要是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導致的;同時缺乏豐富的旅游開發經驗和有效的管理體制等,偏好開發比較易開發的地區,這樣既浪費了漫川關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同時也容易引起部分山區資源的過度開發。45.83%的當地居民認為他們自身的綠色發展意識不足,主要原因為當地政府沒有做好綠色發展的宣傳以及當地居民管理意識和文化水平較低,當地居民并沒有意識主動去探索綠色發展模式的道路。50%的當地居民認為生態休閑環境欠佳,而生態休閑環境需要依靠旅游開發商、居民、游客和當地政府共同去維護,因此讓每個人都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也是至關重要的。除了25%的居民認為漫川關古鎮生態環境良好以外,大部分居民都認為生態環境狀態受到了破壞。其中,50%的居民認為景點的建設導致了古鎮上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66.67%的居民認為是游客不文明的行為造成了破壞,而45.83%的居民認為是村民自身環保意識的欠缺。從這3個數據可以看出來,漫川關古鎮的生態環境的確受到了破壞,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景點的建設方和村民自身都需承擔一定的責任。1.3.2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欠缺漫川關發展古鎮旅游的優勢之一就是沉淀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問卷羅列了漫川關最出名的3個歷史典故:第一個典故,漫川關北通秦晉,南聯吳楚,朝秦暮楚;第二個典故,紅四方面軍2萬余人抵達,使漫川關成為了紅色古鎮,留下了楊姨娘智斗蠻王的紅色故事;第三個典故,清代漫川關城水岸碼頭繁榮,來自陜西、山西和河南等地的騾幫馬隊帶著貨物,通過商山古道一路北上。在這3個典故中,居民僅對第三個典故知曉率超過50%。因此,從表4可知,漫川關居民對于當地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的確還有所欠缺,導致古鎮旅游的文化底蘊不足。1.3.3旅游產品缺乏創新漫川關古鎮的旅游產品數量最多的是農家樂,大概75%的古鎮居民都選擇了發展農家樂;其次是靜態觀光,有50%的居民認為靜態觀光是漫川關古鎮的主要旅游產品;創新型旅游項目和體驗項目極少,分別只有12.5%和16.67%的居民選擇開設。這就導致了漫川關古鎮旅游產品沒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產業鏈,旅游產品少且缺乏創新,體驗性娛樂項目匱乏,游客在觀光后沒有購物和住宿進行繼續探索和旅行的動力,不能夠吸引顧客進行多日游。1.3.4古鎮基礎設施落后在漫川關古鎮發展過程中,古鎮建設資金主要靠上級政府財政投入,資金投入渠道單一、強度不夠,導致明清街沒有統一改造建筑,幾處破舊老房子矗立在二、三層新改建沿街立面風貌中。此外,古鎮改造規劃中的“明清街”和“楚街”的衛生條件不容樂觀,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不夠完善。靳家河沿岸、中心廣場休閑空間綠化布置缺乏,導致新加建的休閑空間并沒有過多居民、游客使用。同時漫川關古鎮公共服務設施的普及率并不夠,停車位只有66.67%的覆蓋率,公共廁所只有37.5%,網絡覆蓋和便民惠民設施只有33.33%,而共享單車這樣的新型公共資源更是只有20.83%。公共服務設施的缺乏給游客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進而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感。1.3.5居民收益有提升,但未達預期從調查問卷的數據來看,居民的收入的確比發展旅游業之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若將居民的收入和未開發旅游景區之前務農的收入進行對比,以及和其他具有相同規模古鎮的村落進行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居民的收益并沒有達到預期。54.17%的居民依然只能從事服務業等比較基層的工作,和之前進行務農獲得的收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年收入5萬~10萬的家庭只有29.17%;10萬~20萬的家庭更少,只有16.67%;而且調查范圍內沒有家庭年收入超過了20萬。同時,利益分配的不平均導致大部分利益都被進行旅游開發的私人企業瓜分,進一步導致當地居民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去進行旅游業的推廣與發展,旅游業的發展速度逐漸滯后。
2基于“兩山”理論的漫川關古鎮旅游發展建議
2.1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基于“兩山”理論思想,漫川關古鎮旅游應堅持原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與經濟共融共生的原則,發展綠色旅游產業。首先,政府應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細則,對開發商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予以一定力度的懲罰與打擊;同時開發時充分利用古鎮現有的資源,不僅僅只開發“青山”,更要利用“綠水”資源,開發既有利于環境保護又能夠吸引游客的項目。其次,對于村民和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加強綠色環保教育,制定“誰污染誰付費”的懲罰措施,征收生態稅費,培養生態公民,保護古鎮風景秀麗的原生貌。
2.2“拆”、“修”并進,實現歷史與現代化綠色旅游共生
在歷史中,漫川關古鎮留下了時代變遷的印記,古鎮內現代的樓宇與各時期的古代建筑共存。應保留原有的古鎮歷史建筑風貌,遵循“修舊如舊、修舊如故”的原則進行織補修繕,“拆”除新建的居民樓,店鋪等不協調建筑,按照與傳統古鎮相適應、相協調的原則進行另建。用舊材料和傳統手工工藝“修”繕破損的老街、舊屋、河岸、橋梁等,恢復或補建部分舊建筑,加固鴛鴦雙戲樓等危樓,填補古鎮建筑空白,使古鎮建筑連綴成整體。對于各類電線、管道全部地埋鋪設,空調等現代設施可用木質裝飾品、燈籠等進行遮掩。
2.3挖掘歷史及生態資源,創新綠色旅游產品
漫川關古鎮旅游綠色發展模式需要注重漫川關古鎮的整體協調性和審美性,讓游客來漫川關看到的不僅是綠色漫川關,還是文化漫川關。將漫川關的生態資源與歷史資源充分結合,對食、住、行、娛、購、景等產業實現去現代化,讓漫川關古鎮里面的自然風貌、建筑風貌、道路風貌、交通風貌、景觀風貌等充滿歷史的氣息,讓游客忘記外面世界的喧囂與浮躁。依據漫川歷史打造秦楚主題街,營打造秦楚文化浸入式漫川關古鎮旅游氛圍,使游客獲得放松心情、舒緩壓力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漫川關古鎮南北古建筑風格分界明顯,可以根據其打造“秦風主題街”和“楚韻主題街”。在秦風主題街上,打造漫川歷史博物館,闡述漫川關古鎮歷史故事等;楚韻主題街側重吃喝娛樂等休閑活動,提供漫川關特色小吃、秦楚服飾體驗、秦楚特色工匠店、秦楚風格客棧,做到一店一特色;鴛鴦雙戲樓可提供免費的曲藝表演,整合漫川關大調、民間小調、漫川小曲、漢黃二調、船工號子等文藝形式,制作漫川關故事傳說,形成漫川藝術街區。打造漫川關旅游文化節,傳播漫川古鎮節日文化。重啟漫川關古鎮燈會與新春民間藝術節這兩個從北宋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白天的社火故事,燈會隊伍將漫川關古鎮裝扮得惟妙惟肖;晚上龍燈、火獅、旱船,鑼鼓、煙花、爆竹通宵達旦,游客流連忘返。利用漫川關古鎮豐富的歷史故事,提升農產品價值。結合漫川關歷史文化,為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如板栗、魔芋等賦予品牌故事,既可提升農特產品的市場價值又避免了古鎮旅游文化產品千篇一律的現象。重視綠化空間組織。結合原有的歷史景觀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優美宜人的居住環境,增加歷史街區立面、街巷的綠化布置,豐富沿河街公共區域花草植物種類,為居民、游客提供更多的綠色空間游憩與觀賞。
2.4提高居民的參與力度
居民是漫川文化的傳承者,古鎮的發展需要居民的保護和參與,因此漫川古鎮要提高居民的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首先開展漫川文化普及班,凡是在漫川關居住或創業的居民都需要學習,強化居民對漫川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加強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力度。還需要對當地居民進行服務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培訓,注意本地居民進行文化保護意識的樹立,舉辦關于服務技能和服務意識的講座,強化其服務意識。讓居民能夠為游客進行當前游覽景點的歷史介紹,方便游客能夠更客觀的了解漫川關。還可通過鼓勵居民利用多種方式參與旅游開發,開發可供居民參與的旅游項目,景區經營活動項目優先選擇本地居民,增加居民參與機會,讓居民從保護本地文化資源中獲利,真正提高居民收入。可采取政府補貼、政策扶持、個人出資、社會集資等多種途徑籌集建設資金,讓村民廣泛參與到古鎮綠色旅游的建設中,調動民居保護遺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規劃的可實施性,只有居民參與建設,古鎮的“原汁原味”才能更好地傳承。
作者:楊瑛娟 譚磊 孫瑞 單位:李超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高校新型智庫商洛發展研究院
- 上一篇:護理職業需求課程思政與實踐
- 下一篇:茶文化與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