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日語課程思政導入路徑

時間:2022-05-09 15:08:59

導語:大學日語課程思政導入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日語課程思政導入路徑

一、大學日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學日語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日語是主要學習對象。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日語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大量攝取日本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也在傳輸日語背后的意識形態、文化氣質、價值觀等。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不能從中日文化比較的視角進行講授,而是單方面進行日本文化介紹,思想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們就會很容易忽視中國文化的學習,一味崇拜日本文化,崇洋媚外,甚至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從國家全面推行課程思政的號召和日語學科特點出發,大學日語課程的教學中導入課程思政元素非常有必要。

二、大學日語課程思政的導入路徑

(一)抓住入學和節假日節點,選擇適當時機導入

大學日語課程的學生來源于全校非外語專業,并且從大一入校起就開始學習。學生們初入大學,面對的是全新的學習環境,并且彼此之間互不認識,日語課程也是零起點開始授課。因此,開學第一堂課,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非常重要。此時,教師應適時將思政元素穿插其中。教師可拋出問題,如“為什么要上大學?”“青年一代為了什么而讀書?”,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刻苦讀書,努力奮斗,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此外,在各種節假日前后,可以發起有關節假日的話題討論,使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為用日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打下基礎。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如9月18日,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相關愛國影片和紀錄片,引導青年一代了解歷史,勿忘國恥,領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二)嚴選精選導入內容,優先結合地域特色資源

各個高校所在的地區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以筆者就職的云南大學為例,它位于云南省麗江市,云南作為邊境大省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有其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云南是“一帶一路”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中也具有重要意義。麗江也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之間有較大的差異性。境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三大世界遺產,同時也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教師可在開學第一課中,為學生簡要介紹麗江乃至云南的區域特色,使學生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風貌和歷史人文特色,同時加深對國家“一帶一路”及民族政策方針的把握,培養學生對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態度。流經麗江境內的金沙江,到了石鼓鎮后因山崖阻擋便掉頭急轉東北而去,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轉彎,長達數十公里,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選取“長江第一灣”進行簡單拓展,使學生加深對中國長江和黃河的認識,增強作為華夏兒女的自豪感。麗江境內的石鼓鎮有紅軍長征紀念館,也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教師可在國慶節、建軍節等重要節日的時候,就麗江的紅色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從而使學生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三)利用教材辨析中西文化,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

1.以名詞入手,辨析中西文化異同筆者就職的云南大學大學日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家的日語》(初級第一冊)第八課單詞表中有“桜(さくら)”一詞,該詞意思是櫻花。提到櫻花,必然會讓人聯想到深深滲透著櫻花氣息的日本文化。日本人酷愛賞櫻,可以說日本人都有“櫻花情結”,櫻花作為日本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處。那么反觀中國,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由此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人最喜愛的花是什么?這些花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它們反映了中國人的哪些精神特質?如中國人喜愛梅蘭竹菊,因它們清雅淡泊,品性高潔,具有君子品質。中國人也喜愛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凈高貴。中國有哪些關于花的名詩名句?這些名詩名句又體現了該花怎樣的高貴品質?如“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寓意是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是需要付出不斷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通過以上探討,使學生認識到高貴品質的養成必須靠自身不斷磨煉,應自覺加強個人修養,提高個人品質。同時,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只有腳踏實地,不怕吃苦,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才能增長本領。從而培養學生勇毅篤行、艱苦奮斗的品質。在講到“相撲(相撲)”一詞時,介紹相撲是日本傳統的一項體育運動,同時引導學生與中國傳統的體育運動作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的認識。在講到“歌舞伎”一詞時,可以對歌舞伎中的舞臺、服裝、化妝、音樂等進行介紹,同時將中國的京劇與之作對比,引導學生就歌舞伎和京劇的異同點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個人素養,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2.以句型入手,引導學生頭腦風暴《大家的日語》(初級第一冊)第十九課語法部分中有“~たり、~たりします。”這一句型,該句型在列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動作時可以使用。教材中在此處設置了“日曜日はテニスをしたり、映畫を見たりします(星期天打打網球,看看電影)。”這一例句,教師在講解完該知識點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使用該句型描述自己的周末生活或者寒暑假生活。學生必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回答之后,可對大家的假期生活進行簡單總結,并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如何健康快樂地度過假期。比如,運動、閱讀、學習等活動也應合理地安排進自己的假期生活中。讀書明人智慧,運動強人體魄、堅人心智。通過思考探討,無形中使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生活觀,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自覺成為一個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人。在講到句型“~ことができます(能……、會……)。”時,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介紹自己具備的能力。在學生描述完自己的能力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身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學習彌補。使學生能夠客觀認識自己,努力學習,全面發展,提高能力。從而為實現強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3.從課文入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大家的日語》(初級第一冊)第十五課課文中的會話主題是“ご家族は(您的家人呢)?”,文中木村講到自己是三口之家。此段會話折射出現代日本主要的家庭形態,即“核家族”,指只有父母親和孩子的三口之家。教師在講授該會話中的語言知識基礎上,應注重對文中“核家族”的現象進行介紹,進而分析日本家庭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過渡到對日本社會少子化、老齡化等現象的介紹。在此過程中,注意與中國的家庭形態、人口變化等現象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的基本情況和二胎政策出臺的背景。從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通過分析中日家庭觀的異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和愛國愛家情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講到會話文“祇園祭はどうでしたか(您認為祗園祭怎么樣)?”時,介紹京都的傳統節日祗園祭的同時,可對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清明、重陽、七夕等,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從而思考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4.以習題入手,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大家的日語》(初級第一冊)第二十三課課后習題中有一篇閱讀文,題為“聖徳太子(圣德太子)”,該閱讀文講到了圣德太子與中國的交流。雖然只是習題,但文章涉及中日古代交流史,教師在分析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可介紹圣德太子倡導的大化改新、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相關知識,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唐朝時期中國對日本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日本是否是全盤吸收中國文化?比如:官制、建筑、文字、服飾等方面,日本深受中國的影響。但是,日本對中國文化并非全盤吸收,如中國的科舉制度并不符合日本的國情,因此日本并沒有采納科舉制。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介紹,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源遠流長的關系,提升文化自信心。同時,也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日本文化,從而在面對外國文化時,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清醒認識,形成批判性思維模式。講到閱讀題“大阪、神戸、京都、奈良”時,對文中提到的京都和奈良作為古都的歷史做簡單介紹,同時與中國的古都西安作對比,在比較幾個古都的異同點的過程中,自然將中國對日本在城市建制方面的影響融入其中,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識,對中日交流史的理解,對中國文化影響力的認同,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勇做奮進者。

作者:肖東娟 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