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彩調劇在大學彩調戲劇的創新

時間:2022-05-11 15:02:17

導語:非遺彩調劇在大學彩調戲劇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遺彩調劇在大學彩調戲劇的創新

[摘要]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關注“留守兒童成長”,把握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將非遺彩調劇、非遺木偶戲元素融入校園戲劇的創作中,其“編、導、排、演”的全過程為廣西大學彩調戲劇的創作探索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廣西大學肩負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重視校園戲劇的發展,這一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嘗試,緩解了當代觀眾對傳統彩調劇一成不變的審美認知,進一步活躍了廣西大學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彩調劇;校園戲??;《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亮相于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戲劇展演的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系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全體師生通力協作,共同打造。該劇講述留守兒童李想學有所成之后,感恩社會反哺家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故事。整體演出青春洋溢,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劇中充分運用非遺彩調劇、木偶戲等元素,以校園戲劇創作為載體,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一、立足本土文化,探索校園戲劇創作的新路徑

彩調劇作為廣西流傳最廣的本土民族傳統戲劇,以其綜合全面的藝術元素、清新歡樂的審美風格和富有教育性和道德性的內涵而具有豐厚的藝術價值,是青年群體較易接受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是提升廣西高校校園戲劇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作為廣西大學校園戲劇創作的主力軍,主要作品有:多媒體校園音樂劇《花山奇緣》和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等。其中,《在那遙遠的小山村》是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全院師生通力合作對戲劇編、導、排、演的勇于嘗試,是非遺彩調劇在廣西大學校園戲劇創新實踐中的一大成果,在內容與形式上都獨具創新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一)在內容上的創新

在主題立意方面,《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取材于兒童音樂劇《月亮上的媽媽》,關注“留守兒童成長”這一社會熱點,緊把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講述了研究生李想在支教途中的三段回憶,追思孩童時期父母進城打工,他跟老木偶、老裁縫、老郵差三位留守老人相依為命,并以鄉村非遺藝術啟蒙人生第一課,終將對媽媽的日夜思念幻化為“媽媽在月亮上打工”的奇妙夢境,頓悟“每一種美好的背后都有人在默默奉獻”,從而克服自封和孤獨,理解媽媽在外打工的難處,感恩三位留守老人的心血付出,終于在學有所成之后,感恩社會反哺家鄉,毅然決然地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去幫助大山里渴望求知的孩子們。該劇凸顯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理想追求,寄托了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人物形象方面,也獨具新意。劇本在敘事結構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通過主人公李想的三段回憶,將其青年時代與孩童時期遙相呼應,互為關照,結尾處的一句“回家吃飯嘍”迅速勾起觀眾的回憶,小李想的成長脈絡由此清晰可見。三位老人個性鮮明,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回應著孩子真摯的情感訴求。嘴巴里唱出的作文、踉蹌身軀扭出的“嫦娥奔月”無一不飽含著他們對小李想的拳拳愛意和脈脈溫情,而這些也成為大李想回憶中永恒的亮色。值得注意的是,杖頭木偶與穿戴偶“小母雞”的加持,豐富了戲劇的舞臺表現力,對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打磨中,學生受益良多,收獲頗豐。在非遺元素運用方面也有突破。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扎根于廣西優秀的民族文化,著眼于廣西最具地方特色、流行地域最廣、最具群眾基礎的劇種———彩調劇。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大膽吸收、借鑒彩調劇的鑼鼓點和曲調,比如,現代音樂中融入了“漁鼓”“零零落”等地方音樂形式,在唱詞中加入特有的廣西地方方言桂柳話,運用好看、好玩的非遺杖頭木偶戲推動劇情,比如“嫦娥”木偶的水袖表演伴隨著嫦娥吞下神藥丸后身體“像片羽毛飛上天”的靈動輕盈、“后裔”木偶的射日表演伴隨著“后羿射日救蒼生”的磅礴氣概,將文本唱詞變為生動形象的舞臺表演,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戲劇舞臺的表現力,增強了情緒的感染力,為觀眾帶來了絕妙視聽享受的同時,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二)在形式上的創新

廣西高校在彩調劇的傳承與發展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彩調劇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演員,二是觀眾。廣西大學通過開展校園戲劇實踐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表演,走進廣西大學菊隱劇場了解彩調,從而使彩調劇獲得新時代的內在動力,豐富彩調劇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促進以非遺彩調劇為代表的廣西本土性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大力推廣與全面普及。廣西大學始終致力于探索校園戲劇創作的新路徑,在戲劇展演和課程形式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通過展演,不僅培養了一批彩調劇的演員和戲迷,廣西木偶劇團的木偶藝人們還親自教授學生操偶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高校校園中營造出濃厚的戲劇藝術氛圍,發揮戲劇的美育功能,對人的意識形態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帶給人精神享受與審美愉悅。而且,隨著現代媒介和現代技術的發展,觀眾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師生,線上平臺為更多人的觀劇提供了可能,擴大了戲劇藝術的影響力。此外,展演活動對廣西大學戲劇編劇專業的研究生來說也是多有裨益的。學生有機會走進劇場,熟悉舞臺,切實感受到劇本創作與舞臺表演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他們將戲劇知識活學活用,與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得專業老師的指點,從而進一步完善劇本,提升表演,對專業成長起到積極作用。課程形式上,廣西大學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戲劇理論與實踐課程,比如,《劇場構作理論與實踐》《戲劇編劇技法訓練》,將學術研究與創新實踐相結合,深入挖掘彩調劇的審美價值,致力于彩調劇的理論豐富與創作創新。除此之外,廣西大學擁有區內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劇場、排練廳設施,為學生的課程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硬件保障,學生能夠走進劇場,參與編、導、排、演的全過程,在一次次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獲得知識與感悟。

二、依托校園生活,煥發非遺彩調藝術的新活力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教育是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在立德樹人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戲劇立足校園生活,能夠鍛煉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廣西大學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彩調?。﹤鞒谢亍V西第五批“八桂學者·校園戲劇創作研究”創新平臺,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彩調藝術活動,吸引大批師生參與進來,加深對以廣西非遺彩調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廣西大學彩調劇社團在助力廣西大學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西大學現有彩調劇傳承基地社團、君武劇社、光彩劇社、實驗劇團、藝術碩士劇團五個學生戲劇團體。社團每學期都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觀摩現代彩調劇《哪嗬咿嗬嗨》《新劉三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彩調?。﹤鞒谢叵盗兄v座,聘請周瑾、龍杰鋒等著名藝術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復排經典劇目《劉三姐》《哪嗬咿嗬嗨》片段等活動。廣西大學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劇本創作、嘗試劇目創新、實現演出突破,對學生參加展演和各類比賽都給予大力支持,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戲劇創作創新環境,堅持藝術創新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為非遺彩調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將彩調劇應用于校園戲劇創作實踐中,能夠大力激發當代大學生對非遺彩調劇的興趣與熱情,改善彩調劇當下所面臨的后繼乏人、傳統劇目流失、演出縮減等困境,為彩調劇的傳承與發展積蓄后備力量,培養新生代觀眾,增強廣西大學的校園戲劇氛圍,促進廣西本土代表性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彩調劇的真正傳承、大力推廣與全面普及。

作者:張軼秋 李旭 高洋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