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學中專業教師素養提升路徑

時間:2022-05-12 10:21:05

導語:沉浸式教學中專業教師素養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沉浸式教學中專業教師素養提升路徑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授課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旅游類課程與空間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注重空間感的應用,沉浸式教學方式恰好滿足此課程需要。沉浸式教學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師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深入體驗學習,主動學習,這對課程的授課教師素養就必然有要求。文章在闡述沉浸式教學內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沉浸式教學在旅游類課程中的應用效果,并且構建了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中專教師素養內容,進而提出了針對性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旅游類課程;教師素養;提升路徑

隨著5G時代的加速到來,眾多行業將全面進入科技化時代,持續向綠色化和智慧化的方向發展[1],旅游網絡也會進一步優化,迎來新變化。“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以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解除了傳統教學模式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禁錮,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帶來了廣闊的提升空間,對職業教育課堂的教學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同時,旅游類課程注重空間感的應用,傳統的授課形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沉浸式教學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注重情境創設、學生體驗,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師生教學實踐賴以展開的前提和氛圍,教師素養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本研究通過分析沉浸式教學法的內涵,同時對旅游類課程中的沉浸式教學應用現狀展開分析,發現部分旅游類課程采用沉浸式教學的效果明顯,但是尚未普及。同時,對沉浸式教學中教師素養的構成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以期能夠為旅游類課程教師勝任沉浸式教學工作提供些許建議,為其他學科的沉浸式應用提供借鑒性建議。

一、沉浸式教學的內涵

“沉浸式教學”(immersioninstruction)是基于沉浸理論的一種教學模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最初主要用在語言教學方面,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將師生“浸泡”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全身心投入其中,讓學生在體驗中產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浸入學習、深度學習,以提高教學效果。隨后,美國、芬蘭、荷蘭、新加坡等國家紛紛效仿,進行沉浸式教學法的嘗試。20世紀90年代末,沉浸式教學法開始傳入中國,最早應用于國內的英語教學,且取得了較好的影響。目前沉浸式教學法與旅游類課程的結合較少,因此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沉浸式教學”的理念、模式和技術手段將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的應用,VR技術給教育帶來全新的體驗,巧妙地避開了二維視頻資料的缺陷,將傳統二維改變成虛擬三維,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特別是在打破傳統教學禁錮、融入智慧教學資源和手段的基礎上,“沉浸式教學”模式可以給學習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改變傳統教學弊端。

二、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的應用效果分析

(一)“景點導游”課程沉浸式教學效果明顯

在傳統的旅游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期間展示課程設計,使用授課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進行教學,在本課程的課程標準基礎上,每位教師增加典型案例,分階段研討[2]。但這僅僅是通過教授課上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旅游案例、了解旅游項目知識,同時學生在課下也只是借助網絡、圖書、雜志等媒介了解相關項目知識,所有的這些都從實際上缺乏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旅游工作情境。目前,旅游類課程特別是“景點導游”課程,因為對空間地理環境要求高,所以首先將“沉浸式”教學方法在此課程中進行嘗試。通過學校開發的軟件、720度全景及VR等信息技術手段再現所學的旅游場景,還原具體景點的細節內容,讓學生能夠實現沉浸體驗,感受在客觀物理世界中“身臨其境”的逼真性。同時,這種沉浸式體驗方式還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以及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疫情、距離太遠無法前往等因素的影響,還能夠打破思維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浸入學習、深度學習、自主學習。通過調查發現,“景點導游”課程采用沉浸式教學,班級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對較高,學生能夠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能夠身臨其境去體驗所學的導游場景,更能深入理解教師的講解。同時,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者,它讓學生專注在教師設計營造的目標情境中,更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快速融入學習任務,收獲知識。

(二)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尚未普及

旅游類沉浸式課程教師需要依托學校現有的實訓中心,整合學校現有的全景虛擬旅游軟件、景區VR體驗軟件或者是三維交互實訓軟件等信息資源,創設“智慧景區”教學環境。旅游類課程雖然是一類強調空間感的應用課程,但是由于資源有限或者教師信息技術運用水平不高等原因,也有部分旅游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實訓環境,授課中PPT、圖片等單一教學資源。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開拓性思維,學生的學習模式大致相同,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以至于部分學生出現消極怠學的情況。

三、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中專業教師的素養分析

(一)信息化能力

沉浸式教學主要借助各種信息化手段創設“智慧景區”體驗情境,可見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要求較高。課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推動教育信息化轉型升級,更多需要依靠廣大教師的力量,因而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3]。《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4],也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旅游類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信息素養并不樂觀。首先,教師自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待提升。比如有的教師在相對復雜的信息技術運用上存在困難,同時缺乏應用數據來輔助教學的能力,即如何通過數據診斷分析學生的階段性發展及其學習成效。其次,部分課程的沉浸式課堂信息化培訓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培訓項目是采用講座的形式,還是大班化授課,將教齡、專業背景、學段、信息化能力水平等不同的教師混在一起參加相同的培訓活動,效果可見一斑。最后,許多教師不具備改革創新精神和較強的信息素養,信息化教學還缺乏創新團隊教學的支持。

(二)專業技能

旅游類課程營造沉浸式環境,更加需要教師能夠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教學示范。旅游類專業的教師應當具備旅游行業較為充足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為前沿的旅游資訊,還要有相應的旅游類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同時要符合“雙師型”教師標準。但是目前職業院校有部分教師理論知識掌握稍好,但是在技能上有很大缺失,雖然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型教師比例并不高。首先,部分旅游類課程專業教師對旅游行業的前沿知識缺乏關注,所以在沉浸式課程授課時難以做到與時俱進;其次,比如在“景點導游”課程沉浸式教學中,對授課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要求較高,知識點要詳盡無誤,需要及時識別學生自學時所存在的問題;最后,例如“景點導游”課程沉浸式教學需要教師進行示范講解,就像專業導游在帶團,而有部分教師是畢業后從學校到學校,缺乏行業經驗的積累,對導游講解技巧把握不準,對意外事故的處理存在不足之處。所以,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是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中教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專業素養

課程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學能力,沉浸式教學課程更加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首先,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綜合運用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年度和單元教學計劃。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同時,教學設計素養還需要教師具備開發利用教育資源的能力,整合資料與問題,分析教材和實際工作環境的聯結,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沉浸式工作環境。其次,教學的執行能力。比如教學過程中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課堂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等。教師要傳知識之道,授創新之道。“育人者必先育己”,這必然要求教師具備一套成熟的學習方法、一定的學術研究創新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自學能力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游刃有余,率先垂范[5]。

(四)教師其他綜合素養

1.教師思政教育素養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政課老師的責任,也是眾多專業教師的職責。沉浸式同課堂為學生創造了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凸顯了學生的核心角色[6]。信息化時代發展迅速,學生接受到的信息多種多樣,在課堂上教師要能夠將思政教育恰當地運用到沉浸式教學中,這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種素養。2.教師文化素養一名優秀的導游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了解國內外文化及歷史發展脈絡。旅游類課程的專業教師培養的是未來的優秀導游,自然教師文化素養也尤為重要。在沉浸式教學中,教師文化內涵的深厚更能深切地體現出來,比如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能夠做到得心應手。以“景點導游”課程為例,教師需要示范講解,引導學生如何將景點講得有深度、有文化,能夠做到因人而異,游客喜歡聽,學生愿意講。

四、旅游類課程沉浸式教學教師素養提升路徑分析

(一)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就“景點導游”課程沉浸式課程教學而言,教師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虛擬、體驗及實訓軟件操作能力以外,還需要結合景點的教學資源,與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合作開發景點的教學視頻、音頻或者相關動畫等教學資源,同時將這些教學資源上傳至課程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沉浸式體驗環境。旅游類沉浸式課程的教師為了能夠滿足學生課堂上的需求,需要積極地參加各類有關信息化提升的培訓,學眾家之長,補自身短板,熟悉VR現場教學、多場合視頻教學、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理論知識,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訓練良好的信息瀏覽和應用習慣,與時俱進地提升信息素養[5]。除了要能夠運用信息化創設旅游類的沉浸式環境,還要能夠主動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比如建立課程公眾號,推行線上線下網絡化學習,利用大數據對學習效果實時分析等。

(二)加強專業技能素養

一方面,加強專業技能素養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為沉浸式課程教學必須依賴于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對專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旅游類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在課程沉浸式教學中有更專業的授課。同時,旅游類沉浸式教學的教師還需要多涉獵旅游方面的專業書籍、了解旅游行業前沿的發展動態,對旅游時事熱點懷著一顆研究的心態,能夠進行文獻研究或課題研究,系統提升學科專業知識素養。總的來說,沉浸式教學需要教師對專業深入研究、思考。另一方面,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需要對部分沉浸式教學的課程老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培訓可以是從校外聘請行業專家,采取比賽或教研活動的形式,快速提升技能水平,還可以利用空余時間前往旅游企業進行下企業鍛煉,從一線員工做起,充分了解旅游企業的運作和行業發展信息。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能夠直觀表現出來的,尤其是在沉浸式教學的課堂上更加明顯。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模擬導游工作情境、利用旅游類課程的沉浸式教學設施設備或者軟件等,進行沉浸式專業技能培訓,專家現場指導、教學。

(三)加強教師教學專業能力

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素養。定期實行輪訓制度,定期進行公開課、示范課等教學活動,讓經驗不足的教師能夠快速成長;實行團隊制度,由有沉浸式教學經驗的老師帶領團隊,傳授上課經驗,指導他們的課程教學。同時,需要教師多閱讀有關教學方面的書籍,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堂管理能力可以通過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交流,自己也要不斷積累實戰經驗,通過以賽促教、重塑知識能力構建等方式實現[6],以此積極探索沉浸式教學的新模式,為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教師其他綜合素養

1.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素養沉浸式教學中需要基于信息技術的前提,做到沉浸式環境學習,而這種環境需要做到真實有效。所以,教師需要時刻關注時政新聞,將發生的時事政治融入到沉浸式教學中,將工作環境做到更加真實化,同時培養學生關注時政,培養職業習慣。2.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沉浸式教學中教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具體接觸,如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需要授課教師首先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旅游類專業教師需要從古今演變的縱向歷史中汲取知識養分,把歷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廣闊的歷史視野中思考問題。

五、結語

如今,眾多高校和高職院校中的大部分專業更加強調實踐性、應用性,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實踐,才能夠學會更多的專業知識,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自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質的提升。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授課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沉浸式教學方式與旅游類課程耦合度較高,通過實踐可以發現,采用沉浸式教學的課程教學效果是非常顯著的。這除了與授課方式的變化有關,也與授課教師的素養密不可分。為進一步推廣沉浸式教學需要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專業技能素養和其他綜合素養等。但是,沉浸式課堂僅依賴于信息技術,也存在開發成本等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園園,孫兆統,余沛東,等.基于沉浸式虛擬仿真的物流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10):166-168.

[2]任紅宇.沉浸式經營體驗在公共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2):162-163.

[3]胡欽太,劉麗清,張彥.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11):22-25.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2018-08-08)[2022-01-01].

[5]張小波,龔彥忠.高校教師素養提升路徑與教學文化建設探究[J].高教學刊,2020(31):154-156.

[6]郭燕,陳之昶.智慧教育背景下沉浸式協同課堂的建構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5):14-16.

作者:宋玉芹 王麗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