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類專業德技并修育人體系研究
時間:2022-05-12 14:49:37
導語:制造類專業德技并修育人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我國制造業處于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其中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更是核心所在。高職院校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校園文化、課程體系、校企合作為載體,構建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體系,實行“感、學、練、驗”四位一體,多舉措共同打造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探究
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和動力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吨袊圃?025》行動綱領中規劃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其中,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更是核心所在。2019年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如何將專業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有機融合起來,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高職制造類專業培養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重要意義
(一)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培養是順應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內在需求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全球制造業正在掀起一輪技術革命。整個產業結構、產業形態、商業服務模式都面臨重大調整,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加大革新力度,在制造業領域開展競爭。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投身到制造業大軍中,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而且應具備扎實的職業素養。精益求精、嚴謹細致、創新奉獻、愛崗敬業等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與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并且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支撐起中國制造業的跨越式提升。
(二)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的培養是引領學生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的必然選擇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相契合。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將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青年學生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希望在工作崗位上大顯身手、大展宏圖,德技并修的培養會幫助他們既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又能樹立職業敬畏感、秉持職業操守、恪守職業道德,從而有力助推個人價值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制造類專業技能培養與品德培育融合現狀
(一)人才培養重技能、輕德育
當前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中,雖然廣泛強調要注重工匠精神培養,但真正實施起來往往把德技并修理解為技能至上,在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學方面重視對學生專業制造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制定專門的德育培養方案,也沒有將工匠精神與當前的教學體系有效結合起來,只是在相關課程中順便提及。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層次理解其內涵,對學生德育的培養沒有落到教學各環節的實處。
(二)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熏陶不濃
校園文化是高校自身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領和精神支撐,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好的校園文化能放松學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3]。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精神理念,其培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熏陶。然而,多數高職院校的校園工匠精神培育僅停留在張貼宣傳標語、名人畫像方面,關于工匠精神的講座、實踐體驗、素質拓展還遠遠不夠,學生對于這些只是看在眼里卻沒有銘記心中,沒有充分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深度力度不夠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礎特征,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養自然少不了企業的參與。當前各高職院校都與企業開展了積極的合作,但合作過程中往往出現院校“一頭熱”的情況,企業參與的深度力度不夠,從而導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單一、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與企業的工作實際相脫節,自然也無法領會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
人才培養的成效需要一個客觀的評價機制來反饋,現行的評價體系還是聚焦于學生的知識獲得和技能培養方面,沒有過多涉及學生品德發展的評價,更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工匠精神評價機制。如何將對職業素養、思政素質的評價有機滲透融入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一般性評價中,如何科學地設置具體評價指標,提高工匠精神培育過程的可操作性,是當前高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大現實困境。
三、高職制造類專業工匠人才德技并修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路徑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總體工作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德技并修是體現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特征,只有建立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體系和實施路徑,才能將這一要求落在實處。具體來說,需要發揮學校、教師、企業的協同育人作用,以“感、學、練、驗”為路徑培育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案小笔峭ㄟ^校園里的一系列文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重要性?!皩W”是通過課程教學,幫助學生不斷塑造品德和積累技能?!熬殹笔峭ㄟ^學校的實習實訓,模擬機械制造類企業工作場景,讓學生在準工廠環境中提升技能與素養。“驗”是學生最終到校企合作的制造類企業中檢驗自己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案?、學、練、驗”四位一體,多舉措共同打造德技雙優的工匠人才。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提供支撐
校園文化體現高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學校精神,既反映學校的“軟實力”,又是衡量育人效果的“硬指標”。文化育人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精神與素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特別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如專家勞模進校園宣講、工匠精神論壇研討、職業教育征文、微視頻等,提高學生對職業和工匠精神的認同。此外,學校也應積極引入企業的工匠文化,校企合作在校園環境里積極打造企業文化長廊、企業家風采展示等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實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以工匠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育人的作用與成效。
(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發揮德技并修育人主渠道作用
學科和專業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龍頭,制造業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行業,近年來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深度結合,朝著智能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相應地,也要求專業結合市場發展對人才的相關需求,對傳統的學科專業建設予以調整,使其符合智能制造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并且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就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符合現代制造業需要的時代匠人。對于制造類專業的大多數專業課程來說,與大國重器、中國制造、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除了凸顯專業技能外,還應注重價值引領,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和德育元素,與思政課形成協同育人格局,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發揮專業課程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中的育人功能。以本人教授的金屬切削機床課程為例,車床的傳動系統和車床主要部件的結構是課程的重難點。教學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模式,教學地點從傳統教室轉換到金工實訓室,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崗位工作優化教學內容,將原本割裂的傳動路線和部件結構內容融合在一起,加入實訓操作。通過運用虛擬仿真、小組PK、拖曳游戲、直播教師規范操作視頻等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理論和技能,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堂分組教學時,分別以“長征組”“延安組”“工匠組”和“勞模組”來命名,旨在使學生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繼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并發揚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勞模和工匠精神,將課程育人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的全過程。整個實施過程由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最終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思政育人內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提供保障
制造類專業培養的人才,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提供與制造類專業相適應的具有一定職業環境的實訓條件。實訓基地建設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旨,引入企業建設項目和行業建設標準,將實訓基地作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學生技能訓練營、技能提升工作坊[4];結合制造類專業特點,成立3D打印、機械創新、數控加工、智能機器人等興趣社團,促進學生能力培養、技能提升以及項目孵化。學生通過技能實踐,參與到一線的工作中,幫助其更好地認識未來的工作,提高專業勝任能力,促進職業精神培養,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優化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德技并修育人體系構建成效
高職制造類專業培養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會進入企業,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因此,尋求優化和完善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構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減少浮于表面的環節,深入落實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提高企業的參與度,明確相互間的地位,制定清晰的規章政策,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爭取利益最大化,保證高職院校教育與企業經濟共同良性發展?,F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現代學徒制是正在全面推廣的一種模式?,F代學徒制緊緊圍繞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從標準體系建設、雙導師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培養模式改革、管理機制等方面開展合作培養。企業成為育人主體的一部分,在對人才的培養中既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全面素質的培養,又要重視專業素養和從業技能的訓練,把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五)發揮考核評價制度作用,構建德技并修育人體系
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成效需要由與之相適應的考核制度來評價,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既要發揮考評制度的剛性約束作用,又要調動師生在教與學方面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培養出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5]。一方面要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無論是校內的專職教師還是指導學生實訓、實踐的實訓教師,以及企業中的兼職教師,都要納入考評。鼓勵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強的校內教師與企業中的一線生產技術能手協同組建育人隊伍,以培養德技并修工匠人才為目標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建設一支既有溫度又有高度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從傳統的單一模式向過程化考核轉變,從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向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設置思政評價模塊,賦予一定的分值。利用各種形式的考核方式,全過程地評價學生思想素質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等方面[6]。通過行之有效的評價反饋,不斷完善德技并修育人體系。
四、結語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F代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滿足行業的基本需求,但從業者工匠精神的不足仍是制造業深度發展的掣肘[7]。因此,高職院校應聯合企業及各方面的共同力量,構建德技并修的育人體系,使制造類專業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能同步提升,教師也從課堂走向生產、從學校走向社會,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與育人能力,為機械制造類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陳燕妮.高職院?!肮そ尘瘛迸嘤谌胄@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大觀,2019(8):175-177.
[2]張吉炎,張中偉.論新時代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19(22):68-69.
[3]李愛紅.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機制研究:以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25-27.
[4]劉引濤.崛起職業教育的靈魂:工匠精神[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20:48.
[5]常彥.新時代立德樹人引領下高職院校德技并修育人路徑[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4-26.
[6]魯晨琪.新時代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德技并修“雙引擎”育人模式研究[J].時代經貿,2019(8):91-93.
[7]張楠,高海.工匠精神與技能型人才培養有效融合的路徑[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09-113.
作者:蔣強 單位: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英語寫作中心創建模式
- 下一篇:動畫專業人才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