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途徑
時間:2022-05-12 16:04:55
導語:花卉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農科”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的全方位立體化育人是當今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卓越園藝人才必要途徑。按照新農科實施新型人才培養行動、課程改革創新行動舉措,以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為主線,對《花卉學》課程從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體系,挖掘思政元素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革。旨在調動學生學習、思考和動手的積極性,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真正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新農科”建設;課程思政;花卉學;教學改革
1《花卉學》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筆者所在高校采用的《花卉學》課程教材是包滿珠教授主編的《花卉學》,該教材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知識點覆蓋面廣,包括花卉的分類、生長發育、繁殖、栽培和應用等基礎理論知識。因此,本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外,在此基礎上,學生還需掌握近200種常見花卉的識別及觀賞應用特性。傳統課堂教學更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就是更多將花卉專業知識填鴨式灌輸給學生。由于缺少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學生參與度不高,積極性有待提升,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利于學生發揮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花卉學》是我校園藝專業開設在大三上學期的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才剛剛接觸專業課,很多學生對專業課知識了解得并不全面,對于《花卉學》課程教學價值和作用還無從判斷。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是為了完成期末考試進行學習,對知識點主要靠死記硬背,并沒有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也無法進行創造性學習,更不能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無法激起學生對《花卉學》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使命感。
在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給予園藝類專業課程建設足夠的重視。充分認識到《花卉學》課程思政開展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和價值。《花卉學》課程作為園藝專業的核心必修課,在具體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全面協調原則,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作為主線。結合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對專業教學資源和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進一步提升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學術性、實踐性和系統性。為此,一方面,要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功能,明確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內涵,特別是教師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學習,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要將思政教育內容貫穿到專業課程全過程。“新農科”背景,學校要重視《花卉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并對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按照“能吃苦,善創新,敢擔當”的原則,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既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農業農村工作之中。
2.1合理優化教學內容
結合花卉學課程思政改革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第一,要對課程體系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在避免理論知識重復教學的前提下,對本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確保課程之間各知識點連貫順暢,并以此作為基礎,形成更為完備的知識體系。第二,要按照教學大綱的相關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和創新。例如,在《花卉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過程中,以理論知識夠用、適度及完整為原則,對知識點進行精講細講,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因筆者所在院校在華北地區,所以,在講授過程中注重結合華北地區花卉生產的實際,選擇該地區的主流品種進行精講,采用案例教學法將相關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要將使用技能作為知識講解的重點。筆者在講授《花卉學》的理論知識時,會將當前《花卉學》理論的前沿知識、理念和技術融入到教學利用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完善,進一步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會對科研單位和知名專家的科研成果進行介紹,對于科研的心路歷程和成功經驗進行講解,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基于任務驅動與翻轉
課堂教學雙向融合的《花卉學》課程教學模式設計打造任務驅動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該課程的第一次課上,將花卉不同應用形式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在此基礎之上引入花境設計實際項目,任務設置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并將其作為核心任務驅動。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需要對花卉的高度、生態習性和觀賞部位等相關知識進行掌握和消化,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完成相關的課堂任務。在花境設計過程中,把相關花卉識別、繁殖、養護管理等知識整合起來,實現對瑣碎知識點的有效串聯,讓整個知識點變得更為系統,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忙亂,進一步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結合核心任務驅動目標,將《花卉學》知識點和學習任務進行了等級劃分,并借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分級任務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建立了“花卉學”微信公眾號,并將其打造成為學生線上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了解大量的理論知識,學生在課下還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集中討論,通過PPT匯報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資料查找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了保證花境設計任務的趣味性,使學生有動力去做。本課程中花境設計選用了我校正在綠化的新圖書館前綠地作為設計場地。讓學生通過對現實場景和植物的觀察,進一步引動學生的創造力。在完成花境設計任務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幸福感。
2.3《花卉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理論部分課程思政:《花卉學》所用教材共14章,包括緒論、總論和各論三大部分。針對不同章節的內容特點,我們對思政元素進行了深入挖掘。以緒論部分為例,我們挖掘了“大國工匠”精神教育、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國三農”情懷和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等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分別通過陳俊愉院士“曲徑通幽處,花木凝人生”老院士始終對科研事業精益求精,對自身嚴格要求,也正是在老院士的努力之下,使我國花卉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還將“斗南花卉市場”發展模式作為學習重點,通過啟發式教學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對花卉市場如何發展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討論。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花卉產業的價值和作用以及學習相關知識的意義,進一步堅定了學生學習農業的信心和責任心。實驗思政:《花卉學》實驗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通過實驗教學方式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也能夠更好地把握花卉學理論重點和難點。例如,在主要花卉物種的認知和種子采收的技能訓練上,學生3~5人一組,通過觀察分析并對照識別手冊或相關專業書籍,記載花卉主要觀賞部位的形態,并記憶花卉中名和學名,歸納其所屬類別。通過該實驗,讓學生在課上所學到的教材知識得到了消化和吸收,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鍛煉了學生的花卉鑒別能力,深入掌握花卉識別的要點和觀賞特點。實驗教學中將德育教育貫穿教學始終,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在常用的花卉栽培技術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的學習花卉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性,花卉栽培技術是在花卉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何運用合理栽培技術解決花卉栽培養護管理等問題是本課程實驗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因為它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更因為栽培養護技術實施過程是學生體會學以致用并不斷進行自我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花卉育苗技術較好地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適時運用新技術對花卉進行養護管理,增強了學生不斷探索、不斷追求、創新的進取精神。
2.4考核部分的課程改革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對教學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改革前《花卉學》課程成績?=期末考試成績(80%)+?出勤考核(10%)+?平時作業和試驗報告(10%)。其中,出勤考核主要根據出勤及課堂表現等綜合打分。平時作業包括實驗報告等,抄襲情況多有發生,導致平時作業流于形式。在考試環節,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也可以考出好成績。因此,目前這種考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花卉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課前預習、課中匯報和討論、課后(花卉識別及試驗報告),各考核內容按不同權重進行綜合考核,共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
作者:包穎 張連忠 付玲 單位:唐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
- 上一篇:城域網核心替換割接精細化管理研究
- 下一篇:早期接觸臨床課程超聲醫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