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路徑

時間:2022-05-13 11:10:22

導語: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路徑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時代會計行業的現狀,主要表現在財務會計工作競爭激烈、財務人員專業能力及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兩個方面;闡述了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現狀;提出了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就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路徑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包括“計算機+會計”的跨界融合、“業務+會計”的業財融合、“思政+會計”的德智融合、“國外+國內會計”的跨國融合。最后,還提出了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應注意的問題,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跨界融合

新時代,國際間交流合作密切,經濟高質量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無處不在。在此背景下,企業會計的環境、技術和手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財會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會計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主要機構,如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企業需求并具備愛國情懷、創造力和管理能力的會計人才,如何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環境,是各高校會計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由飛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科技突飛猛進,現代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會計、審計、稅務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新時代會計行業現狀

1.1財務會計工作競爭激烈

隨著國際交流合作的密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會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數據、機器學習、云計算、區塊鏈的發展,使原來的公司會計組織架構、運作模式發生了改變。財會領域基礎的數據錄入、數據整理匯總工作,以及傳統財務報告的編制等基礎崗位已逐漸被人工智能替代。據相關統計,會計行業人才招聘需求呈逐年負增長趨勢,會計行業崗位競爭指數不斷上漲。近年來,在我國將近2000多萬經過專業培訓的會計工作人員中,80%以上為參與基礎會計工作的財務會計人員,管理會計從業人員所占比例未超過20%[1]。由此可見,在大數據及智能化背景下,財務基礎工作競爭愈發激烈。

1.2財務人員專業能力及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017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進行了修訂,使會計行業出現了新局面。在此之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唯一上崗證,沒有該證書,將不得從事會計相關工作。《會計法》修訂后,直接取消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一上崗證,要求從事會計工作具備該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此法令一經頒布,直接導致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退出歷史舞臺。如何鑒定從事會計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并沒有相應的規定。一時間,我國會計從業人數急速增加。我國會計工作相關的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制度不完善,直接導致會計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受到嚴重質疑。在智能化背景下,基礎會計崗位人數減少,固有的財務工作內容和范圍發生了改變,從事該部分財務工作的人員,其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及職業能力能否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值得商榷。此外,在大數據及智能模式下,企業網絡遭受黑客侵襲,導致財務數據和商業機密泄漏的風險增大,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現狀

會計專業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設置的傳統的招生時間較長的一門專業,各類財經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都會開設該專業。我國高校類型眾多,人才培養定位各有不同,會計專業的設置各有特點,招生方面政策也各有千秋。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高學府及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風向標,在2020年本科招生中,作出了重大調整。該校取消了單獨的會計學本科招生,同時設置了新的專業—經濟與金融。隨后,安徽大學也撤銷了稅收學、財務管理等12個本科專業。同年,包括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在內的7所國內知名985高校取消了會計學學術性碩士招生。中央財經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卻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未來,這兩大高校將繼續加大會計學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此背景下,國內其他開設會計學相關專業的高校也紛紛踏上了改革的道路,逐步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在上海財經大學2021年招生計劃中,財務管理專業轉向智能化。廈門大學增加了審計學(大數據審計)專業,開設了會計學(ACCA)方向班。東北財經大學在會計學專業中增設了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方向,加入了大數據與智能會計等課程。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專業增設了信息技術輔助審計、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等課程,還開設了會計學(ACCA)方向班。

3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思路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得到普遍應用,為社會經濟活動帶來了諸多便利。新時代,會計作為輔助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項技術手段,必然會發生新的變化,以適應經濟的發展。新時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會計相關技術和手段飛速改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會計、審計、稅務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會計專業處于黃金發展階段,會計專業跨界融合的趨勢已勢不可擋[2]。新時代,國家需要的是能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為了促進學生“素質、知識、能力、體格”全面發展,在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這場持久戰中,應當有一套完整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新的改革思路,做到教育有信念、育人有目標、培養有任務、考核有標準。新時代高校會計跨界融合改革思路如圖1所示,會計專業跨界融合圖如圖2所示。

4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路徑

4.1“計算機+會計”的跨界融合

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會計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結合越來越普遍[4]。縱觀各大高校會計專業改革,“會計+計算機”的跨界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改革途徑。復合型、國際型、創新型的會計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備的會計專業知識,還要熟練運用計算機、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進行財務分析管理,這也是新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5]。

4.2“業務+會計”的業財融合

在當今時代,財務工作者不僅要懂會計知識、信息技術,還要懂業務、了解行業。各高校可以以“大會計理論”為基礎,將會計問題與實務有效結合,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促進會計業財融合,培養復合型、外向型、創新型的具有愛國情懷、全球視野、大局觀、創造力和管理能力的有用人才。

4.3“思政+會計”的德智融合

會計是職業及道德要求較高的專業,學生在步入社會前,必須進行系統的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教育。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發展,導致會計工作環境及工作手段、技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時代背景下,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及道德水平難以滿足當前形勢的發展需求,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大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有效融合思政課程與會計專業課程,是會計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6]。在此過程中,需注意思政課程的授課方式,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脫離實際,需將理論運用到社會生活中,這才是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

4.4“國外+國內會計”的跨國融合

當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國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國際標準及慣例已在各國逐步普及。在我國,會計準則正逐步實現國際趨同,會計教育也越來越國際化,具有國際化的執業資格會計人員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為此,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國外+國內會計”的跨國融合。在會計國際化改革中,諸多高校根據自身定位和特點,走上了雙語教學的探索道路。目前,在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的國際會計方向班中,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方向班受到眾多高校的青睞。ACCA在國內稱為“國際注冊會計師”,該會計所屬協會是當今知名度、國際認可度非常高的國際性會計師組織之一,這也是該方向受到各大高校熱捧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開設ACCA方向班,CIMA(特許管理會計師)方向也是會計專業跨國融合的途經之一。據統計,該會計師所屬協會會員及學員遍布全球眾多國家,人數之多、范圍之廣是任何一個會計組織都無法比擬的,國際認可度極高。另外,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及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CIA)等在全球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都可以作為高校會計國際化融合的方向。

5新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跨界融合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5.1高階目標難實現

會計類專業課程應用性很強,知識點細多,存在“三多兩難一不會”現象,即概念多、理論多、內容多,難記、難懂,不會實際運用。根據調查結果顯示,63.1%的學生認為財會類課程的教學重點應是課本理論與課外實踐的深度結合。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目標易實現,但是實踐能力及高階素養目標很難實現[7]。

5.2學生與教師角色的平衡

調查顯示,69.6%的學生主張教師在課堂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教師會傾向于帶著全班同頻學習,強調學生“齊步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無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8]。

5.3傳統會計類課程課時被壓縮

在智能化時代背景下,企業對財會類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各大高校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紛紛調整了財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更趨向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數智化財會專業人才。因此,在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加入了外語、計算機語言、數據分析等新課程,壓縮了傳統會計類課程的教學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并進一步促進其高階職業素養的形成,值得思考。

6結束語

新時代,高校承擔著新人才培養和輸出的重任。為了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全球視野、大局觀,以及較強創造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要有新目標、新方案、新手段。跨界融合是各大高校會計專業改革的必然之路,能制訂符合時代需求、四位一體、全方位、立體式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順應時代的潮流,促進我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俊云.大智移云背景下獨立學院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審計與理財,2021(2):56-58.

[2]范志英.“大智移云”背景下財務共享平臺構建及應用:以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9(4):111-115.

[3]蔣亞琴.新商業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群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探究[J].職教通訊,2021(4):54-59.

[4]王翌.從財務共享角度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2):22-23.

[5]曹燕紅,李裕琢.跨界與融合:新文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進路[J].經濟師,2022(3):208-209.

[6]張雅彬.實踐教學視角下高職會計教學改革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1):70-72.

[7]楊敏.實踐教學視角下的高職會計教學方法改革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5):124-126.

[8]吳姍姍,李進,龍霞.技能教育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歸位[J].投資與合作,2020(8):160-162.

作者:馬俊云 任文艷 單位:青島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