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

時間:2022-05-13 16:42:06

導語: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

摘要:景觀生態學是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類實踐的重要理論。以西華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為例,通過對景觀生態學課程“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教學改革實踐,對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的生態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表明:以辨析學術論文類別、精讀學術論文、論文寫作3個步驟實施的研究性實驗改革,啟發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研究性思維,激發了對課程內容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與專業設計類課程的銜接。為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景觀生態學;學術論文閱讀;研究性實驗

1引言

中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為使命的綜合的、交叉的學科[1],有6個二級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與景觀設計,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風景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技術科學[2],三大基礎理論:空間與形態營造,景觀生態,風景園林美學[2]。生態是現代風景園林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景觀生態學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3],為了應對與空間相關的用地及生態問題,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的景觀生態規劃自20世紀80年代后大量出現[4]。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風景園林學科教育承擔著為社會發展培養具備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專業人才的責任[3]。通過景觀生態學課程學習,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增加其生態知識儲備、使其深入理解生命體之間及它們與所屬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作為生態規劃應用的理論,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類實踐需要。西華大學于2012年開設了風景園林本科專業,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中,參考建筑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景觀生態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在第6學期開課,有2個學分32學時,課程教學模式是“理論+實驗”的結構。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景觀生態學教學現狀和問題進行總結,從啟發學生研究興趣的角度出發,提出結合學術論文閱讀的“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改革策略和途徑,并通過教學組織應用進行實踐,為改善風景園林本科的景觀生態學教育培養體系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2景觀生態學課程在非生態類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2.1教學模式適宜性

各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以“理論+實踐”的二元結構為主,部分高校在此結構基礎上,結合專業背景、地域等自身特點,建立了如“理論+案例+概念設計”[3]“理論+實驗+實習”[5]“理論講授+案例剖析+實踐與探究性學習”[6,7]“理論+案例+研究性實踐”[8]“教學+實踐+實驗”[9]等三元結構。雖然已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研究,但各校之間的教學模式應用效果發展不均。從理論方面,有的建立了與風景園林學科相關理論結合的特色教學體系,如結合植物學、樹木學、花卉學的理論優勢進行的景觀生態發展總結和思考、結合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風景園林生態倫理教育[10]、結合綠色基礎設施[11]和景觀都市主義[12]理論的教學課程。有的建立了與各類保護、規劃等應用緊密結合的教學體系:如基于雨洪管理與集雨型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的教學[13,14],基于整合觀的生態技術教學研究[15]。從實踐方面,即使有實踐教學版塊,有的缺少與地域特征結合的應用案例[16],有的地方院校受經費與辦學條件限制,缺少野外實習基地、實驗機房等,實踐的教學效果參差不齊[17,18]。

2.2課程協同性

首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學生主干課程之一[9]的景觀生態學課程,與本專業的其他理論類課程如園林工程、景觀植物應用等的銜接較弱[19],學生難以將各門理論課融會貫通。其次,對本專業的設計類課程協同性較低,以知識點、概念、理論為主的課程講授,使學生難以辨析景觀生態學是理論成果,還是可以作為基礎原理方法指導所有范圍類型的規劃設計。與設計類專業課銜接時,景觀生態學課程中的專業名詞,如“植物群落結構、景觀生態格局”等,與不同尺度、類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應用的銜接不足,學生難以將課程內容應用到專業規劃設計中。2.3教材適宜性風景園林專業應用的景觀生態學教材有:《園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風景園林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等。建筑類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尚無適合專業自身特色的生態學課程教材[20],多數直接采用其他學科背景學者編著的教材,這些教材的理論性較強,但與風景園林專業結合的實踐性較差[20],教學內容體系與其他專業區別不大[21]。同時,基于教材的理論教學偏向知識與原理闡述,落后于學科快速發展[5]。景觀生態學理論、應用與案例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而常用教材的修編跟不上研究發展速度,對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的更新不足[16]。

3結合學術論文閱讀的“研究性實驗”課程教學方法變革

各類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學術成果發展迅速、數量眾多,以“景觀生態學”為主題詞搜索CNKI的期刊數據庫,有12271篇文獻(搜索日期為2021年12月28日),年度變化如圖1所示。與教材相比,學術論文更具有時效性,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研究的熱點、重點,可以看到學科的發展形勢、最新進展。因此,本文以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風景園林本科專業核心課《景觀生態學》為例,嘗試在對2018級風景園林班級的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實驗”的教學結構,變革為“理論+研究性實驗”。在按教材內容進行基礎知識、概念講授的同時,引入學術論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從辨析學術論文類別、精讀學術論文、論文寫作3個步驟,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思考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研究進展,引導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熱點入手,通過文獻結構梳理、內容解讀,到寫作輸出的方式,不僅對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知識進行主動學習、理解,還培養學生的研究性思維。

3.1辨析學術論文類別

對數量眾多的景觀生態研究學術論文進行分類辨析,可以提高論文閱讀效率。首先,建立論文分類層級結構,如圖2所示;其次,利用主題詞搜索,將檢索到的學術論文進行辨析、歸納到相應的分類中。此步驟的學生實驗結果:從論文分類層次上,都通過認真思考,建立了至少三級分類層次,且在第三級分類時,根據檢索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辨析總結,如“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完善”。從研究內容上,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主選擇了研究方向,利用主題詞檢索的方式進行文獻檢索,比如對城市濕地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論文進行對應層次分類歸納。從各類型文獻的辨析上,大部分學生對實證性論文分類較為清晰,對數理實證層次繼續細分了如模擬、遙感、統計等數理方法的第三層次,對案例實證層次以觀察、訪談研究方法細分了第三層次,通過實證類文獻的辨析,對景觀生態學的現代研究方法有了清晰的認識。但是對理論性論文和綜述性論文容易混淆,尤其是對理論性論文的細分層次表現出了很強的個體差異,原因是本科階段的學生對理論研究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理論對比的類型辨析較易,但對理論構建、理論完善類型的理解還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導、練習。綜述性的論文數量少于理論性和實證類,但依然存在辨析難度,學生需要認真通讀全文后,才能辨析出綜述論文的重點是突出總結還是展望前景之類的差異。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分工整理、課堂匯報、相互提問、教師講評,再次修改,對論文分類層次不斷清晰,有針對性地通過閱讀文獻了解景觀生態學各研究方向的進展成果。初次的“研究性實驗”嘗試,調動了學生的研究積極性,也為未來想要繼續深入進行科研工作的同學啟發了興趣。

3.2精讀學術論文

該步驟的要求是:在明晰研究性論文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選擇某一類型中的一篇英文論文,按文章結構進行精讀解析。從論文類型選擇上,實證性論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及時反映了各研究方向最新應用成果,體現了研究熱點,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實證性論文進行精讀,如關注外來植物對農用地生境影響的實地調查案例、工業化進程對生態影響的模型研究等。說明實證性研究論文對本科階段的學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興趣,對教材講授的概念、名詞等內容,建立了實際案例的空間聯想。從論文結構分析上,各組同學通過精讀,明晰了實證性論文的標題主要包含了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關鍵詞有較強的對應關系。摘要的字數差異較大,但結構上,都介紹了研究背景、對象、方法、結果、結論、意義。熟悉了正文的組織結構,主要由引言、方法、結果、結論四大部分組成,辨析了結果來自于實驗、模擬等研究方法的直接結果,結論是可以通過對比等分析后表達出作者的觀點。通過精讀解析,對第三步驟的寫作實驗有了結構性的指導與啟發。

3.3論文寫作

通過研究性論文寫作,思考與輸出課程理論學習的內容。每位學生根據自己選題興趣,可以結合理論總結自己的風景園林設計課作業,以實現景觀生態學課程與設計類課程的聯動銜接;可以解析其他的研究案例或設計方案;對比本課程與其他專業理論類課程的關系;綜述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此步驟實驗對本科階段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分為兩個步驟開展,首先是寫作標題、摘要、關鍵詞、目錄,接著,通過討論、匯報、講評、修改之后,在至少建立兩級目錄結構后,開始全文的寫作。從學生的實踐結果看,寫作類型清晰的有兩類,一是綜述類,二是實證類。實證類主要是將設計課的作業作為案例,結合了景觀結構分析等課程理論知識,進行了理論與設計內容結合的寫作。綜述類論文寫作難度較大,選擇此類型寫作的學生,表現出了對本課程理論想要深入理解學習的主動性,如“景觀適宜性評價研究綜述”“近40年某期刊文獻分析”等??偨Y此步驟實驗成果,學生剛開始嘗試研究性論文的寫作,會有題目范圍過大、寫作深度不夠、停留在數據、資料分析直接結果層面、關于研究內容觀點的深入總結較少等問題。但也通過此步驟鍛煉了學生主動思考、運用所學課程知識、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的能力,使學生對景觀生態學研究性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與實踐,對課程理論教學給予了研究性補充。

4結論

總結此次《景觀生態學》課程“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實踐,以下方面值得反思:在辨析學術論文類別這個步驟時,可以結合理論教學進度,對第一層分類結構的三大類別分別開展教學實驗,有利于學生縮小范圍,聚焦檢索與該章節相關的研究性論文。如在講授景觀結構、景觀生態過程章節時,可根據章節內容,開展針對性的實證性論文分類辨析總結,在講授景觀動態變化、景觀生態分類章節時,開展針對性的理論性論文分類辨析。在精讀學術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步驟時,可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點,選擇與寫作的論文類型一致的范文進行精讀,從結構到內容都可以學習參考。同時,鼓勵學生基于教材知識點,縮小寫作題目范圍,并給予更長的寫作時間和多次討論、指導。這次教學改革實踐,是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帶著“好奇、疑問”主動搜集資料、在討論交流和綜合分析的過程中加深對景觀生態學理論應用的認識;以提高主動學習能力。通過鼓勵學生結合課堂所學,閱讀、思考當下社會熱點,解讀各類運用生態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學術研究成果,啟發學生形成以解決實踐問題為目標的研究性思維,為未來的同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增設風景園林學為一級學科論證報告[J].中國園林,2011,27(5):4~8.

[2]杜春蘭,鄭曦.一級學科背景下的中國風景園林教育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園林,2021,37(1):26~32.

作者:彭旭路 單位: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