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培養方式

時間:2022-05-18 08:41:56

導語: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培養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培養方式

摘要高校美術教育與學習的獲得對提高教育的美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這很明顯,因為實施高校美術教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而且高校美術鑒賞課程不僅增加了學生對美術理論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友善的心。本文考察了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得出當前高校美術鑒賞課程在學生“學”的方面主要存在不夠重視、理解片面的問題,在老師“教”的方面存在授課教師學習意識不足、僅局限在上課本身等方面。在認真剖析了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中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出了改進高校美術鑒賞課程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

一、高校美術鑒賞課程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不少學校都更加重視審美素養的提升,但在一些學校,美術鑒賞課程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為了更好地了解到現在高校美術鑒賞課程的真實情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歷從老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進行一些調查和訪談,獲得了一些比較真實有效的調查結果和結論,有針對性地發現“教”和“學”兩個主要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鑒賞課程“學”的現狀分析

1.學生升學就業壓力太大,無暇顧及美術鑒賞課由調查中顯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上美術鑒賞課時學生的課上態度,僅有一部分學生選擇了能夠積極參與到美術鑒賞課中,而大多數都處于“被動參與”“偶爾參與”與“基本不參與”,因此就當前美術鑒賞課程中學生的表現來看,大多數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其中的調查數據中,還有一部分同學覺得“就業和升學壓力太大,沒時間學習美術鑒賞”,從而也說明當前學生任務的繁重。2.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理解比較片面走訪調查中發現學生對美術鑒賞沒興趣的消極情緒高漲,從側面明確了當前大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理解還相對片面,沒有對美術鑒賞課進行深入了解,覺得學習美術鑒賞沒用處,這充分說明,許多學生不明白學習藝術課程的重要性,認為與畢業無關的問題是無關緊要的。[1]不清楚這對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有幫助。這個已經成為影響藝術課程學生的懶于表現和不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把多數時間都用在目前考編制、考公的應試學習上。長此以往這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更是短暫的藝術核心素質培養,導致缺少正確的審美觀,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在進行高中美術鑒賞課時,學生們無法全心參與到課堂中去,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考察和課程安排。[2]

(二)美術鑒賞課“教”的現狀分析

1.授課教師進一步學習的意識不足多數美術教師認為,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沒有什么具體的必要,并且沒有真正進修過。而只有少數的美術教師認為,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出于學校及自身原因的考慮,并未外出學習。有一部分的美術老師非上課時間沒能真正地重新走進課堂,學習其他美術老師的授課經驗。尤其是年輕教師,向有經驗的授課教師學習得遠不夠,自身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手段這方面的投入精力不夠。2.授課教師的授課任務主要局限于教學本身根據調查多數教師認為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即可,只有少數的教師會嘗試多種的學習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觀念中我們認為只要美術教師有專業的技能,高學歷就可以,但是美術教育的一般課程包含許多方面的知識,不僅要求美術教師掌握專業技能知識,而且對于欣賞類的課程來說,他們必須具備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畫家的個性特征、一些傳統的建筑和造型特征等。3.教師授課方式與學生預期存在差別通過調查發現,美術鑒賞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授課方式明顯教條,與上升學考試課程無差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授課教師在講。研究表明,在藝術認知的框架下,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看法。現行藝術評價課程的整個教學方法過于生硬和沉悶,這也成為美術鑒賞課堂中,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4.授課教師選取的鑒賞內容與學生認知存在脫節在美術鑒賞課程中,授課教師會選取國內外的著名畫作進行賞析。這些畫作雖然具有代表性和很好的意境。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生的認知和審美還不夠成熟,對很多內容理解不到。授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鑒賞時,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很難體會到其中所要表達的意境。所以授課教師所選的鑒賞內容超過學生當前的現有認知水平,也成為美術鑒賞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一個原因。

二、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與學”中現實問題的系統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美術鑒賞課程學習效率不高,沒能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既有學生不重視、理解片面的原因,又存在老師的進一步學習拓展能力不強、授課方式和內容與學生脫節等原因。為了更好地提升美術鑒賞課程,在上述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對其原因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發現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尚有提高的空間

現在的大學生經過知識的沉淀,在審美方面應該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對于周遭的事物都應該是充滿探索的。但是,由于周邊環境、家庭環境、升學就業壓力等多種原因。授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選擇世界名畫進行鑒賞,雖然選擇的作品在美術領域都是代表性的作品,但是與學生的實踐體驗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出其中的美。而授課教師在鑒賞的過程中,很少利用身邊的、學生更能接觸和感知的事物進行鑒賞,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更實際的美。所以當前學生對美的欠缺,既有學生的原因,又與授課教師的教學有關。

(二)教師傾向于鑒賞課中純技術性語言的運用

課程內容仍然是最核心的部分。在授課前授課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好當前學生的認知情況和審美情況,選擇學生接受的語言和內容進行教學,從而將學生由考學的學習課程,過渡到美術鑒賞課程,在此課程既能學習美術等相關專業知識,又能放松身心,提高學習效率。但是我國目前多數美術鑒賞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在整個課堂進行充分交流。他們對事物沒有好奇心和疑問,主動性較差,學生聽課的效率不高。既沒有對藝術理論的分析,也沒有對畫作的內涵、社會意義、精神境界等深層次的作品分析。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課堂上缺少互動。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的是教師講授法,學生處于被動的聽,是否跟隨授課教師的思路,是否真正了解并體會出其中的意義或意境,很難一一驗證。在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的分析跟隨課堂的進程囫圇吞棗,沒有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室里也有很多消極、散漫的學生。并且,有多數美術老師只是為了完成授課任務進行講授,在這樣的目標下,很難主動改變教學方法,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

(三)學生的審美判斷和評述能力不足

美術鑒賞課程中的審美判斷和評述能力是美術課程標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學習領域,是逐步形成審美趣味、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這種審美鑒賞能力相比其他的科目來說是比較重要的。這是一個逐漸成為考察學生審美趣味和藝術價值評估能力的學習領域。但是在目前授課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往往選擇一言堂,一個人在講臺上,全程進行講授,學生被動地聽,沒有互動和討論。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內容并不多,學生對作品的評述也并不多。美術鑒賞課程中,授課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為了講授而講授,殊不知很多講授的知識和內容,學生并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消化。甚至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授課教師所講授的觀點,他們并不認同,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對作品可能有著和專業講師不同的看法,但是這些并沒有被授課教師成功發現和發掘。導致學生審美意識比較低,而且不清楚課上進行鑒賞的方法都有哪些,自身沒有能力采用比較流暢或者比較易懂的語言去進行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解釋,往往產生回答的答案和自己想表達的看法不一致,所以這更反映出學生審美判斷和評述能力這方面的欠缺。

(四)缺少對學生情感的開發和培養方式

美術在生活中與歷史、人文、社會環境和文化遺產息息相關,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感情,修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環境取向。這就是為什么美術課在學生情感訓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高校實施美術教育中具有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學生由于升學壓力大,難度大,學術界環境是一個大背景,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力,環境具有很強的影響性,學校領導和一些教師把學生的思想偏見化了,在很多研究型教育環境的影響下更是將大多數高校的美術鑒賞選修課程視為“二級課程”,相比較其他學科不受歡迎。對于課程數量安排得也較少,甚至多數學校不想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在基本上導致了缺少對學生情感這方面的開發和培養。

三、改進建議

鑒于上述的美術鑒賞選修課程中“教”與“學”的分析,我們發現了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單一一個主體的原因引起的,在整個美術鑒賞課程中,學生和授課教師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由此導致了當前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沒能達到既定預期。為了解決好這一情況,推動美術鑒賞課程更好地發展,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視審美聯想在鑒賞活動中的運用

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注重審美聯想在欣賞過程中的運用,可以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個性和修養,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作品根據自己再現情感,不必盲目捕捉作者的原創意圖和創意思路。因為藝術欣賞其實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接受本身就是一種新創造。這樣欣賞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欣賞一件作品,就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獲得更多的美感。但沒有聯想,我們就無法達到藝術之美,這就是為什么作為藝術價值評估的一部分,美術教師應引導學生與作品相聯系,實現作品本身之外的內涵。

(二)充分考慮學生的主動性和表達空間

毫無疑問,美術鑒賞對培養常識、創造力和審美素質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多種技能培養,在信息和多媒體時代不允許學生被動地處在傳統教育之中。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播很難實現師生之間的充分交互。教師必須及時調整角色的定位,將自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多視角匯總鑒賞內容,提高其自學能力及課堂參與度,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同時,為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如把學生的活動納入課堂,把學生的日常課堂表現納入討論過程,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和肯定學生,傾聽和尊重學生,學習學生的獨到見解,努力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讓大家投票,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作品,創造良好的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加強情境教學中課程的組織和生成

在高校美術鑒賞選修課中,如果可以在課堂上加入一些和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現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感官出現新的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再讓學生獨立欣賞欣賞課,從而認為藝術欣賞課是一件輕松的事。美術鑒賞教育可以提供一個更加直接、相互評述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其中獲得與傳統給人的感官不同的感受,從而在基礎上逐漸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運用情景教學實現課程內容的組織與生成時,也要注意美術素養中的道德感知和情感陶冶。否則,便不能在這種教學中獲得真正的美術核心素養。如果我們重視中國古老的山水畫,進行了解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民族傳統音樂,讓人陶醉其中。從而運用藝術作品的藝術理念,與道德敘事和情感對比,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促進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提高。更要重視感受和比較的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突出“感受、比較”的鑒賞學習方式

在實際生活學習中,部分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缺少觀察。教師的首要任務正是要幫助學生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引導學生本身對于追求美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換言之,對學生來說,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學習和觀察學習的辦法和能力;對教師來說,教師必須學習,處理好學習專業技能與提高學生能力兩者之間的關系,逐漸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學意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比較”的教學方式,通過作品的直接比較,作者的思想維度,道德層次等方面,使學生在比較中產生自己的審美感知與核心素養的完善,教師自身要通過多讀書充實和提升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想法首先變得越來越廣闊起來。如果教師的見識比較開闊,感知能力也比較好,可以隨時提取新鮮的教學內容部分呈現給學生,并且對學生的鑒賞評價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林錦暉.品味提升從這里開始——優化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淺探[J].課程教育研究,2020(7):224-225.

[2]李江東.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3(2):147-148.

作者:姚文靜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