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19 15:15:16

導語: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

摘要:“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推動其他育人體系良性運轉的基礎和保障。新時代的管理育人工作,不能簡單地將管理服務與之相提并論,也不能簡單地從管理職能出發思考,而應充分結合中國國情,構建黨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為一體的中國特色高校管理模式。“黨治”統籌協調促發展,“法治”治權治校穩秩序,“德治”感化教化養德行,“技治”科學快捷提效能,“共治”自治為基強共管。此外,高校應抓好管理育人的三個關鍵因素,即管理者的選任與使用、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科技智能的管理設施及系統等,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學校治理格局,在管理中實現育人目標。

關鍵詞:三全育人;管理育人;學校管理;治理模式

“三全育人”是黨和國家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推動其他育人體系高質量、高效能運轉的基礎與保障。

一、管理育人“五治”模式探索

新時代的“管理育人”要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中逐步體現和實現育人作用。其中,共建是前提,共治是過程,共享是目標。因此,實現“管理育人”要有平等互惠包容聚合的價值理念、共商共建共管共情的機制體制、大數據研判下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統籌、清晰流暢的管理邊界和流程,以及生生、師生和家校協作意識及關系的深化等。簡而言之,即構建黨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為一體的中國特色高校管理模式,為實現管理育人提供保障、提質增效[4-6]。

(一)“黨治”育人,統籌協調促發展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黨治”,強調黨的統一領導,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組織的核心領導力[7-9]。“黨治”育人,重在黨對學校的領導、決策、組織、執行、督導等方面領導有方,能夠為教書育人提供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應具備全局性、前瞻性、科學性、領導力、行動力、人性化等特點,通過組織領導、意識形態教育、先鋒模范、黨建帶群團等環節實現育人目標。高校各院系、部門及其教職員工組成了具有一定分工和權責的育人組織,各自承擔的育人側重點與其管理職能密切相關,如學校領導層的管理重點在于謀劃有路、引領有方、執行有力,其育人側重點體現在領導智慧、行事風格中。管理者通過思想引領、理論講述、工作作風、環境塑造等形式,將價值觀念、處世作風等傳遞給廣大師生員工,從有形教育與無形感化兩方面進行融合育人。各職能部門的育人側重點與其部門的主要業務、工作方式、價值體現、作風修養等息息相關。各育人組織間又相互聯動,通過樹立先鋒模范,充分發揮先鋒模范的骨干、帶頭和橋梁作用,影響和帶動周圍師生共同育人,如黨建帶業務、黨建帶群團,基層黨組織通過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活躍群眾、凝聚群眾、激勵群眾等方式,教育感化群眾,使之思想與行動統一。要確保“黨治”的穩定發展,須有“法治”做日常治理保障、“德治”做個體行為規范和頂層設計考量、“技治”做精準便捷服務和科學研判決策、“共治”做多方融合基礎和共同發展支撐。

(二)“法治”育人,治權治校穩秩序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法治”,主要指扎實開展依法治校,即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并能制定科學完善的學校規章制度,正確運用法定職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法治”育人,重在通過法治,為學校各項業務的開展提供保障平臺,維護良好的教學秩序,樹立良好的校風校紀,引導廣大師生崇善尚德、規范做人、踏實做事,激勵師生敬業篤學。“法治”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權[10-11]。學校管理者要認真學習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準確把握權力的行使范圍和程度,要在權力的范圍內充分發揮權力的作用,引導廣大師生共同達到組織目標。其次,要充分發揮學校規章制度的效力。制度的制定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應充分體現方向性、規范性、科學性及人性化等特點,突出辦學及價值導向,強調有法可依、細節嚴謹、可操作性強,符合學生發展、分類分級管理等規律,充分結合實際情況、辦學特色、容錯機制、師生需求等人性化需求規劃制度。制度的執行要突出嚴肅性、程序性,維護制度剛性。新時代的“法治”要以“德治”為前提,將“德治”貫穿始終。“法”的制定,需要用“德”的思維思考始末,突出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法”能否順利推行,取決于管理者,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制意識、執行力度、能力作風等綜合素質;更要看用法之人的“德望”,德望越高,被管理者越易服從、遵從。“技治”強有力地為“法治”提供了過程監管和數據支撐;“共治”與“法治”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院有序快速發展。

(三)“德治”育人,感化教化養德行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德治”,核心思想即以師生為本,得師生之心,聚師生之力,最終實現育人于自覺、自治的目的。“德治”是管理者以自身為出發點,教化和感化學生群體的過程,感化為主、教化為輔[12-14],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體現。“德治”是管理中最容易由“管理者”直接影響“育人”的環節。其影響因素多為管理者個人,主要包括道德情操、教育理念和觀念、管理能力、綜合素養等,同時還包括校園文化氛圍等環境因素。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德才兼備,具備良好的德行修養、工作作風,有德治的價值觀念和較強的工作能力,才可能成為具有較高道德威望、能夠以德服人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德治理念至關重要,只有深植以人為本的德治理念,不斷探索服務于師生、取信于師生的德治措施,才能不斷強化道德約束,激發德治能量,促進學校道德文化價值發展,有效保障管理的良性循環。“德治”的實施需有“法治”做支撐保障,“法治”避免了管理過程中的主觀臆斷,使單純的“人治”上升為系統的“德治”[15]。

(四)“技治”育人,科學快捷提效能

高校管理育人的“技治”,是指在黨治、法治、德治的思想和管理下,通過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手段,推進日常管理流程化、運行機制規范化、數據采集智能化、決策機制科學化,從而達到精準育人的目標。“技治”不斷推動著和諧“共治”,在高校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符合國家對全局觀念、大局意識的要求要有助于提高決策的準確性。技治將學校各部分管理孤島相互聯通,促使點狀工作轉變為線狀工作甚至是面狀工作,各類決策也相應從業務需求轉變為數據驅動,為決策提供了客觀依據。2.提供高效快捷服務“技治”將機械化、流程化的工作,學校規章制度、工作流程設計為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配合自助端口或終端機實現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化解了基層工作矛盾,解放了基層管理人員的時間精力,提升了基層工作效率。3.促進學生優質發展技治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教育教學、行為習慣、評價反饋等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鏈環,同時又與學校教學、服務相關聯,圍繞學生發展這一主線,環環相扣、螺旋上升。4.充分發揮預警作用技治可以實現校園各方面大數據的關聯及共享,深入挖掘與分析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學生團體及個人等各個群體,涉及社會、校園、教育、學習、生活、管理等各方面領域的動態監督和預警,以供管理者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出預防措施。高質量的“技治”需有“黨治”做前提,做好整體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人財物的基礎支撐;“技治”需有“法治”做保障,確保技術智能在法律規范及規矩流程下運行,避免管理漏洞。

(五)“共治”育人,自治為基強共管

管理育人中的“共治”是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的,是師生、家校、社會共同參與學校治理的過程,是學校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型。“共治”育人,強調基層的自治和協同共管。自治主要強調學生及學生團體通過自己管理,學會做人做事、學會科學技術、學會思考學習、學會創新發展,這也是“共治”的基礎。協同共管重在通過多角色全方位參與育人全過程,擴充育人渠道和時長,豐富育人內容,協同發揮育人作用[16]。自治應注重德行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養成,在法治的支撐保障下充分發揮個體和群體的主觀能動性。良好的自治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輕管理者的工作難度及人際交往間的矛盾,激發廣大師生員工的發展性和創造性[17]。協同共管要有較為完善的協作機制體制和寬松的工作學習交流環境,突出民主與激勵,是在自治基礎上的相互促進與監督。推進“共治”需有“黨治”的組織領導、“法治”的支撐保障、“技治”的智能支持以及“德治”的引導強化,更要強化基層自治和協同共管,不斷激發基層活力。

二、管理育人“五治”模式關鍵因素

根據管理育人“五位一體”模式所示,要實現管理育人目標,需要有“黨治”的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法治”的規范引導、維護秩序,“德治”的感化教化、涵養價值,“技治”的科學準確、高效快捷以及“共治”的協同共管、民主激勵。高校要做好管理育人,應把握頂層設計與規劃、過程實施與保障、結果反饋與完善等環節,關鍵因素是管理者、規章制度、現代化管理設施及系統。管理者是管理育人的首要因素,特別是首要領導。首要領導的大局觀念、全局意識、忠誠擔當、胸襟情懷決定著學校的頂層設計和價值文化,只有選任和培養原則正確、立場堅定、心懷教育的管理者,才能把握好高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管理方向,做好引導教育工作。管理者的道德情操、能力作風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創業熱情和執行擔當。管理者,特別是中層干部關系著具體任務的執行,是上傳下達、組織落實的中堅力量,只有選任和培養出勇于擔當,履職盡責的管理干部,才能樹立良好的團結奮進、苦干實干的工作風氣。管理者如有缺位,則可能直接導致辦學管理的混亂與偏失,直接影響到育人方向和整體質量。其次,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即“法治”,是長治久安、良性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智能的現代化設施及系統,即“技治”,是高效管理、精準育人的保障。二者如有缺失,可能導致管理出現主觀臆斷和低效能,進而影響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達奇.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J].秘書工作,2020(10):46-47.

[2]陳一新.市域社會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結合[N].棗莊普法,2019-07-27.

[3]周海燕,卞謝瑜.從管理到治理:高校黨建引領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5-63.

[4]陸孟蘭.“德”“法”并重推進高職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管理[J].管理寶典,2020(09):96-97+124.

[5]邱惠妍,周文靜,張軍平.“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管理育人建設途徑探析[J].科教導刊,2020(28):8-10.

[6]劉獻君.大學共同治理的意義及其實現方式[J].山東高等教育,2015(03):5-13.

[7]黎波.學校治理優化的機制探索與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2017:23-25.

[8]張瑾.共建共治共享,實現學校管理向學校治理的轉型[J].教育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22):108-109.

[9]吳青松.“三全”育人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5):135-136.

[10]張福明,李威,許文麗,等.“三全育人”理念引導下的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22):188.

[11]陳孟增.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級院系網絡育人探索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03):101-103.

[12]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思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101-103.

[13]王麗,朱平.“三全育人”協同和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展望———以新華學院對“五特”學生的心理育人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06):38-41.

[14]叢發滋,劉新海,張金泉.按切入,活化“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應用———魯東大學生科院“三全育人”理念踐行及其啟示[J].大學時代(下半月學術教育版),2006(11):66-67.

[15]陳冠鋒.“三全育人”背景下“五位一體”雙創育人模式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04):113-114.

[16]胡守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8-70.

[17]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思考[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101-103.

作者:張雪梅 單位: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