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
時間:2022-05-20 11:42:57
導語: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和財富之源,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業已成為“十四五”規劃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借助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區域創新能力指數”,綜合選取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創新環境等四方面指標,重點對廣西2012年以來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進行多維度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從人才集聚、科技提升、產業鏈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數字經濟等五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和財富之源(黃群慧,2017;張林、溫濤,2020),是國家興盛發達的重要支柱,更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近年來,針對實體經濟“脫實向虛”“制造業產業空心化”“虛擬經濟風險積聚”等問題,接連作出了“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等一系列戰略部署,其中創新驅動、科技支撐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2018年5月,廣西召開全區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研究制定振興實體、工業強桂的戰略思路和施策重點。7月,自治區政府正式印發《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用以指導改革發展實踐。2021年以來,廣西在工業強桂、創新驅動等方面持續發力,連續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關于加快推動廣西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廣西科技強桂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綱領文件,目的在于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能力,加速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走具有廣西特色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
1廣西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測度邏輯與對比分析
目前,學術界針對創新效率、政策成效等的測度方法主要有DEA方法、超效率DEA方法(任世鑫、謝志祥等,2017)、SBM方法、超效率SBM方法(袁曉玲、王軍等,2020)、非參數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許桂華、彭俊華等,2017)等,這些模型和方法各有側重,特點不同,但從實證應用經驗來看,各類測算方法由于投入、產出指標選擇的不同、模型函數設定的不同、擬合方法的不同、數據獲得性差異等原因,所得結果往往大相徑庭,甚至自相矛盾,這一點常常受到學者質疑。為有效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借助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區域創新能力指數”來對廣西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進行分析,因為從理論上說,一個地區區域創新能力越強,那么其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從1999年至今,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已經連續21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分析,這套指數和評價體系目前被學者們廣泛使用,已成為公認的較為權威的區域創新能力測度分析依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構建的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一共包含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40個三級指標和138個四級指標(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2020),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五個方面。本文緊緊圍繞自身的研究主題和方向,選取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創新環境等四個指標以及其各自在全國和西部地區的相對位序變化,重點對廣西2012年以來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進行多維度綜合分析(如表1、表2所示)。如表1所示,2020年廣西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效用值為21.54,與2012年(22.67)相比下降4.98%,這一點在廣西與全國和西部省份的對比中也得到了印證,202年廣西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23位,在西部12省區中排名第7位,這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和2019年相比,2020年廣西被寧夏(21.83)和青海(21.95)兩省超越。排名在廣西之前的西部省區還有陜西(30.22)、重慶(29.38)、四川(28.5)、貴州(24.23)此外,云南比廣西排名稍后,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效用值為20.92。創新績效方面,2020年廣西綜合效用值為36.11,同樣低于2012年的33.46,雖然在全國的排名不變,都是第18位,但在西部地區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位下降到了第5位,落后于重慶(44.37)、陜西(44.15)四川(42.7)、貴州(37.03)四省區,云南(33.46)緊隨廣西其后,排名西部第6位。企業創新方面(如表2所示),2020年廣西效用值為17.32,比2012年(22.69)下降23.67%,在全國的排名也從第22位下降到了第2位,相應地,廣西企業創新能力在西部12省區的排名也從2012年的第5位下降到第8位,這表明,2012年以來廣西企業在應用新知識、開發新技術、利用新工藝,以及制造新產品等方面的能力略有下降,目前已被云南(20.16)、貴州(21.11)、寧夏(25.62)、青海(21.05)四個省區超越(內蒙古由2012年的西部第1下降到了2020年的西部第10位),重慶、四川排在西部前兩位創新環境方面,2020年廣西效用值為20.38,同樣低于2012年的21.64,在全國的排名由第16位下降到第2位,在西部地區的排名也由第5位下降到第8位,落后于陜西、四川、重慶、青海、新疆、內蒙古,云南,僅高于貴州甘肅等其他省市綜上,2012年以來廣西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水平和區域創新環境等無論是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出現了小幅下降,表明多年來廣西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出現徘徊不前的局面,這一點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從基礎數據看,多年來,廣西在研發投入、科技合作、技術轉移、創新培育,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如表3所示)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創新的效率并未隨之增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影響廣西科技創新政策落地還存在很多堵點、難點和盲點問題,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明顯、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集聚和儲備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創新創業體制機制不健全、營商環境有待改進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在于思想認識層面,主要表現在危機意識、競爭意識不夠強烈,“等靠要”等思想仍較為嚴重。結合廣西實體經濟的發展規模(本文借鑒黃群慧(2017)、張林、溫濤(2020)等學者的測度方法和思路,從各省GDP中剔除房地產業增加值和金融業增加值,計算得到2012-2020年全國各省區實體經濟發展總體規模。為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本文對所有數據進行了平減處理,并以2012年為基期)。我們發現(如表4所示),從實體經濟絕對規模上看,廣西與重慶總體相當,但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率卻存在很大差別,重慶無論是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和創新環境,都始終排在西部前三的位置,而廣西僅排名第7、第5、第8和第8,說明廣西實體經濟具有較強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特征,創新驅動力度不足。此外,四川、陜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實體經濟規模總量都遠遠領先廣西,而云南、貴州與廣西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從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來看,貴州目前已領先于廣西和云南,基本排在西部第4、第5的位置,但創新環境排在西部第10位,說明貴州目前的科技創新實力提升主要依靠政府驅動,其市場和企業驅動力相比其他省區稍差。廣西與云南目前在創新實力和創新效率方面基本旗鼓相當,各有側重。四川、陜西兩省不僅實體經濟的總量遠高于廣西,而且其創新驅動的效率也領先廣西很大一段距離,內蒙古實體經濟規模排名西部前三位,但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率排在西部第10左右,說明內蒙古的實體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要素驅動,未來轉型壓力較大。現有的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里,目前,內蒙古與廣西的實體經濟規模排名前兩位,領先其他自治區較多,科技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效率方面,寧夏近年來表現突出,在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企業創新方面已超過廣西,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其他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緊隨其后。
2結果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在對現有測度模型和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后,決定借助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區域創新能力指數”進行多維度評價,為此,本章選取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創新環境等四個指標對廣西的創新實力及其在全國和西部地區的相對位序變化進行系統分析,得到結論如下:(1)2012年以來廣西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創新績效、企業創新水平和區域創新環境等無論是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出現了小幅下降,表明多年來廣西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出現徘徊不前的局面。(2)多年來,廣西在研發投入、科技合作、技術轉移、創新培育,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基礎指標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創新的效率并未隨之增強,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影響廣西科技創新政策落地還存在很多堵點、難點和盲點問題,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明顯、創新創業體制機制不健全等,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思想認識層面。(3)結合實體經濟的分析結果,我們發現,從實體經濟絕對規模上看,廣西與重慶總體相當,但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率卻存在很大差別,重慶無論是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還是創新績效、企業創新和創新環境都遠遠領先廣西,表明廣西目前實體經濟發展仍具有較強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特征。(4)西部其他省區中,四川、陜西兩省在實體經濟總量與創新支持效率兩方面均領先廣西。(5)云、貴兩省雖總量不及廣西,但二者在創新效率方面已迎頭趕上,尤其貴州已全面超過廣西,這一點值得警醒。(6)現有的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目前廣西在實體經濟規模方面不如內蒙古,但在創新驅動方面處于領先位置。寧夏近年來表現突出,在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企業創新方面已超過廣西,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其他如新疆、西藏緊隨其后。多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研究制定了各種政策、規劃和指導意見,但政策傳導和落實的成效往往在基層執行部門打了折扣,未來應當始終堅持終端見效意識和責任主體意識等,政策執行重落實重實效,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廣西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進而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政策創新方面看,下一階段應當從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科創人才集聚新高地、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五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努力。
參考文獻
[1]黃群慧.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7,(09):5-24.
[2]張林,溫濤.中國實體經濟增長的時空特征與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03):47-66.
[3]袁曉玲,王軍,張江洋.高質量發展下城市效率評價———來自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經驗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6):62-70.
[4]許桂華,彭俊華,戴偉.房價波動、擠出效應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效率———基于省際空間面板的分析[J].財經科學,2017(08):23-37.
[5]任世鑫,謝志祥,李陽,等.中原經濟區城市效率時空格局演變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7(02):147-154.
[6]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
作者:樊光義 單位:廣西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工程教育模式在民族地區高校的應用
- 下一篇:進出口對產業結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