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的作用
時間:2022-05-23 15:36:18
導語:歷史在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中教育體系中,歷史這門人文學科,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目前,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適當引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教育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研究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對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的作用,結合課程改革背景,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歷史課程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作用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規劃中提出了“立德樹人是教育根本任務”的理念,并掀起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了解民族悠久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學科,就是歷史學科。歷史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啟發學生辯證思考,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
高中是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歷史學科,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始末和歷史的發展脈絡,還能深入了解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時勢,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形成客觀、全面的評價與判斷。根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唯物史觀,掌握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思想方法。地方歷史文化展示著地區歷史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歷史的縮影。教師可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中符合歷史教育要求的內容,引發學生的辯證思考,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高度解釋事物發展的本質,提升唯物史觀素養。例如,學習“絲綢之路”相關內容時,教師從“涼州”這個絲綢之路樞紐地帶的古城出發,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資源,并結合古代地圖為學生展示漢代絲綢之路的路徑: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至玉門、敦煌,由疏勒越過蔥嶺后經大月氏和安息至地中海東岸。接下來,根據涼州歷史文化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展示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和中原的交往,讓學生了解西域的農作物是如何引入內地的,經過了怎樣的路徑,以及體現了怎樣的民族文化等等知識。根據涼州歷史文化相關資料,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分析絲綢之路的形成過程及其帶來的影響,思考“絲綢之路”對中原和西域發展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和方法,對絲綢之路形成進行全面的了解、客觀的認知[1]。教師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探究特定歷史問題,能夠啟發學生全面辨析歷史材料,客觀分析歷史事實,進而獲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糾正學生對歷史認知的某些偏見,健全學生自身的歷史觀念。
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間與空間是研究歷史的兩個主要維度。培養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觀察、分析歷史事物,是歷史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能將學生的歷史分析視角引向一個地區,啟發學生在特定的空間內探究歷史發展過程,理順時間維度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借助“以小見大”的思考方式,思考長時段與大時代下國家、民族的發展。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透過地方歷史探究史實真相,發展時空觀念,提升歷史素養。例如,在“社會生活的變化”主題實踐探究活動中,教師可要求回到家鄉的學生,積極去了解家鄉的社會生活在改革開放后發生的變化,及其給當地人的思想意識帶來的哪些影響。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對特定內容進行調查探究,探究內容包括服飾、傳媒方式、文化生活、風俗習慣、交通方式、通訊方式等。各小組內部制訂探究方案,明確組員分工,確定具體的實施計劃。組員內部積極溝通,做好文字、圖片、視頻等記錄,集思廣益,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將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PPT,呈現調查結果,根據時間線索厘清當地社會生活的變化過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成果,師生對此進行評價,促使各小組反思和改進,從時空變化的細節認識當地社會的發展。教師依據“涼州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史實呈現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找出在特定的空間內,在某一個時間段社會生活的狀態,進而對同一空間、不同時間內的社會生活狀態進行對比,讓學生逐步對歷史時空有清晰的感知。從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入手,展示當地社會生活的變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面了解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生活的整體變化,并對不同時間段社會生活的狀態進行對比,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構建時空概念,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聯系,提升核心素養。
三、幫助學生分析史料,提高史料實證能力
史實資料是展現歷史事實、構建歷史學科的基礎。在歷史學科研究中,時間與空間產生了厚厚的隔膜,讓研究者無法再現歷史,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豐富的歷史資料為研究者再現歷史、探尋歷史、借鑒歷史提供了依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即在正確、客觀認識歷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態度。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包含了豐富的史實資料,是學生進行實證分析的參考依據,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史料的含義及類型,并結合地方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實證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形成對歷史的理性認識。例如,教師以甘肅武威的葡萄酒業的發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當地源遠流長的葡萄酒文化。教師先給出《史記·大宛列傳》中的記載:“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年不敗。”“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葡萄。”由此,讓學生了解到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期間,帶回了葡萄種子,引進了釀造技術和釀酒藝人,葡萄酒才得以在中原出現,直到唐太宗時,葡萄種植技術重新引入中原,葡萄能夠廣泛種植,這才讓長安人品嘗到葡萄酒的味道,武威當地的葡萄酒文化也逐步得到了發展。教師隨后給出《南部新書·丙卷》中的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呈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來以史證明。此后,唐代詩人筆下也頻頻出現葡萄酒,其中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傳播甚廣,這也為后人研究當地葡萄酒文化提供了史料信息[2]。教師利用不同朝代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當地葡萄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從中提煉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探尋文化發展過程,幫助學生客觀分析歷史資料、構建歷史事實。
四、引導學生客觀評判,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客觀評判歷史能體現學生的唯物史觀,也能體現學生的思維品質。在信息時代,學生每天接收到各種信息,有些別有用心的“營銷號”會利用片面、虛假的信息歪曲歷史,傳遞錯誤的價值導向,使學生錯誤地評判歷史,從而對歷史的解釋出現偏差。教師可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學生熟悉的歷史事實,引導學生客觀分析歷史,從多角度解釋歷史,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3]。例如,在學習“佛家文化傳播歷史”相關知識時,教師以甘肅武威的佛家文化發展歷史為切入點,呈現歷史資料。《弘明集》卷一有記載:“東漢孝明帝夜夢金人,身長丈馀,外有日光,飛空而至。”帝乃派使者蔡愔、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12人至大月氏國,寫取《心經》《大悲咒》等佛經42章,用白馬馱回洛陽,并帶來沙門摩騰、竺法蘭,漢明帝因立白馬寺于洛陽。西晉、南北朝時,佛教在甘肅河西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在學生閱讀了相關史料后,教師提出問題:“從東漢開始佛教傳入中國,這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聯系北魏時期的滅佛運動,說一說佛家文化傳播的利與弊。”學生根據史料進行分析,思考佛家文化傳播對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大量人口出家后不事生產、不繳納賦稅、占據田地對社會發展的危害,進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給出客觀的解釋。結合地方歷史了解歷史事件,區分史料、史實與歷史解釋的含義,可讓學生認識到在事實的基礎上解釋歷史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看待歷史、解釋歷史,獲得自主表達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思考精神以及客觀理性看待歷史的態度。
五、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當時的時間、地點以及環境分析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分析當時歷史人物的行為,通過感受歷史事件的整個過程,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情感共鳴,客觀分析各類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現在的一些看法、觀點與實際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的誤差。歷史學科中提出的家國情懷要求學生對民族、國家形成濃厚的情感聯系,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教師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講述,為學生引出當時情況下形成的歷史價值概念,通過歷史事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精神,逐步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理解世界各國、各民族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形成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意識,形成開放的胸懷以及積極面向世界的態度。高中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在當前多元文化環境下,一些不良的價值導向會對學生形成影響和干擾,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尤為重要。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打破說教與傳統化的教學模式,設計情境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結合地方歷史文化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傳承家國情懷。例如,在學習漢代歷史知識時,教師展示武威出土的“銅奔馬”的圖片,利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結合查找到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習。有的學生會說:“出土的東漢時期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漢代軍事力量的強大。”有的學生指出:“中國古代的工匠利用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精巧的構思方法,結合自身嫻熟的藝術技能,將飛鳥以及奔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再利用迅疾的飛鳥襯托奔馬的速度,不僅能使雕像造型更加生動活潑,還能巧妙地使奔馬的重心集中在蹄下的飛鳥上,將穩定的力學結構與奔馬的奔放不羈凝聚在一起,這是中國古代工匠獨有的藝術手法,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鑄造技藝的精湛以及鑄造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還有的學生會說:“銅奔馬十分有氣勢,體現了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足。這種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銅奔馬滲透出的人文價值,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塑造了學生的價值觀[4]。教師從地方特色文化切入,引導學生自由表達,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對學生而言,家國情懷是一種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實踐,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能讓學生結合歷史體會其中傳遞出的人文情懷,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六、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核心素養思維
教師要認識到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高于學科知識的學科素養和能力,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的關注點應轉變,扭轉知識本位舊思想。從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傳授逐步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將重點從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內容,轉向到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知識內容,并積極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從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討論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以及真正的價值,逐步提升學生研究分析歷史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師只有逐步轉變教學思想,結合本歷史學科特點,在知識轉化、素養提升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目的,為學生教授更多的歷史知識,提升歷史教學品質,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步。
七、結語
在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而進行的課改革中,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產生高度興趣,從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因此說,加強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優化高中歷史教學,極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文靜.隴東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路徑研究[D].甘肅:天水師范學院,2021.
[2]王曉娟.六盤山東部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整合應用[J].考試與評價,2021(2):157-158.
[3]賀超鳳.淺談地方歷史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1):136.
[4]李海兵.敦煌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途徑初探[J].新課程研究,2020(16):100-101.
作者:李甲山
- 上一篇:電力通信光纜資源管理數字化研究
- 下一篇:電力工程項目安全體系優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