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
時間:2022-05-27 09:35:47
導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動經濟社會發生日益深刻的變化,世界產業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農業與相關產業也出現了融合發展現象。一是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二是高新技術向農業領域的滲透。以農業為重心重構國民經濟體系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顯著特征。遼寧陸海兼顧,農業發展空間得天獨厚,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一、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內涵與實踐
一、二、三產業融合也稱“六次產業化”,最早由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今村奈良臣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韓國政府支持在農業或在農村地區發展食品制造業、食品流通業、戶外飲食、觀光等產業,通過產業設計,將過去流到城市和其他外部的農業產業附加值流向農村地區,帶動農村產業良性發展。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物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產業迅速興起,為美國農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荷蘭的農業全產業鏈、法國的鄉村旅游等都取得了成功經驗。我國學者對“三產”融合內涵形成共識: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第一產業,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群、制度創新等方式,把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進行跨界、跨區整合配置,綜合發展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農村各產業有機融合,使農戶能夠分享價值鏈融合的增值收益。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通過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遼寧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加工業對產前和產后的引領推動作用逐步顯現
遼寧省“一村一品”從過去以種植為主向以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觀光農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相關服務及非農業融合轉變,覆蓋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2016年,遼寧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2781億元,初具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達23家,其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20%以上。
(二)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功能不斷拓寬,品牌影響力提高
2016年,遼寧省有4.3%的村以本地自然生態和文化內涵為基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丹東大梨樹村以服務業為龍頭,農工商旅一體化,建成萬畝果園為代表的特色農業、金翼鈦業為骨干的規模工業、鳳澤市場為龍頭的現代商業、農業觀光體驗為品牌的鄉村旅游產業和龍澤家園為突破口的地產業。實施治山治水、污染防治、村莊綠化、舒適宜居等環境建設。沈陽錫伯龍地創意農業產業有限公司通過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公司+農戶+大戶”、旅游帶農業促加工的大型田園綜合體,實現年接待游客20萬人、年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帶動800余戶農民增收600萬元。公司充分發揮地處沈陽北郊傳統優質水稻產區、生態優良、交通便利的優勢,引進稻田畫種植技術,采用綠色有機種植方式,在農業觀光、農業生產體驗中融入文創和民族元素,走出一條“農業+旅游+科技+教育+互聯網”的運營發展之路。
(三)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投資主體多元化
“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2016年,遼寧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5.6萬個。其中,農業普查登記的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合作社3.2萬個。自2015年起,遼寧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創新項目投融資機制和建管機制。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完善配套措施,引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民等社會投資主體。
(四)農村鄉鎮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遼寧省約有17.3%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點。2016年,在鄉鎮范圍內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村已經占到19.7%,100%的村通公路。77.7%的村內主要道路有了路燈,94.8%的鄉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76.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8.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24.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整體而言,遼寧省“三產”融合初見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在產業鏈條延伸融合中,農業經營主對產業以簡單疊加組合為主,較少通過管理模式創新、技術滲透引領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限制了融合發展空間。第二,促進農業增收的利益機制尚未健全。雖然有些地區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股份合作社,但在后期經營過程中,合作社的收益未能按股份量化到戶或量化到人,農民僅分享土地資產增值收益的極小部分。第三,融合主體的核心競爭力有待培育,在農村合作社中,缺少農業專業人才,農業技術人才流失嚴重。很多合作社有名無實,重數量輕質量,流于形式。第四,農村缺乏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影響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新型農業。沒有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資源共享,全方位、關聯廣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沒有建立起來,無法對農村產權流轉、農業生產經營等信息有效整合。
三、遼寧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策
遼寧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亟須政府提供外部條件和保障,通過政策、科技、物質投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將弱小農業改造成高生產率現代部門。
(一)加快培育新型融合主體
強化農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礎性作用,培育新型農村產業融合主體。2014年,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九部門聯合發文《關于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的意見》,鼓勵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引進專業人才,根據“自愿加入、民主管理、資本報酬有限”基本原則,提高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民合作社政策扶持和指導服務,使之成為農業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型實體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
(二)加快科技創新,從本質上改變農業發展模式
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農產品質量契合消費者需求。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在農機調度、農情監測、精準農業、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業資源管理等方面,加快農業物聯網和智能裝備等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應用。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和3G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等。廣泛運用包括植物保護、栽培管理專家系統、農產品儲存保鮮、加工運輸專家系統在內的眾多新型農業專家系統。
(三)加強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
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鄉村旅游、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等服務,實現農業公共信息資源的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互聯互通共享。一、二、三產業融合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及信息基礎設施,政府應采取措施加強宏觀指導,為農業信息化奠定堅實基礎,包括提高網絡寬度及速度,增加網絡容量,建立基礎性和公益性資源數據庫。依托“互聯網+”發展各種專業化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在廣大農村,利用廣播電視覆蓋廣,以及在物聯網建設中有著網絡寬帶和傳輸質量穩定的優勢,建成覆蓋農村的優質、寬帶信息網絡,以此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工程。
(四)挖掘農業地域資源,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因地制宜發掘遼寧省農業地域資源,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起來,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發展高品質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功能,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依托農業資源發展旅游和健康養老產業,將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和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等作為重點予以實施。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特色鮮明、效益好、引領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標準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五)加大對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法律法規、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支持省市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作者:單位:叢麗 薛成宇 劉美玲 黃麗
- 上一篇:女性主義視角的翻譯研究
- 下一篇:科技金融投入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