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教學在語文課程的利與弊
時間:2022-06-01 14:46:15
導語:分級教學在語文課程的利與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新疆工程學院對2019級部分學生進行語文課程的分級教學,以不斷完善語文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文章主要介紹了語文分級教學的實施情況,總結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利弊,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以期完善分級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受益。
【關鍵詞】語文教學;分級教學;教學反思
一、分級教學理論依據
分級教學是教師把學生劃分成幾組,將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潛力相近的學生集中,根據學情定制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并提供相應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每個小組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教學質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1]。不同學生的知識層次、學習能力、學習潛力以及個人發展需求都不盡相同,分級教學正是根據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選擇和制定個性、有效且能最大程度幫助學生實現個人發展和提高的教學方式,是一種能夠體現分類指導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個性化教學方式。分級教學是建立在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的i+1理論、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式的基礎上的。克拉申的i+1理論認為,在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理解性語言輸入,即i+1,i是語言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狀態,而1是高于當前語言狀態的相關語言知識,當學習者遇到了比1更高的語言知識,就是i+2,如果遇到的語言知識更低,就是i+0,后兩種狀態對語言學習者來說,是較為困難的,因此不能取得良好的語言學習效果[2]。讓·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并不是學生將知識從外界搬運到記憶中,而是以現有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同外界的環境和刺激相互作用而構建內部心理表征和新圖式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投入到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以構建新的圖式。學習需求分析模式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該種分析模式一般以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中心,對需求進行分析,在充分考慮學習者能力的基礎上,由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完成相應的教學評價。
二、分級教學實施情況
新工科背景下,新疆工程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為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轉型發展,大學英語、高數、大學物理等公共基礎課程分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語文課程作為專為非普通類學生開設的通識必修課程,也進行了教學改革,實施了分級教學。語文課程的分級教學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語文課程在新疆工程學院專為非普通類學生開設,受學生生源地的教育水平、教學條件以及大學前國家通用語學習時間長短的影響,各個自然班級里的學生語文基礎和水平參差不齊,此外,自然班級學生數量過多,個別班級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師資力量有限,采用合班授課的形式,班級人數就更為龐大,這難免讓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作取舍”、“找平衡”,或“顧中間、略兩頭”,或“向中間看齊”,暫且不論教學資源向一部分學生傾斜有失教育的公平性,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導致的直接的結果便是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透”,基礎一般的學生“吃不好”。因此,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當前語文教學的需要,本著現代教育“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重要原則,新疆工程學院對語文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實施分級教學。分級教學的第一輪試點安排如表1所示。根據學生的學科專業特點,將相近學院的所有學生根據語文水平的高低(高考語文成績及期末語文課程考核成績),劃分為A、B、C三個等級,A、C級班級數量相對較少,B級班級數量相對較多,在細化分級標準的基礎上,分別為A、B、C班級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系統、個性化的語文課程教學體系,并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使其既能符合學生實際語文能力和水平,同時又能滿足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要求,此外,根據A、B、C級學生的具體教學內容制定相應層次的課程評價體系和語文能力測評體系,使其能夠全面、真實地反饋學生的實際語文學習效果,并制定升降級辦法,根據每個學期學生在考核中的表現,擇優選拔進入高一層次班級或者末位淘汰進入低一層次的班級。
三、分級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利與弊
分級教學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特性化、區別化等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總體來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一)分級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利。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習需要和學習風格,為其選取適宜的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最佳的學習方案,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得每個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發展,以此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不同層次班級的學生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情況,選用不同的授課方法,以滿足不同的教學側重點。例如:A班的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并且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高,因此,課前教師將詞匯和語句以作業的形式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自主完成該部分任務,在課堂上,教師將重點放在重點難點問題的化解、相關問題的拓展與訓練,將知識、能力和素質有機結合,增加授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提高其語言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創新。B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但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以鞏固語言綜合能力為重點,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個性化的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C班則主要強調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從詞匯和語句開始,穩扎穩打夯實語文基礎,與此同時,加大課堂和課后練習,幫助學生增加學習投入,進而逐步提高語言綜合能力。這樣的分級教學模式盡可能充分地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再需要進行“折中”處理,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類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StephenKrashen創立了情感過濾假設理論,他指出,影響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是學習動機、自信心和焦慮心理。其中,學習動力和自信心同學習質量正相關,也就是說,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力和自信增強時,學習質量也會隨之提高,學生的焦慮心理同學習質量反相關,也就是說,學生一旦產生焦慮心理,這便會影響其學習質量的提高。在以往的自然班級中,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因很容易便能夠達到相應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因此在具體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動力不足,學習質量也就不高。而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因很難達到相應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所以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會不足,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焦慮心理,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也十分不利。分級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制符合他們語文基礎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夠提升自身的語言綜合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個良性循環。此外,分級教學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巴班斯基說過:“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乃是教學過程最優化這個復雜問題中的關鍵之一。”[3]要想確保語文教學獲得最佳效果,教師就得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方法,靈活安排教學活動。(二)分級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打亂了以往自然班級,分級后的班級學生來自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學生彼此的交流和協作僅限于課堂,彼此之間的陌生感較強,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便使得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某些需要協同合作的教學活動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阻力。此外,學生分屬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自然班級,這給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如在考勤的記錄、課堂表現的記錄、各項通知及作業的布置等方面都會頗費一些工夫。此外,分級教學激發了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動力,提高了他們的信心,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質量,但與此同時,又會使部分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A班的學生普遍語文基礎較好,離開自然班后,他們失去了原本的優勢,面對更高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目標,面對更為強勁的學習對手,他們的壓力也會驟增。同時,分級教學的升降級制度對他們來說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B班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處于同一層級學生進入A級的同一目標造成的。C班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本身,時時處于一種無法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擔憂之中。
四、改善分級教學的對策
(一)培訓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為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增加課堂中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在課堂中利用云班課、雨課堂等在線班級管理系統管理學生,化解由于學生分屬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自然班級給任課教師帶來的管理班級方面的不便。(二)組織協同合作活動消除學生間陌生感。為盡快消除學生之間的陌生感,教師可在分級結束后,盡快確定班級活動分組,增加分屬于同一小組的成員的合作機會,在開學初盡量安排小組協同合作的課堂活動內容,以此減少班級及小組成員之間的陌生感,同時能夠活躍班級氣氛,不斷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三)做好學生心理調適工作。學生的壓力一般會在分級剛剛結束的一段時間表現的更為明顯,在此階段,教師要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同時,及時督促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可用微課、PPT課件等有效形式將課程內容提前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預習,以減輕學生在課上的壓力。五、結語目前來看,語文課程的分級教學極大程度地體現著因材施教、分類教學的理念,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制定的方案是否可行合理,不斷完善分級教學模式,以讓學生真正受益。
【參考文獻】
[1]劉蘭.MBBS培養模式下的對外漢語分級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9,6:91
[2]劉丹.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8,14:478
[3]巴班斯基.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87
作者:李婷
- 上一篇:飛行仿真技術現況及展望
- 下一篇:采空區回采巷道掘進支護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