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時間:2022-06-07 09:28:53

導語:談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摘要:立德樹人任務要求高校將育人資源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我黨精神譜系與精神資源,是高校最為重要的育人資源,把握好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將建黨精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融合起來,對學生深化國情教育、黨史教育、三觀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高校應通過思想政治課的立德樹人工作,明確建黨精神的精神實質,探求兩者的融合路徑和價值、內涵,促進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充分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建黨精神;高校;思政課

我黨在艱苦的革命歷程中形成了堅守理想、堅持真理,擔當使命、踐行初心,英勇斗爭、不怕犧牲,不負人民、對黨忠誠的建黨精神,這是我黨的精神源泉,高校應繼承紅色血脈與光榮傳統,將建黨精神發揚光大、傳承下去。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陣地和關鍵課程,必須傳承和發揚建黨精神,將建黨精神作為激勵學生胸懷愛國之情、樹立遠大抱負、肩負時代使命的抓手,培養出擔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民族復興重任的接班人。建黨精神擁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將建黨精神滲透并融入思政教育中,對激勵和引領學生堅持理想信念、提升修養品德、樹立理想抱負、提高素質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

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印證。偉大建黨精神是在歷史長河與人類文明發展中得到凝練和印證的理論創新和政治宣誓,擁有高度的科學性、開創性及先進性。深入探究并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明確高校思政課與建黨精神的融合方向和重點,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優化升級、發揮主陣地作用提供抓手。簡言之,把握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可以為思政教師明確融合“什么”提供指導。首先是堅守理想、堅持真理。堅持真理主要指堅持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真理。十月革命所呈現的真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革命先驅,振興中華、救亡圖存的根本力量來源于“庶民的偉大勝利”。我黨始終將該真理作為革命斗爭的根本之道,時刻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引領人民不斷開創出全新的歷史格局,切實轉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面貌。堅持理想也指堅守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努力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我黨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從沒有放棄過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執著和奮斗,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創造出偉大、壯觀的中國奇跡。其次是擔當使命、踐行初心。我黨帶領人民群眾進行的一切創造、一切犧牲、一切奮斗,歸結起來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階段,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巨大的歷史任務。一是人民解放、民族獨立。二是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三是人民幸福與民族復興。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擔當使命與踐行初心都是我黨始終堅持、恪守的歷史責任。再次是英勇奮斗、不怕犧牲。堅守理想、堅持真理、擔當使命、踐行初心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目標,必定需要英勇而頑強的革命斗爭。有斗爭便有犧牲,在革命奮斗的過程中,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先輩都付出了犧牲,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中國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而在全新的歷史時期,不怕犧牲主要指犧牲小我,為人民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作出努力。最后是不負人民、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指忠誠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性質。所以對黨忠誠也代表著不負人民,忠誠于人民。我黨始終將“立黨為民”作為行動指南,不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無論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脫貧攻堅、反腐斗爭、掃黑除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黨所展現的人民情懷深刻烙印在百姓心中,烙印在歷史的畫卷中[1]。

二、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融合的價值意蘊

第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偉大建黨精神是我黨帶領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勝利、民族復興及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源泉。將建黨精神與思政理論課融合,就要培養家國情懷、革命情感,引領學生跟黨走、聽黨話,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則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將育德與育人充分結合起來,堅持將學生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立德樹人的重點不應局限在學生道德品質上,還應上升到社會建設、國家發展及民族復興上來。而在某種程度上,偉大建黨精神能夠滿足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將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相融合,不僅要求思政教師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還需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將建黨精神作為立德樹人任務落實的力量源泉。第二,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思政教育關乎著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提升思政教育實效,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逐漸成為高校教育的現實需求。建黨精神是我黨在革命斗爭與歷史奮斗中所積累、總結的寶貴經驗,是人民情懷的現實表現。將思政課與建黨精神融合起來,能夠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思,從而明白建立紅色政權、民族主義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的“來之不易”。能夠在思政學習中明白擔當責任、堅定革命立場,堅持艱苦奮斗,提升報效祖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在思想和心靈上認同我黨的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以及主流核心價值理念。因此,將建黨精神與思政課融合,逐漸成為思政教學實效提升的基本需求,成為提升學生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國家情懷的關鍵保障。并在某種程度上,也為高校思政課的提質增效,提供豐富的育人資源和力量源泉[2]。第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奮發圖強。只要青年一代有擔當、有本領、有理想,民族便會有希望、國家便會有前途,學生是我黨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每個學生都應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積極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將建黨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滲透到思政課中,不僅能夠讓學生群體對我黨的奮斗精神有更深入、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也能為學生樹立榜樣,引領學生根據我黨的要求,建功立業、成長成才、奮斗拼搏,譜寫出激昂的青春樂章,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成為民族復興、人民富強、國家昌盛所需求的時代新人。總而言之,將建黨精神滲透并融入思政課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對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夢的信念,將人生抱負滲透到民族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從而奉獻力量和智慧,實現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崛起。

三、將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基本原則

第一,將精神譜系與精神之源相融合。建黨精神是我黨帶領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勝利的精神之源,在百年奮斗中,我黨始終堅持并弘揚建黨精神,構筑包括抗疫精神、抗震精神、特區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精神譜系。精神譜系與精神之源相互呼應、協調統一,共同推動了我黨的建設和發展。所以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思政教師應緊緊結合精神之源與精神譜系的價值意蘊和精神索引,將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充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精神譜系所蘊含的英雄故事、革命故事、黨的故事來闡述建黨精神,讓建黨精神的融入和滲透,有依托,有抓手。第二,將四史教育與建黨精神相融合。弘揚建黨精神是對我黨光輝歷史的客觀總結,將建黨精神滲透并融入高校思政課中,就需要結合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新中國史、黨史來開展,因為建黨精神能夠充分體現在四史中,而四史教育能夠充分彰顯建黨精神在各個歷史階段、時期的精神狀態,可以讓學生對建黨精神所擁有的時代內涵、現實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將建黨精神與四史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不僅要闡釋建黨精神內容,還要結合四史內容幫助學生深化對建黨精神的認識,提升學生弘揚、傳承建黨精神的積極性、自覺性。第三,將學生認知與內容設計相融合。思政教育是用科學理論“教育人”“培養人”的教育形態,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行為特點,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講透徹、講清楚。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務。《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思政教師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優化課程內容,體現學段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①。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理念、模式、體系、方法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思政教師必須明確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形式、認知特點,通過優化內容設計,讓思政教育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而為建黨精神的融入奠定基礎[3]。

四、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第一,提高思政教師的政治站位。提高思政教育實效,促進偉大建黨精神的融入,思政教師必須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的傳遞。對此思政教師應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理論素養,準確把握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實現思政理論課政治性與知識性、價值性、學歷性的協調統一。而在高校教育與發展的層面,學校需要打造一支對建黨精神深入理解,理想信念牢、政治站位高、業務素質高的思政隊伍,增強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學理性、思想性、政治性,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作用。這便要求思政教師守好政治紅線,明確價值定位,提升政治覺悟,堅定理想信念,準確認識和理解黨的理論問題和歷史問題,通過思政課向學生闡述我黨的精神譜系與黨史知識,讓學生在體悟建黨精神的過程中,積極成為不負人民、對黨忠誠、有理想、有抱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通過自主學習、專題培訓及理論研究,能夠幫助思政教師明確建黨精神的基本理論、傳承機理及精神要義,讓建黨精神真正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起來。譬如,通過開展黨史教育培訓工作、理論知識比賽、與名師交流等都能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然而從實踐探究的角度出發,高校要想提高思政教師的政治站位,還需要提高教師對建黨精神的體悟、理解和領悟能力,譬如從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等角度出發,深化思政教師對建黨精神來源的理解。通過強化教師對建黨精神價值的把握,引導其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此外,高校還需要提高思政教師融入建黨精神的科學性、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合適的教學環節、合適的課程,以合適的方式滲透建黨精神,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更好地闡述建黨精神,講清我黨的歷史成就和奮斗成績。對此,高校應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深入教學實際,通過教育指導、教學評價等方式,指引思政教師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滲透建黨精神。與此同時,還需要建構相應的激勵機制、長效機制,確保教師在建黨精神融入上,擁有較高的積極性、自主性及主動性[4]。第二,加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教學。思政教師應在“實踐和實際”上下足功夫,讓建黨精神在思政課傳播與講授中真正做到“趣味性”和“理論性”的充分融合。首先,實際與理論的融合。思政課之中,不僅需要將精神譜系、四史教育融入建黨精神的主體內容中,還需要注重理論教學與實際教學的融合,關注學生、關懷學生。最后,優化評價機制。實踐與理論的融合可以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滲透并融入建黨精神,深化學生對建黨精神的認知,然而要想確保“實踐與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融合實效,高校有必要優化當前的評價體系,突出其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力度,使教學評價成為實踐教學作用發揮、價值彰顯的保障。如果缺乏對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缺失相應的評價體系,便會導致思政教育工作者難以利用實踐教學工作,增強教學實效,進而導致建黨精神的融合效率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力度,擁有鮮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首先,思政教師應發揮好網絡教學平臺的實時性。通常來講,網絡平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延伸,思政教師能夠利用網絡平臺的互動性、融合性、高速性特點,整合最新的思政教育資源,讓思政教育更貼近生活。在素材選取上,思政教師可以選取正能量的、趣味性高的新聞,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建黨精神。譬如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跡等。當然也可選取負能量新聞,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評價系統。深化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了解。最后,優化網絡教學方法。將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程融合起來,不僅需要思政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思政理論知識與建黨精神的內在聯系,還需要通過優化教學方法的形式,提高建黨精神的融合實效。

五、結語

將建黨精神滲透并融入高校思政課中,可以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更好地提高思政教學成效、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提供保障。然而在建黨精神與思政課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緊緊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將“精神之源與精神譜系”“建黨精神與四史教育”“認知規律與建黨精神”相融合的原則,通過加強實踐教育、提升政治站位、發揮網絡教育作用的方式,提高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實效。

參考文獻:

[1]武崢,仇翠霞.“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哲學意蘊與價值耦合[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5-8.

[2]賈鋼濤,吳寧.“偉大建黨精神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141-143.

[3]肖鑫.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若干思考[J].文化月刊,2021(11):150-151.

[4]石書臣.建黨精神融入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意義、原則和策略[J].現代教學,2021(Z4):5-7.

作者:李倩穎 單位:福建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