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氫能產業的對策建議
時間:2022-06-08 09:06:22
導語:加快發展氫能產業的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氫能由于其能量密度高、零排放、無污染、效率高、來源廣、可再生的優點,在交通運輸、分布式供能、化工和儲能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成為新一輪全球能源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其戰略定位已逐漸從能源安全擴展至碳中和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宏觀政策層面支持力度逐漸清晰,全國各地加快布局氫能產業版圖。發展氫能產業是武漢市探索“雙碳”發展路徑、打造產業升級新動能的必要途徑。湖北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缺煤、少油、乏氣的內陸省份,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國家實行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約束條件下,多地出現了用能瓶頸,一些重大產業項目因缺乏能耗指標而影響落地進程。加快氫能開發應用,既有利于提高能源自給率,打破能源供應瓶頸;也能促進汽車、化工、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向新能源汽車、綠色化工、氫能冶金等方向轉型升級,激發產業發展新動力。
二、武漢市發展氫能產業的優勢
武漢市自2005年開始布局燃料電池產業,研制出“楚天1號”燃料電池轎車樣車,經過十余年發展,武漢已經在氫能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和創新資源。面對產業發展戰略機遇,武漢打造“中國氫能樞紐城市”的優勢如下:
(一)武漢市已搶占氫能產
業發展先機,在該領域形成先發優勢武漢市高度重視在氫能領域謀篇布局,全市已形成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聯動發展的雛形。擁有東風公司、三環汽車、開沃新能源等龍頭車企;三峽集團、武鋼氣體、液化空氣(武漢)等氫氣制取企業;氫陽能源、中車長江運輸設備等氫能儲運企業;綠動氫能、智新科技、理工氫電、雄韜氫雄等氫燃料電池及零部件企業;眾氫新能源、中極氫能源等氫氣加注企業。預計到2035年,全市氫燃料電池整車產量將達20-30萬輛,將發展成下一個千億級產業。
(二)武漢市擁有國內領先
的氫能創新平臺和團隊,具有創新研發優勢武漢市擁有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和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環工研院、中船重工712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氫能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在氫能檢測和認證領域,擁有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東風達安中心、武漢中極氫能等檢驗檢測機構。在氫能制儲運用和氫燃料電池領域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儲備。
(三)武漢市新能源汽車推
廣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應用示范優勢截至2021年底,武漢市已建成8座加氫站,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158輛。在《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30強榜單》中排名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是全國氫能發展最具競爭水平和潛力的城市之一。新能源汽車“以獎代補”新政實施以來,過去“大水漫灌”式補貼模式轉變為選擇性支持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武漢市符合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三有”新要求,有望進入下一批國家試點區域。
三、武漢市發展氫能產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武漢市人民政府已經出臺《關于氫能產業發展的意見》(武政規〔2022〕4號),對氫能產業發展進行了積極引導,但在產業集群培育、核心技術攻關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關鍵核心技術尚未突破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力度不夠,燃料電池、電堆核心技術與關鍵材料尚未完全突破,氫能領域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較為滯后,氫能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吸引不足。
(二)市場主體培育力度應加強
氫能產業市場主體數量較少,需要在燃料電池、電堆核心技術與關鍵材料、加氫站裝備、氫能制、儲、運、加、用等產業鏈短板環節加強招商引資。
(三)商業應用市場有待開拓
產業發展高度依賴政府補貼,運營成本高,整車售價為同類型燃油車的3-5倍。整車應用示范在物流車、集卡、貨車等商用車領域拓展有待加強。
(四)技術標準體系存在短板
氫能制、儲、運、加、用產業鏈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各環節相關產品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安全檢測能力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
(五)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盡管出臺了氫能領域產業政策,但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技術路線圖和時間表尚待明確。全市氫能產業布局缺乏統籌規劃,存在協作不強、重復投資等風險。
四、氫能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模式借鑒
目前,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先進省市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和模式,比較研究各類地區產業發展模式,總結成功經驗,可以為武漢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一)廣東佛山:技術標準引領、商業創新驅動
廣東佛山市作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代表性城市,是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和加氫站規模最大的城市。佛山按照“標準引領、核心帶動、品牌助力”發展路徑建設培育氫能產業,依托IAHE-CSD秘書處、ISO/TC197聯絡處、佛山綠色研究院等平臺創建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氫能),研究發布了《氫能源有軌電車運營技術規范》《氫氣運輸車輛運營管理規范》《加氫站經濟運行指標及計算方法》等多項氫能團體標準,引領全國產業發展。
(二)浙江嘉興:注重政府引導,應用示范引領
浙江省嘉興市成功入圍中國氫能示范城市政策競爭力15強,位列第六。嘉興市堅持“試點示范促設施建設,設施建設促推廣應用,推廣應用促產業發展”的發展模式,依托嘉興港區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建設長三角(嘉興)氫能產業園,連續舉辦三屆長三角氫能產業高峰論壇,燃料電池推廣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三)河北張家口:國家政策支持,大型賽事驅動
河北張家口作為北京冬奧會承辦城市,獲得了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氫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等一系列政策紅利,冬奧會期間共運行2000輛燃料電池汽車,氫能需求達34.1噸/日。張家口按照“氫能全產業發展先導區”定位,明確了“氫能城市”發展系列政策,建成望山氫能裝備示范園、空港經開區氫燃料電池基地、南山氫燃料電池整車基地等高質量的氫能生態園區。
(四)內蒙古鄂爾多斯:氫能資源富集,產業鏈條拓展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全國儲量第一的煤炭資源、全國50%的風能資源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化石原料和新能源制氫潛在產能富集。鄂爾多斯積極布局氫能產業,吸引了中國京能、中國石化、上汽集團等一批氫能龍頭企業,落地了一批綠氫制取、氫能儲運、氫能裝備制造和氫燃料汽車項目,在綠氫制儲運加用產業鏈上擁有較強的資源和成本優勢。
五、武漢打造“中國氫能樞紐城市”的策略建議
探討氫能產業發展的路徑,既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發展經驗,也不能只盯著眼前的發展,求一時利益,而應緊密結合武漢的基礎條件、產業發展特點和宏觀環境的大趨勢。
(一)加快重點平臺建設,撬動創新資源要素集聚
氫能產業鏈長,需要在創新研發、檢測中試和成果轉化等方面超前部署、加大投入,建設一批提升氫能創新策源能力的戰略性平臺。一是打造氫能領域大科學裝置。依托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和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氫能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和三峽集團、東風集團等優勢企業創新資源,在綠氫制取、氫氣儲運、氫燃料電池等領域布局大科學裝置,并力爭納入國家規劃。二是建設華中新能源汽車大數據服務管理中心。依托武漢經開區國家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建設覆蓋華中地區的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氫能車輛、加氫基礎設施的信息共享。三是打造武漢-歐盟氫能職業教育集團。充分利用武漢與法國、德國等歐盟成員國的優良交往關系,整合職業教育力量,打造國內氫能專業技術人才的頂尖職業教育集團。
(二)引進潛在頭部企業,占據氫能賽道發展先機
依托現有汽車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瞄準產業鏈重要分支賽道的潛在頭部企業,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和補鏈強鏈,構建和完善具有武漢特色的氫能產業鏈。一是培強氫燃料電池產業鏈。加速發展壯大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加強對燃料電池專用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雙極板、增濕器等產業鏈斷點、弱點的引進支持力度,引導氫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制定供應鏈本土化戰略伙伴計劃。二是拓展延伸氫能裝備產業鏈。利用現有產業鏈資源,加速集聚液態儲氫新材料、氣(液)儲氫容器及成套設備、氫氣壓縮機、電解槽、加氫機、站控系統等領域具備發展前景的潛在龍頭企業,加快制氫、儲運、加氫裝備的研發生產。
(三)加快商業推廣力度,構建多樣化應用場景
氫能終端產品在交通運輸、分布式供能、化工和儲能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武漢應結合氫能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氫能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有序推進。一是加快推進交通服務領域應用示范。在現有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基礎上,推進燃料電池在觀光車、物流車、叉車、環衛車、渣土車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同時,支持氫燃料電池技術在無人機、船舶領域的應用。二是拓展在發電儲電領域的應用。支持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熱電聯供項目建設,在大型公共建筑、學校、廠區建設一批示范項目,支持氫能備用電源在通訊基站的規模應用。三是支持在綠色化工、建筑、農業和人民生活領域的應用。打造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建筑”“氫能社區”“氫能農場”“氫能公園”等示范項目。(四)建全檢測認證體系,完善產業配套服務支撐建立健全氫能產業檢測認證、安全監管、質量監督、標準規范等體系,為產業發展和商業化提供支撐。一是建設國家級氫能全產業鏈檢測認證中心。依托武漢經開區國家級檢驗檢測集聚區和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查中心(中汽研武漢)等平臺,建設面向氫能全產業鏈的檢驗認證基地,從氫能儲運裝備的產、運、管、檢等環節著手補全短板,構建國際領先的氫能全產業鏈檢測認證中心。二是健全氫能標準體系。圍繞氫能關鍵環節及領域,開展標準體系研究,制定一批技術標準,推動武漢優勢產品、質量技術成為國家和行業標準。三是強化氫能安全制度建設。加強氫能產業安全發展的法規和制度建設,制定完善氫氣安全使用、儲存、加注、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技術規范,推進氫能產業安全發展。
(五)加強要素資源支持,強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抓好招商引資,聚焦氫能產業發展需求,著力引進培育一批氫能產業鏈領航企業,提升關鍵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加強人才培養。加大氫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型團隊引進力度,鼓勵省內高等院校設置氫能相關專業學科。二是加強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為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三是強化政策引導。逐步提高氫燃料電池車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對市級重點氫能項目在規劃、用地、審批等環節給予優先保障。六、結束語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深入實施,全國各地氫能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持續加快氫能產業發展是武漢市推進綠色崛起,加快制造強市建設,打造中國氫能樞紐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武漢市作為探索氫能產業的先鋒城市,既要揚優勢、補短板,也要汲取其他氫能發展先進地區的優秀經驗,通過“平臺引流、精準招商、場景帶動、配套支持和要素保障”的發展策略,走出一條具有武漢特色的氫能產業發展路徑。
作者:羅瀅淵 孫俊聰 楊旋 熊周蕾 單位:湖北省工程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小學美術課堂繪畫教學示范教學方法
- 下一篇:小微企業市場營銷管理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