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寫與論解讀提升文化自信

時間:2022-06-10 09:10:57

導語:學術書寫與論解讀提升文化自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書寫與論解讀提升文化自信

[摘要]為提升云南多民族文化遺產的理論認知水平與當代傳播,梳理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保障其活態傳承,2021年5月22日,由云南省音樂家協會、云南省舞蹈家協會、紅河學院主辦,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紅河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承辦、云南省音樂評論學會協辦的“2021中國紅河音樂舞蹈學術高層論壇”在紅河學院舉辦。本次論壇邀請了云南相關高校藝術學科具有學術代表性的學者與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舞蹈學院的專家們進行交流與探討。會議為期兩天,主要圍繞:云南傳統樂舞的精神創造、非遺傳承的當代意義、新文科建設下的美育問題和學科多元化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學術聚會;思路碰撞;文化多元;學科記憶

2021年5月22日至23日,由云南省音樂家協會、云南省舞蹈家協會、紅河學院主辦,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紅河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承辦、云南省音樂評論學會協辦的“2021中國紅河音樂舞蹈學術高層論壇”在紅河學院文鼎樓報告廳舉行開幕。國內多所藝術高校的學者專家、碩博研究生齊聚于此,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簡短的開幕式由紅河學院副校長陳繼揚教授主持,他首先對各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其后,紅河學院校長于干千教授、紅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張艷梅局長、云南省音樂評論學會會長申波教授分別代表主辦方與協辦方進行了致辭,繼而,相關領導與專家為紅河學院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辦學”專項項目“哈尼族民間音樂舞蹈傳習基地”揭牌,由此,與會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紅河學院學科建設特色化發展的篳路征程,并將共謀云南民族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本次論壇主要圍繞“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云南舞臺創作研究”“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對于云南民族藝術傳承與傳播的影響研究”“新學科背景下的高校美育工作研究”“云南少數民族樂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應用研究”等多個議題安排了兩個主旨發言會場、六個專題分會場的討論。會議期間,紅河學院還呈現了他們將地方民族樂舞引入課堂教學的成果展示晚會。在本場晚會結束的同時,現場又舉行了非遺“八人談”活動,來自不同區域、學科背景的八位專家、學者,分別就“非遺”的相關話題進行了即興的對話。兩天的會議檔期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多彩,給與會者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筆者由于只能針對議題的個人興趣在各會場之間穿梭聽會,現就目光所及,選擇部分交流內容予以書寫,以做學科發展的點滴記憶。

一、主旨發言專家學術智慧的點點滴滴

會議的開場發言人是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張延杰教授,她所分享的主旨發言議題是《新文科背景下的舞蹈美育研究》。作為學報的常務副主編,張教授結合多年在學報的辦刊經驗,以從業多年對藝術類學術文章的審核標準、選用刊載的專欄設置、標題內容等信息為例,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學術寫作標準以及所需具備的批判性視角,同時,張教授結合舞蹈美育的學科概念,對當下如何開展群眾性舞蹈美育的系列思考進行了深度闡釋,特別就職業舞蹈教育與社會舞蹈推廣的話題進行了辯證的梳理,體現出一位學者所具有的責任意識與學術擔當。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國家用樂作為一種機制的存在,一直是學界研究不同朝代制度文明中持續關注的話題。基于此,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項陽研究員在其發言中重點指出:上升到國家用樂知識系統的構建,以禮樂(儀式音樂)、俗樂(非儀式音樂)為主脈;在傳統音樂類別隨著歷史進程不斷裂變并逐漸融入民間禮俗的歷史現象。項教授進一步認為:作為一種傳統的賡續,云南的民間音樂同樣存有制度的痕跡:例如土司制度下的音樂載體,其樂文化傳統的功能意義和樂學傳統的深層內涵在云南音樂俗化的過程中仍存在著,這種音聲形式所匯聚成社會生活最真實的情感表達,構成了一種豐富的禮俗傳統。但由于種種原因,云南學界對其存在的價值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同樣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江東研究員以《云南舞蹈印象》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首先,江教授對云南舞蹈創作在幾十年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江東老師看來,創作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身體實踐,技術行為本身不只是創作者針對肢體外在審美層面的選擇,背后更是潛藏著創作者的思想、體現出創作者的觀念。新中國成立以來,云南的舞蹈創作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激發出許多優秀的劇目,證明了云南舞蹈的存在價值,但若要推出更高質量的作品,云南的舞蹈從業者還需在如何深層次把握當代藝術造型特征、轉換舞蹈語匯觀念、提升舞臺表演身體技巧等多方面下工夫,折射出來自京城專家對云南舞蹈學科發展所寄予的厚望。北京舞蹈學院的張朝霞教授則以開放包容的視角,對廣場舞的當下狀況進行了分析。張教授指出:作為集聚生物屬性、心理屬性、社會屬性的“人體表達方式”,正是廣場舞的普及,使得不同民族風格舞蹈中的生命力非旦沒有失語,反而以各種形式進行傳播,更為可貴的是,在這樣的空間,個體不需要太多的技術修飾即可平等參與,展現生命的存在意義。其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廣場舞加強了民眾的精神凝聚、提升了生活的質量,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其開展學術關注,更體現出別樣的人文關懷。上述議題的探討可以看出,省外專家對于民族歌舞樂中的相關解讀體現出積極的一面,這種積極性主要體現在聚焦于更廣闊的思考當中:不僅關注到民間樂舞推廣的立場,更從這種立場背后的意義延伸到與城市日常生活較為貼近的相關藝術形式,使我們拓展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音樂舞蹈學科更為開放且具備前瞻性的學術視角,留下了許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話題空間。

二、各路學者學術分享的鮮活呈現

董瀚教授針對云南民族樂舞的發展規律并結合多年教學的經驗,與會分享了《音樂人類學的理解與應用實踐》的討論。她以音樂人類學的視角,更立足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立場,匯報了她所帶領的團隊正在開展的工作。作為一種學術與田野的結合,董教授希望她們即將開展的工作,對于如何以學術的視角反哺民間文化活態傳承的嘗試,對于解決當代音樂人類學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會有所啟發。劉麗教授分享的話題則立足云南民族舞蹈的體化實踐開展思考。劉教授主要基于多年的評論實踐與學術思考,認為真正的舞臺藝術精品應具有正確的導向性、精湛的藝術性、廣泛的群眾性與風格表達,由此論及舞臺創作如何與云南文化積淀的實際相契合。劉教授接著指出:有必要多重分析現實主義維度下的舞臺創作形式,把握藝術觀念和學術邏輯的關系,以此在舞臺創作中建立彰顯不同舞蹈話語表達的風格體系。黃凌飛教授帶來的題目是:《云南民族傳統樂舞緣于“地方感”的多元記憶之“場”研究》。在黃教授看來,作為一種生態智慧,云南的民間樂舞多以特別的方式代表著一種社會分享和社會參與,是一個保持身體體驗和思想相統一的過程,即,通過“身—聲—意”以表達文化所指的身體實踐,將更大程度地展現不同民族的族性語言如何鮮活地通過身體語匯貫穿與民俗儀式的不同環節之中。徐梅教授以《云南花燈歌舞的傳統表達與當代建構》為題,對云南花燈歌舞的生存環境進行了多維度的細致梳理,以深入淺出的思考完成了對本土藝術元素的捕捉,探討了花燈歌舞藝術傳統表達與當代教學傳承的互動關系。馮國蕊副教授在其研究報告中,綜合銅鼓音聲與身體律動的展現,對云南富寧彝族銅鼓樂舞的音聲環境進行了分析,通過田野個案與歷史人類學的梳理,論證了銅鼓作為通天神器,構成“知覺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的邏輯表述,在馮博士看來,作為文化持有者,銅鼓樂舞是以身體律動的銜接過程而構成了儀式中神圣性聲音境域的延伸,如果脫離了特定的語境,銅鼓肢體音聲所承載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我們知道,云南各民族的民間樂器具有豐富、多元和獨特等特點。楊琛副教授根據多年開展民間管樂器制作與研究的習得進行了匯報。其主要運用音樂聲學測量的方法分析相關數據,繼而在樂器制作的相關過程中完成推論。洪江教授的議題針對釋奠禮樂在云南的傳承過程,求證了清朝年間廟學釋奠禮樂的傳承影響以及國家向邊地實施禮樂教化的過程。洪江教授特別指出:古代臨安(今建水縣)釋奠禮樂中的部分樂舞內容,均體現出與云南府及清代直省高度一致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在新時代社會語境的影響下,目前仍有跡可循,意在說明,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如何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融是新時代語境下不同學科尋求發展的必然要求。云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馬居里教授,作為宗教學領域的專家,針對宗教儀式與民族樂舞傳承的話題進行了交流。他認為,民間儀式與民俗,實際上是綜合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綜合表達,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民間神性樂舞作為群體活動,重現族群的歷史記憶,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將個體與群體進行有效連接成為辨識民族的文化符號,由此凝聚文化認同感。云南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馬翀煒教授依托民族學的視域,以哈尼古歌為個案,綜合多年田野經歷,認為民間樂舞作為文化產品,在其個體變化的過程中或可發現,哈尼傳統文化以村社集結的樂舞為起點進行自我調適,是彰顯各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一種具體體現。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話語探討

在人文學科領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既可以持評判態度,但更應該加強研究、增強問題意識。而如何認識中華傳統的“樂教”與當代“美育”的關系問題,正是認識音樂舞蹈如何從學科內部的“職業教育”向外部“綜合素養提升”延展性拓展的重要指標。師向寧教授針對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理念,提出了美育工作應當與學科技能教學相結合,落實在學生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從而體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并在公共審美的過程中實現引導社會成員獲得文化自信以及心理構建的目標。申波教授以《“文化認知為基礎”的民族審美文化的價值判斷與學術實踐》為題進行了發言。他指出:“藝術教育不等于美育教育”,人文學科作為傳播人文精神的學術重地,還應具有憂患意識。在保障傳統優質基因傳承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在學術觀念與傳播方式急劇變化的當下完成文化意義的超越與社會價值的創造性轉換。申教授接著指出,音樂學科的發展應立足多元化的交流思路、倡導不同學術觀念的相互碰撞,以構成新文科視域下的薪火相傳。

四、永遠指向未來的學術思考之路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理解云南樂舞為何被“制造”出諸多關于樂舞活動中不平庸的中心意向似乎不太容易,但此次關于云南少數民族中的樂舞文化交流卻給與會議中不同學科豐富的文化滋養與學理反思。學者們開始從音樂研究、舞蹈研究中抽離出來,重新建構什么是“音樂”,什么是“舞蹈”,既而引發有關美育傳播等諸多方法論的問題。可透視出一種現象,會議所針對各個學科下的影響中,學者們的研究立場所呈現出最大的挑戰,不僅僅在于建構概念,而是概念中的隱喻。即:除了研究這些不同事項,還要研究事項背后的文化背景。從筆者自身民族音樂學科的發展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深切的感受到來自人類學科的關照以及所主導的方法論暗含于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個案當中。它使我們的學者堅定地樹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多元一體的同時,又會局促于自己所研究的問題對象,因而形成“暗把金針度與人”的關系狀態。在此,我們不得已更換思路,試圖尋求問題的本原,深入自身文化傳統中,理解不同音樂存因,解決過去研究當中不斷被我們忽視的因素。實際上,每一次學術會議的召開,就是一次彰顯學者智慧結晶的表達空間、更凝結著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對于各自學科未來發展的思考與融合。正如本次高層論壇的主要策劃者、云南音樂評論學會的會長申波教授在會議總結時指出的那樣:“學術需要碰撞,更需要相互交流與欣賞,才能彼此成就。”無數實踐證明,學術研究需要環境的養育,繼而產生群體的合力。同時,如何通過跨學科的交流并完成不同學術資源的共享,特別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如何營造探索云南樂舞藝術的良好氛圍,以弘揚云南本土優秀的文化傳統,本次高層論壇來自二十余所不同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學者的學術聚會,恰恰為這樣的思考搭建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為“學術書寫彰顯文化自覺、理論解讀提升文化自信”這一辦會初衷勾勒了圓滿的注腳。

作者:段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