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博物建筑空間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06-13 15:35:04

導語:傳統文化在博物建筑空間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在博物建筑空間設計的應用

[摘要]主要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如何更好地匹配教學結構與學生發展的問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研究中,需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傳統建筑作為載體,經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研討和解構,找到它們與現代博物館在建筑設計空間上的聯系,進一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樹立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對過去和未來理念的反思,以及提高構建環境空間設計與和諧共生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館的建筑風格、空間構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學和研究,進一步增加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使學生對傳統文化解構與環境設計的融合有更深刻的理解,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傳承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博物建筑空間設計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國所倡導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觀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自信。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設計理念相結合。在合作共贏的設計發展大背景下,堅定民族設計自信,了解多元化的多民族設計觀念,努力培養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環境設計建設者。所以,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改革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培養學生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探索教學模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補充,激發學生對環境設計的創新興趣,以努力營造科學合理的、體系的、動態的教育理念為基礎,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和質量為途徑,以培養能夠自我創新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開展有意義、具有實效的教學探索。

一、傳統文化植入博物建筑空間設計教學的必要性

為了使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室內外自然環境、建筑設計等多方面總體概念的掌握,為了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我校采用了三者兼顧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學生可以充分理解知識體系,對知識有系統的掌握,同時學校的課程可塑性比較大,學生畢業時的就業面較廣。它的缺點是學校缺乏充分的課程時間使學員進一步掌握建筑學理論知識,也沒有將學校的建筑設計理念深化到內部設計和室外建筑設計的細節上。所以,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建筑作品設計呈現時尚化、前衛化的趨勢,這樣教育的直接后果便是淡化了設計學習者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審美標準的意識。因此,環境設計缺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創新能力,使建筑設計沒有中華神韻。因此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審美理念來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構和傳統文化美學的創新融入設計課程中,就顯得重要和必要了。

二、傳統文化與博物建筑空間設計課程教學的相互關系

(一)現代博物建筑空間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拓展了文化資源

傳統文化解構在中國現代博物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平遙古城等。江蘇博物院新館的環境建筑設計中選擇了中國傳統的單坡屋頂的建筑方式,并利用了抽象的方式,把屋頂演化成簡單、現代、富有力量與美感的幾何形態,并大膽地運用了新的構造方式和新的建筑材質。當代環境設計的創新在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構與現代環境博物館的建設相結合,利用傳統文化視角剖析設計現代建筑風格,開辟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設計之路,進一步拓展了環境人文資源。

(二)現代博物建筑空間設計連接、傳承并應用了傳統文化,起到橋梁作用

現代博物館,不只是一座承載了許多充滿歷史意義和人文氣氛的藝術物品的場館,更是現代人類所需要的富有時代精神和人文情感的活力生存空間。不同地區的博物館所發揚的傳統文化有著明顯差別。因此,當代設計師應注重弘揚當地的傳統文化,通過激活傳統文化,使其在現代博物館空間中的功能放大。

(三)傳統文化與博物建筑空間設計結合增強了文化自信

在博物建筑空間設計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博物館的環境設計中,可以擴張設計思路衍生各種各樣的創新設計集成。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較快的今天,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構設計現代博物館,可以讓人們回歸自然的寧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博物館的建筑空間可以達到很好的建筑設計效果,使人類尋找更多的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能,從而發揚民族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

三、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傳統文化原型解構在現代博物建筑空間設計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文化原型思想的提取

隈研吾主張建筑設計“與大自然融合”,提出“負建筑物”的理念,使建筑物消失,并消弭了它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分隔,與本身渾然一體,于是就有了這座建在山頂上的民藝美術館。將博物館形態和傾斜的山勢相結合,建筑設計以平行四邊形為基本單位,采用分割與整合來解決錯綜的地勢,并沿著坡地的起伏構成連續的空間結構。從外形上可以引起我們在記憶中鳥瞰村落的青瓦連綿的情景,整個民藝館從遠處看與象山融為一體。提取傳統文化原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的特定的應用程序設計和深化研究現代自然歷史建筑的空間設計。

(二)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文化原型要素的分析

該博物館地處浙江省中國美術學院象山分校,是日本藝術家隈研吾的代表杰作。該館一直堅持的建筑設計宗旨為“讓建筑消失”。整個館以收集、陳列我國傳統物質文化為應用對象,以傳承、活化與復興傳統中華手工藝文化為主要目的,并以此宣揚我國傳統藝術價值與人文內涵。1.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形”的再生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以平行四邊形為基本模型,并加以延續、拓展,為整個建筑物的起伏與演變奠定了基本形態。隨著屋頂的升降,彎曲的瓦塊在有秩序的堆積下恰到好處地融入了整座建筑。遠看整座建筑物,整個屋頂交叉重疊,建筑物外立面青磚黛瓦,頗有中國傳統村落的風貌。該建筑的室內也是個連貫的空間整體,大部分空間均以坡道互相銜接,整體寬闊、連貫,給了參觀者趣味的游覽體驗。該博物館在內部陳列空間中并沒有明確的分割線。另外,狹長而具有空間變化性的展示柜空間則呼應了建筑設計,讓整個空間更具有延展性,而臺階則被坡道所替代,斜坡的開闊性與創新性給予了游覽者漫步于鄉間蜿蜒小路上的感覺。該博物館主要運用的是地方材料,顯示了地方特色。通過實地研究發現,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設計師通過解構瓦這一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材料繪建。在整座建筑物的屋頂、外立面、內部鋪裝以及造型設計上都有著傳統瓦塊的影子,不論是在空間的形狀方面,還是在內部裝飾方面,都反映出“瓦”這一符號,而外立面的建筑材料則大多使用了瓷磚、瓦以及玻璃,這使得整座建筑物更加和諧地融合了大自然并具有了歷史的時代感。在建筑外立面的建筑設計上,人們對瓦塊的排布印象會更加深刻。建筑外立面采用了不銹鋼的帶刺鐵絲網拉成圓外切四邊形,并針對不同的采光要求排布各種密度和形態的瓦塊,從而產生了別樣的韻律美感,它不但從空間功能上發揮了調節采光的功能,還從視覺感受和空間效應上給人嶄新的感受,場地鋪裝上亦利用了大量磚石與瓦片的堆砌,空隙中的青苔體帶著一些生氣與時代的烙印,充滿了時代感。通過對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空間形態的分析以及材料“瓦”的解析,將抽象的“形”具體化,更加方便學生理解與教師教學。2.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色”的感知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在色彩上融合了傳統文化和地方色彩習慣。該博物館建筑的主色調為灰色,與當地的地形和環境相呼應,兩者相互滲透、融合。同時,綠化也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個建筑由內而外被周圍的綠化包裹,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完美融合。該博物館建筑表皮使用的瓦是由當地原材料和傳統手工藝品制成的,目的是融入當地自然環境,突出自然環境和建筑色彩的重要性。另外,中庭的地面也是用舊的青磚鋪成,青磚灰瓦營地營造出濃郁的傳統風味和視覺色彩,有助于博物館與環境的完美融合。3.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意”的體味對于博物館不應該只是對建筑物本身的了解,更應該聚焦于當地人的思維意識和情感依靠。建筑設計師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得整個建筑和諧而自然,而大量的瓦片也體現出人類對歷史的迷戀和對傳統文化的記憶。所以,無論是層疊相互交織、青磚黛瓦的中國新型建筑形式,抑或者帶有歷史傳承含義的中國傳統建筑形式,都是人類對中華“民藝”的回應和再生?!懊袼嚒敝懊瘛笨山忉尀槟撤N人、居民、群眾、人民、民間等,“藝”可解釋為技能技術、工匠、人民美術藝術等。而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博物館所傳達的“民間藝術”的含義似乎相當簡單而寬泛。它可能指中國古代民俗中的一種技巧,也可能是我們都知道的一種流行習俗,或者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進行的社會和藝術活動,比如衣服、食物、住房和交通。中國民藝之所以為“民”,是因為其蘊含著民間智慧與技藝精神?!懊袼嚒彪m然可能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也不存在明確的文學分類標準,但它是人們對民俗智慧的藍圖,是現代社會的無價之寶。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意”在意境上的表達。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留給觀眾更多的是想象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如果沒有感染力、共鳴,沒有設計之外的含義,這種設計是膚淺的,是沒有說服力的。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世世代代的沉淀和血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明集合體。博物館空間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和載體,承擔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內容價值的重任,博物館空間必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交融,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保障,同時要強調中國文化與博物館空間的互動關系。以多元化、形象化的形態展示,從而促進博物館空間與中國傳統文明之間的聯系和呼應、參觀者與中國傳統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另外,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也應該根據時代潮流,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更加多元化地展示中國傳統文明,從而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陳軍科.博物館文化形態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勢下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哲學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4(2).

[2]王莉.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19).

[3]李鴻鴿.博物館室內多元空間設計的布局及功能[J].藝術教育,2020(6).

[4]丁川.隱于群山的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6(6).

[5]溫雷剛.隈研吾建筑作品中形式轉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7.

作者:宋麗斌 王苗 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