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及編輯策略
時間:2022-06-15 09:46:02
導語: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及編輯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把握時代脈搏,聚力選題策劃,主動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正在經歷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既大有可為,又責任重大。當前,隨著新發展階段我國稅收現代化的高質量推進,各項稅收改革創新舉措集成推出,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些都為推進稅收理論創新和稅收學術繁榮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筆者所在的《稅務研究》是一本隸屬國家稅務總局,致力于我國稅收理論與政策研究的稅收學術期刊。在編輯出版中,《稅務研究》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政治導向,緊緊圍繞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深入研究和解決稅收事業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和稅收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己任,主動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稅務研究》每期的重點選題策劃都緊跟經濟發展大勢、圍繞稅收中心工作,注重凸顯理論性、現實性、時代性,刊發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有政策研究、有對策分析的文章,為稅收改革實踐提供了強大思想動力,有效助力稅收學術高質量發展。比如,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稅制結構轉型的關鍵期,而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目標的變化,要求我國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有利于促進國內消費、以人民為中心和面向現代國家治理的稅收制度。在此大背景下,《稅務研究》以“十四五時期的稅制改革”為主題,分別策劃了兩期相關專題,約請財稅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撰稿,認真研究“十四五”時期稅收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提出合理建議。202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入推進精確執法、精細服務、精準監管、精誠共治,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意見》,《稅務研究》及時策劃了“稅收征管改革”專題,聚焦稅收征管在技術、業務、組織方面的第三次變革及對納稅人帶來的影響,并從不同角度提出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再如,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了如何扎實促進共同富裕的問題。
二、堅持質量為本,聚力精品欄目,展示高水平學術研究成果
質量是刊物的生命。《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加快提升學術期刊內容質量和傳播力影響力”。對學術期刊而言,要成為某一領域高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就必須持續在提高刊物質量上下大功夫,堅持質量為本、精品為要[1]。特別是面對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要求,學術期刊更應堅持站在學術前沿,發揮學術引領作用,打造精品欄目,不斷推出具有原創性、創新性、思想性的精品力作,展示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著力提升期刊的思想力、引領力和影響力。《稅務研究》作為稅收理論界的學術期刊,是開展稅收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促進稅收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稅務研究》在鞏固優勢、提升特色的基礎上,始終把提升辦刊質量放在首要位置,以打造精品特色欄目為抓手,展示高水平稅收學術研究成果。《稅務研究》以《新時代·新征程·稅收現代化》欄目為主,以《稅制改革》欄目為支撐,配合《本刊特稿》《環球稅收》等重點欄目,打造了一系列觀點鮮明、言而有據的精品佳作,其在加強學術研究經驗交流、引領稅收學術研究方向、推動稅收理論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突出特色的基礎上,《稅務研究》努力使各欄目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形成合力。通過《新時代·新征程·稅收現代化》欄目,《稅務研究》針對稅收改革發展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凝聚產、政、學、研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集中提供觀點鮮明、言而有據的精品佳作,不斷增強期刊的思想性、學術性。該欄目的每期選題策劃都緊跟經濟發展大勢、圍繞稅收中心工作,先后策劃了“稅法與《民法典》的協調和銜接”“數字服務稅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稅收政策”“優化收入分配與稅收政策調整”等專題,更加注重凸顯期刊的理論性、現實性、時代性,較好地引導了稅收理論研究方向。通過《稅制改革》欄目,《稅務研究》挖掘稅收改革發展的深刻內涵,探尋其實現路徑,為我國稅制改革提供理論儲備和智力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此,該欄目緊密結合相關要求,先后策劃了“新發展格局下的消費稅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探索”“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等專題,多維度、全方位地分析我國進一步完善現代稅收制度的方向及路徑。此外,通過《本刊特稿》欄目,《稅務研究》跟蹤、把握知名專家學者的研究方向和特點,發揮他們在稅收理論研究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環球稅收》欄目,《稅務研究》對國外稅收制度、政策、征管各方面的經驗進行介紹,力圖為我國的稅制改革和征管實踐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通過《數字經濟與稅收治理》欄目,《稅務研究》從稅收角度解讀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分析和研討數字經濟帶來的稅收治理新生態等。《稅務研究》通過打造這些精品特色欄目,深入研究和解決稅收事業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和稅收工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發展階段的稅收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三、堅持守正創新,聚力繁榮學術研究,做優做強優質內容傳播平臺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出新者進。例如,《稅務研究》通過積極組織學術活動,舉辦主題突出、專家云集的財稅論壇;開展學術征文,評選“鄧子基財稅學術論文獎”;與多家科研機構建立常態聯系等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的良性互動,有效地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為總結年度稅收學術研究重大議題、重點領域的研究進展,梳理未來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稅務研究》于2021—2022年創新推出“年度學術研究綜述”專欄。該專欄以“述”“評”結合的方式,聚焦年度稅收學術研究熱點,系統回顧和總結稅收領域備受關注的深層理論問題、現實焦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評述與展望,全方位地呈現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觀點與脈絡趨勢。“年度學術研究綜述”專欄均根據年度稅收研究重點來設立不同專題,旨在更好地展現當年的稅收研究脈絡趨勢。例如,“2020年度學術研究綜述”專欄設立“稅收理論”“稅收政策”“稅制改革”“稅收法治”“征管服務”“國際稅收”六個專題;而“2021年度學術研究綜述”專欄則在2020年度的基礎上,考慮到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意見》印發后我國稅收征管改革迎來第三次變革的關鍵之年,特別設置了“建黨百年稅收”專題和以貫徹征管改革意見落實的“稅收征管”專題,總體從六個方面展示了2021年度稅收學術研究成果,有利于讀者整體把握當年稅收學術動態,及時追蹤稅收理論。“年度學術研究綜述”專欄連續兩年的刊發,在讀者中引發了積極反響,進一步提升了《稅務研究》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未來,《稅務研究》將遵循這個思路,繼續推進創新發展,做優做強優質內容傳播平臺。
四、加快融合發展,聚力轉型升級,持續增強辦刊活力
當今時代已進入全媒體時代。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傳媒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特征日益明顯。目前,許多學術期刊拓寬自身傳播渠道,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來推送本刊論文和領域內的學術資訊,增強期刊的傳播力、影響力。《稅務研究》作為我國稅收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傳播者以及稅收學術生產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將數字化作為期刊創新發展的新動能[4],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積極開設“稅務研究”微信公眾號,邁出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步伐。2019年1月18日,“稅務研究”微信公眾號開通,其通過“刊物推出內容、微信及時推送”的聯動傳播方式,堅持在每個工作日發送推文,及時將最新的刊物內容、學術資訊傳播給作者、讀者,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務。這使得《稅務研究》的讀者不用訂購紙刊就可以免費閱讀到刊發的文章內容,了解期刊的最新動態。同時,“稅務研究”微信公眾號為廣大作者、讀者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分享的新陣地,加強了期刊與作者、讀者的良性互動,并方便編輯部從讀者的反饋和閱讀中了解到讀者的閱讀傾向,以隨時調整選稿用稿方向。可以說,《稅務研究》開通微信公眾號是一個多贏之舉。截至2022年5月,“稅務研究”微信公眾號已有粉絲近6萬人。2021年5月,由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研制的“CSSCI源刊微信公眾號傳播力指數”發布,“稅務研究”微信公眾號位列C刊微信傳播力年榜(社科)第4名。推動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我們要深刻理解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深刻認識學術期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辦刊宗旨,積極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稅收工作全局。學術期刊要堅持辦好精品特色欄目,展示高水平學術研究成果,充分發揮新技術優勢,聚力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實現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為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稅收現代化工作持續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之曄.一流學術期刊建設視閾下學術期刊編輯的使命與擔當[J].出版廣角,2021(19):30-32.
[2]張文渲,趙樹慶,李紅.學術期刊的發展與區域協同創新[J].傳播與版權,2017(10):16-18.
[3]孫彥君.試論全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創新發展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1(10):24-26.
[4]王志標.學術期刊在創新生產鏈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徑[J].中國出版,2021(19):15-19.
作者:溫彩霞
- 上一篇: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習慣如何養成
- 下一篇: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問題及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