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時間:2022-06-15 11:40:2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摘要:高中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與行動能力極強,教師若能以高效的方式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可以通過揣摩人物心理、角色扮演、朗誦比賽、戶外拓展、激勵評價這幾種方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中語文;正能量;價值觀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學生身邊的人物、環境都能為他們帶來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教師應當及時利用好語文課堂這一德育陣地,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放棄,不隨波逐流。通過語文課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幫助學生磨煉自己的意志,要以堅強、努力奮斗為美,要以尊老愛幼、心地向善為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一、揣摩人物心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上,閱讀的深入程度與初中階段相比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學生對于課本中故事情節的把握,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值得教師加以引導,并從中學習吸收健康的價值觀念。通過揣摩課本中人物的性格,進而圍繞人物的故事線展開合理的推測,以將故事深入學生思想的形式,將此作為引導學生價值觀念走向的良好工具。例如在必修二第六單元《變形記(節選)》中,本文通過豐富怪誕的想象,講述了主人公在身體變為一條蟲后,主人公身邊各個人物角色的不同反應。教師要想在課文的講述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引導學生對作品中主人公身邊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進行揣摩,以此幫助學生通過人物性格的分析,推測主人公面臨當下困境的心理狀態,并通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主人公身邊最親近的人是主人公的父親、母親與妹妹,但是主人公在某一天醒來后變成了甲蟲,他的家人非但沒有為他解憂,反而很憤怒。在主人公變為甲蟲后,不得已失業,家中的人只能一起出門打工掙錢。在甲蟲的身體里,主人公仍然有作為人類的意識,他親眼看著親人態度的轉變,并將其作為一個累贅,意圖將他趕走,即使他的心里仍然牽掛著父親的難處,妹妹的學業,最終帶著愧疚與擔憂無聲無息地死去。本文通過將親人與主人公心理、動作的描寫相結合并進行對比,諷刺利益至上、枉顧感情的社會現狀。在了解了故事梗概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人物心理的分析,總結他們的性格特點,并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說明自己在閱讀這一文章時的感觸,說出自己認為恰當的做法。通過這一方式,能引導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體驗角色扮演,分析人物心理活動

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的最好方式就是角色扮演。通過分析人物的對話,思考在不同人物對話中應當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實現對人物性格的把握,進而順應課文的走向,將不同人物性格的未來走向展現到學生面前,以此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必修二第二單元第5課《雷雨》,本文以戲劇臺詞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了1925年前后的中國社會一角。在課文所描述的資產階級家庭中,充滿著濃厚的封建主義色彩。這一劇本中的人物性格色彩鮮艷,從老一輩到新一輩的思想價值觀念不同,不同崗位、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的思想與利益偏向也不同,生動形象地為學生展示了一臺雨夜中矛盾迸發的大戲。教師可以通過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置身于當時的場景之下,通過體會角色的性格特點、利益偏好,加上角色各自的命運,讓學生意識到要樹立起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三、舉行朗誦競賽,弘揚核心價值觀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以朗誦比賽的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朗誦比賽時,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確定選材范圍,以防學生選材不當的行為發生。主題可以是感動中國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述,革命先輩的偉大革命歷程訴說,古代人物的艱苦奮斗歷程等,以此激勵當代的學生。例如在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長征勝利萬歲》中,通過楊成武將軍的回憶,描述了長征的艱辛不易,以及紅軍長征勝利的喜悅之情。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從紅軍到達吳起鎮,再到中央召開會議宣布長征勝利,清晰地描述了長征的整個過程。從課文中描寫的紅軍的動作、心理與語言,可以清晰意識到面對如此艱難的困境,紅軍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結合課文的主旋律,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課文的主題思想,讓學生自形體會。然后結合學生的理解,在班級內舉行紅色主旋律的演講朗誦比賽。確定主題后,教師可督促學生進行素材的尋找。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已通過自己的視角進行了素材理解。通過一遍遍的練習,學生能逐漸將朗誦材料中的含義吃透,并經過自己的感情與語言加工后,以富有感情的朗誦形式表述出來。

四、進行戶外拓展,提升抗壓能力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有可能形成家與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他們的生活閱歷少之又少,這很可能造成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弱。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拓展,以此鍛煉學生的戶外生活與吃苦能力,鍛煉他們的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定期帶學生進行戶外拓展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能力,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知識。例如在必修五第四單元的第11課《中國建筑的特征》中,作者梁思成講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總體特征與結構特點,也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建筑的外觀、顏色、裝飾等特點。這一課讓學生從文字與圖片兩個角度了解我國的古代建筑,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這一點出發,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知識點發散。在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后,教師再進一步從行動出發,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不僅會學習,更要懂得生活。課外實踐的活動可以通過軍訓拉練等訓練學生的耐力,用農活體驗訓練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同時體驗農民的辛苦與糧食的來之不易,再以戶外拓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探索精神,從而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利用激勵評價,激發上進心

高中的學生仍然處于一個激勵上進的階段,教師與家長的鼓勵,很可能會促使學生勇敢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掌握額外的技能,鑄造強大的心理。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鼓勵式教育。在作業的評語或周期性的學生評價中,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獨特之處,促使他們不斷提升自己。例如在必修五第三單元第8課的《咬文嚼字》中,朱光潛先生講述了咬文嚼字的魅力。同時說明了咬文嚼字在這篇課文中不是看起來的貶義詞,也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含義,而是引導學生調整感情與思想,在將來的學習中也應當保持嚴謹態度。教師可以借助這篇文章所表達出的觀點,引導學生提高對于自己學業上的要求,要循序漸進,不要貪快,要穩扎穩打,進行逐字逐句的積累與運用。教師同時也應當用好激勵評價的方式,及時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總結與評價,讓學生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六、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應當從課文出發,通過揣摩人物心理、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不同人物身上的優點與缺點,以此警示自己。結合朗誦比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開展戶外拓展磨煉他們的意志。最后巧用激勵評價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鼓勵他們不停前行。

參考文獻

[1]王洪科,孔艷.在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1):179-180.

[2]甘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培智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127.

[3]張淑清.淺談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與策略[J].學周刊,2018(26):41-42.

作者:馬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