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想課堂構建路徑
時間:2022-06-16 09:02:15
導語:新教育理想課堂構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中小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積極探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創造教育等主題性課堂教學模式,并獲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各個地方學校客觀條件限制下,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的問題仍然很多,且不容忽視。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學科改革不斷發展,立足于初中數學課堂的“三環一線”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利于改變應試教育模式下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實現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三環一線”教學模式理論解析
“三環”:具體指“自學”“互學”“講學”。“一線”:指以課堂為平臺,在課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主線,形成新課程理念下新型的課堂文化,包含“學生主動參與”“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合作交流”“學生質疑問難”“學生持續創新”等。本文以初中數學為研究視角,構建初中數學“三環一線”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基礎教育初中階段數學課堂教學為研究視角,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通過客觀審視和梳理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模式的相關問題,探討“三環一線”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和具體落實方法,可以優化數學課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以達到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低效率狀況,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新版初中數學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大量有利于學生觀察、調研、推理和實踐操作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項目被選入教材,內容豐富、生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有效學習。在“自學”“互學”“講學”的“三環”學習模式下,基于“一線”課堂教學平臺,通過“情景導學”進行教學問題提煉和課初交流互動;通過“順學而導”實現質疑點撥、小組合作和匯報展示;通過創新性“監測評價”實現知識的總結提升和運用拓展。以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的轉變,構建新教育模式下高效的、理想的課堂。
二、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改革“形似”而“質遠”
雖然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在基礎教育階段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呼聲和實踐應用不斷發展,但受應試教育影響,且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當前中小學部分課堂教學中仍存在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新課程理念在實際運用中被誤解,存在扭曲現象。如加強課堂互動、交流卻簡單地把“交流”“互動”“對話”當“問答”的現象;以“學生為本”卻把鼓勵與夸獎濫用等;“加強學生課堂自主性”導致很多老師完全“放任學生”,把“自主”變成“自流”;還存在有活動沒體驗、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探究的泛化、貼標簽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等。
(二)教材處理膚淺,重教材輕課標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和依據,而在實際的一線教學中沒有充分重視教材,缺乏對教材的研究和深度解讀。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教材處理簡單化,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廣度,甚至教材處理異化等。教材處理膚淺容易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主題模糊、過程散亂,甚至出現一節課下來,授課教師都不知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更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更別說從數學課堂教學中體會和感悟數學的趣味與奧妙了。
(三)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依據教材,形式上以講授式為主,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通過課堂講授、講解的方式展開教學,課堂教學中缺乏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也缺乏交流與互動,學習形式較為單一,教學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處于好動、愛玩的初中生來說,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往往無法提起興趣,特別是邏輯性強且抽象的數學更讓學生覺得枯燥、晦澀。雖然在多媒體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普遍會應用PPT教學,但PPT上往往照搬課本內容,缺乏創新,沒有有效應用多媒體教學中的文字、色彩、圖畫、聲音、動畫、短片等實現踐行教學內容呈現,課堂教學中缺乏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辯論和分享的環節,不能有效借助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獲得教學內容的深刻記憶,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學生缺乏興趣,課堂教學效益較低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質、定理的應用,忽視了對學生思維、數學思想方法、思維品質的培養等,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教學效益較低。表現為部分學生、部分班級在行為習慣、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沒有獲得相應的提高,還有少數學生不想學習。也有部分老師教得很辛苦,并認真管理了課堂,但成績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一)“三環一線”教學模式運用原則
1.啟發性原則數學教學的“三環一線”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初中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自學”效用。特別是對要實現數學知識的內化來說,更應體現出啟發式教育的價值。2.循序漸進原則“三環一線”教學模式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循序漸進原則下,要求初中數學教學應依據這一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數學學科的邏輯系統展開教學,在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基本數學定義、概念、原理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從“自學”了解知識內容,到“互學”的問題探究和解決,再到“講學”的概括總結,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并發展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的技能。3.鞏固性原則“三環一線”教學模式要求引導學生在自學基礎上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體系,并能通過“一線”課堂教學鞏固原有知識,擴充所學內容,歸納、總結新知識體系。在啟發式教學下教師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使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掌握數學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擴充知識的廣度,拓展知識的深度。
(二)運用“三環一線”教學模式構建新教育理想課堂的路徑
1.構建“自學、互學、講學”的“三環”課堂學習模式第一,自學:(1)自學目標的制訂。學生自學目標制訂應在老師指導下實施,依據學生自學目標,教師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自學任務,同時教師的教案設計也需依據和結合學生自學目標。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制訂自學目標時應注意一些問題:一方面是目標的適宜性問題,目標制訂保障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要具有層次性;另一方面契合性問題,目標設置要依據課程標準,要與學生實際結合。(2)重視和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發問,在教師引導下給予解答或讓學生自己探究解答。(3)填寫自學登記卡,采取分組合作方式進行自學和合作學習過程記錄。第二,互學:(1)制訂互學目標。互學目標要在教師指導下制訂,其來源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課前預備的教學目標;其二是從學生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獲得。(2)設置互學小組。互學小組設置要注重層次性,組員搭配要有優、中、低層次學生,小組班級就近結組,方便課堂和課間討論、交流。(3)小組問題征集。小組通過小組長向組員征集自學過程中的問題和質疑,進行交流、討論和探究,填入學習卡。(4)發揮教師作用。完全放任等于放任自流,不利于互學效果,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開展學生互學,既能保障學生的積極參與,又能提升互學效果。第三,講學:(1)首先是小組負責人講。注重小組負責人講學的主題,主要來自互學中的一些具有爭議和疑慮性問題。(2)優秀學生講。一方面是針對互學過程中的質疑和問題,一方面是老師輔助過程中提出的針對性問題,從學生視角運用學生自身的理解進行的講學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納。(3)教師講。教師的講學一般是針對學生互學過程和講學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講解,若問題解決了老師可以不講或者僅進行總結性講解。(4)作業練習設計。這一過程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作業設計課可以是客觀模式也可以是主觀模式,或者二者結合,要注意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把握。2.構建了以能力為導向的“一線”課堂教學平臺(1)精講點撥精講點撥主要是建立在“三環”學習環節基礎上,此時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基本和大體的了解,通過精講點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主要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內容精”,在僅扣教學目標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重難點的講解,找出知識點的關鍵點進行疑點解析,使學生獲得更完整、系統和深刻的知識體系。其二是“語言精”,精講點撥的語言不能拖泥帶水,要準確、簡練,要形象、生動。(2)達標測評達標測評是教師進行教學鞏固和教學反饋的一種形式。首先,進行限時測評,教師應提前準備好課堂測評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限時完成;其次,學生自檢、互檢,為了進一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教師應設置達標練習,通過學生自檢、互檢的方式完成,練習設置要具有針對性,對教與學兩方面的不足進行反思,調劑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更深層次把握所學內容。(3)反饋矯正通過達標監測,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收獲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師依據這些反饋信息,重新組織進行教學,教學目的主要是反饋矯正和查缺補漏,以實現未完成目標,實現所有學生當堂達標。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求是及時和準確,其主要方式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共性問題的共同矯正,這是反饋矯正的關鍵;二是互學矯正,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達標者成為未達標者的老師,指導其解決問題。(4)教學總結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總結。方式上可以是教師進行總結性概括,也可以讓學生代表進行自我學習評述;內容上可以是對本節內容的回顧,也可以設計思維導圖、流程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完整和系統的了解。
四、結語
運用“三環一線”教學模式能真正解決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改善教師對課堂改革的認識不清及對高效課堂改革能力不強的現狀,使高效課堂在初中數學學科中逐步走向理性化軌道,構建新教育理想課堂,以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作者:金艷梅 單位:榆中縣第九中學
- 上一篇: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程序設計研究
- 下一篇: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