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培育的實踐
時間:2022-06-16 09:37:42
導語:民族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培育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作為傳播先進思想的場地,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高校黨員以及預備黨員是高等院校中較為優秀的群體,肩負著復興中華的偉大責任,民族高校中的少數民族黨員亦是如此。本文研究了高校學生黨員的培育現狀,還分析了少數民族黨員的特點,重點分析了新媒體對民族黨員的影響以及如何培養民族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旨在通過本文的研究,促進民族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進程,進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民族高校學生;理想信念培育
近年來,我國高校逐漸增強了對高校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但是,依舊有部分學生黨員存在思想方面的不足。新媒體媒介的出現,為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提供了機遇。
一、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培育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現狀,相關人員開展了“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黨員中,整體理想信念情況較好,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正確,可以履行黨員應盡的義務,人民群眾對其評價普遍較好,基本可以達到黨員的標準。但是,分析本次調研結果可知,學生黨員在理想信念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部分學生黨員沒有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用科學理論體系武裝起來的政黨,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原因是每個黨員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并愿意為實現共產主義不斷奮斗。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27%的學生黨員認為現階段很難實現共產主義,15%的學生黨員會存在不顧及國家利益,只關注自身利益的情況,以上現象的存在,體現了部分學生黨員思想覺悟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部分黨員不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1]。(二)部分學生黨員沒有樹立正確的“三觀”。“三觀”主要指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共產黨員理想信念的試金石之一就是是否樹立馬克思主義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從實際的調查結果上來看,6%的學生黨員認為實現人生價值是順其自然的事情,14%的學生黨員沒有把實現人生價值作為評判標準,而是將財富、名望以及享受生活這些看得很重,25%的學生黨員除學習之外,最關注的就是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得到的金錢,15%的學生黨員在網絡中不具備誠信的美德。以上黨員在堅持的標準以及準則方面都不符合中國共產黨的誓言,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其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出現了偏差,“三觀”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向發展[2]。(三)部分民族黨員沒有樹立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時代使命感。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是,研究本次調研結果可知,18%的學生黨員沒有做到黨員應盡的義務,56%的黨員很少甚至從不參與社會組織的公益活動。以上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許多黨員不具備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時代使命感,使得許多學生黨員沒有主動參加過公益活動,沒有在實際行動上幫助到同學們,最終導致“為人民服務”變成單純的口號,沒有盡到共產黨員的職責[3]。對我國高校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培育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只有把握與踐行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才可以實現人生的價值。除此之外,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還是促進和保持學生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必然要求,只有保證每個黨員的理想信念足夠堅定,才可以確保我國共產黨具有先進性以及經久不衰的生命力[4]。
二、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的一般特點
(一)愛國心與民族意識并存。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大多數都來自于比較偏遠的地區,跟一般黨員相比較來說,其心思較為簡單,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較為強烈。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閉塞,使得其視野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最終形成狹隘的民族意識。此種情況的出現,使得國外反華勢力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個別少數民族黨員這一性格上的不足,實施思想與文化的滲透,通過宗教與民族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引導,進而達到“西化”與“分化”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5]。(二)共產主義信仰與民族宗教信仰并存。通過對少數民族學生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之后,其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但是由于少數民族的學生黨員從小生活在宗教的環境之下,使得其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難以在內心深處放棄民族的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黨員的心中存在著兩種信仰,一旦發生矛盾,在其心中就會產生困惑與糾結[6]。(三)民族語言與漢語并存。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到內地上大學之前,使用的語言還以少數民族語言為主。雖然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設置了相應的漢語言課程,但是,對于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語言應用能力的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內地教授民族語言的教師相對較少,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課堂中聽不懂教師講解的內容,語言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學生與內地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7]。(四)自尊心與自卑感并存。步入大學之后,少數民族學生會發現,漢族學生的綜合條件很好,加之漢族學生數量較多,使得原來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其在與漢族學生交往的時候產生敏感、脆弱的情緒,稍不注意,就會觸及少數民族學生的自尊心。少數民族學生在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語言等方面,有著較多的共同點,極其容易產生民族自衛心態,一些小事就會激化潛在的民族矛盾。(五)適應性與獨立性并存。大多數高等院校在安排課程以及教學計劃時,會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考慮到其在計算機以及英語等方面的基礎比較薄弱,會采取減緩講課速度等方式,來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一些照顧。但是,少數民族學生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內地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節奏。與此同時,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即使很想學習漢族文化以及其感興趣的文化知識,卻難以融入大環境之中。
三、新媒體對民族高校學生黨員的影響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其依托于數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向大眾傳遞信息,在新媒體的背景之下,個體不僅是被動的接受消息,還可以主動地進行消息的發布。借助新媒體的方式,消息傳播過程突破了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快捷、多角度的傳播。但是,因為有關部門對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新聞不具備較強的約束力,且約束行為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就會出現不法分子不負責任地在高校傳遞信息的現象,不法分子利用信息鼓動高校學生,尤其是初到內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對校園的穩定造成了影響。(一)對價值取向的影響。新媒體引發了多元價值的分化以及對立現象,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由于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會比較容易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造成政治立場以及追求的改變。與此同時,高校黨建工作中,出現了重視發展,輕視管理的現象,沒有提高對學生黨員入黨之后考核的重視程度,教育形式相對比較單一,最終導致難以及時發現問題,造成腐蝕思想的侵入。(二)對黨知識傳播體系的影響。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具有涉及范圍廣、更新速度快等特點,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微信、微博的用戶數量已經十分巨大,且大多數都集中在18到25歲之間。理論上來說,一則消息只要通過微信轉發十次,就可以覆蓋全部微信用戶,由此可見,微信作為新興媒體,具有十分強大的傳播能力。現階段,大眾利用新媒體瀏覽信息的過程具有一個獨特的特點,那就是快餐式的瀏覽方式,而且,難以保證新媒體平臺上消息的準確性。假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體媒介在網絡以及學生中傳播碎片化信息,就會導致學生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此種情況的出現,會對民族高校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三)對高校黨建工作隊伍建設的影響。新媒體為大眾提供了新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模式。對新媒體這一新興的媒介,并沒有引起許多高校人員的重視,高校黨務工作者由于運用其能力不足等原因,難以對此加以利用。有關人員缺乏必要的危機意識,甚至都沒有針對新媒體的出現制定相關的預案,在校園事件發生之后,忽視了新媒體媒介的及時傳播性。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發言時,要時刻注意自身語言以及行為,避免因為不謹慎的語言或者行為,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假如該事件跟少數民族學生有關,就容易被人利用,進而上升到民族性和原則性問題。
四、新媒體環境下民族高校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培育的策略
(一)掌握新媒體技術。高校黨務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積極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與此同時,還要特別關心與少數民族有關的事件,學會利用新媒體手段對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行傳播。各基層支部可以借助手機短信的形式,開通“手機黨報”。還可以利用微博開通“紅色微博”,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手段傳播黨的基本知識以及實事的焦點等信息,隨后借助各種手段發送到學生的手機上,強化傳播的滲透工作,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培養高校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相關人員還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此來更好地篩選和甄別新媒體平臺的信息,還可以通過自身先進的思想以及文明的言行,來影響學生,進而達到培養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目的。(二)整合資源,賦予傳統黨員教育模式新的生命。多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時候,存在著不足之處,其中主要包括片面性以及不確定性,以上不足也決定了新媒體難以取代傳統的黨員教育模式。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加入新媒體的幫助,進而增強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參與性。比如,高校管理人員可以借助新媒體建立起“黨務微信平臺”,在平臺中向黨員們展示近期需要學習的知識,隨后鼓勵學生黨員在平臺中發布自己的見解,有關人員可以將學生黨員的留言進行整合,從中選擇幾個有特點的話題供學生黨員討論。如此一來,不僅使得黨員在理論學習之前進行了預習,還給理論學習增添了活力。對于少數民族的黨員來說,可以利用其民族內部的凝聚力,樹立民族學生黨員典型,發揮典型的榜樣作用,激發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借此達到強化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目的(三)最大限度地把握新媒體信息流通的走向。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這也使得危機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因此,高校應該強化對技術的使用,建立起信息傳播系統以及應對網絡傳播危機的機制,與此同時,監督高校學生的上網行為,培養學生的網絡自律性。號召少數民族學生黨員采取實名制上網方式,此外,要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發揮黨員的示范作用,做到不信謠,不傳謠。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在學校的主頁中,開通黨員教育頁面,促進學生黨員之間的溝通,使學生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提高思考能力。還可以創建出一個網絡虛擬環境,利用虛擬導師的身份對導員進行理想信念的培養,進一步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對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還有一定的不足,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培育工作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高校的黨務人員需要對新媒體技術進行研究,尋找培育工作的創新點,促進民族高校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馬青.基于接受理論的大學生黨員先進典型培育與示范研究[J].暢談,2021(5):150-151.
[2]林暢,杜宇.“三牛”精神融入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領導科學論壇,2021(12):122-127.
[3]吳麗娜,鄧廣彪.傳媒碎片化時代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的培育[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37(2):143-145.
[4]蔡心月.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賾[J].創造,2021,29(12):66-71.
[5]余安妮.新媒體環境下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21,34(1):107-110,120.
[6]賀芷璐.抖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挑戰及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6-149.
[7]劉元元.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格的塑造[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4(1):81-84.
作者:王振瑜 李虹
- 上一篇: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優化策略
- 下一篇:少數民族檔案資源整合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