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評價的特點及啟示
時間:2022-06-16 15:26:53
導語:小學教育評價的特點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芬蘭因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而備受關注。芬蘭國土面積小,人力資源相對缺乏,但他們致力于通過教育來提高每個人的核心素養。芬蘭小學教育階段沒有任何考試,沒有國家層面的學習效果測試。我國注重學生的升學情況,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測驗來提供依據。在當前的“雙減”政策下,教育部門及教師們不斷在思考:除了考試,還可以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呢?本文對芬蘭小學階段學生評價的特點做些介紹,以期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芬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評價的特點
芬蘭小學對學生的評價的特點主要有:以“公正平等、以人為本”作為評價的基本原則,以“過程、全面”作為評價的重點,以“多樣化、多元主體”作為評價的方式。1.“公正平等、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芬蘭的教育理念中,平等是基本的原則之一?!耙陨鸀楸尽笔欠姨m人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評價不是為了判定學習水平的高低,而是為了了解個體的發展程度,促進個體進步及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目的是引導和鼓勵學生的學習,激勵學生將個人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芬蘭在這方面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接納和尊重不同的學習風格,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還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如為發育遲緩、閱讀障礙、自閉癥等特殊兒童)設定不同的評價目標,使評價標準個性化,也方便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補償教育。2.“注重過程、注重全面”的評價重點。評價本身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評價需要進行多次才能夠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教師才能相應地做出教學上的改進。雖然芬蘭在小學教育階段沒有國家層面的考試,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對學生進行考核。芬蘭對小學生的評價主要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課程學習過程的持續性評估和課程學習的最終評估。持續性評估主要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用言語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課堂表現進行描述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能促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終結性評估主要是教師在每學年末向學生及家長反饋學生的行為表現、作業完成、知識與技能、不同學科的進步情況。在芬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注重全面性,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學習方面的評價,還關注學生操作技能、行為素質等方面的評價。芬蘭學生通過學習需具備七大橫貫能力,具體包括思考與學會學習、溝通與表達能力、多元素養、信息技術能力、照顧自己與管理日常生活能力、職業生活能力與創業素養、參與建構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培養這些橫貫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整合起來,以滿足未來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芬蘭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七大橫貫能力制訂了更為全面的跨學科評估測量指標(見下表),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提供指引。為了達成更為全面的發展目標,芬蘭小學的學習場所也是多樣的,森林、養老院等都可以是他們的學習場所,如在森林里學習團隊合作完成任務,這個過程中人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會成為評價的內容。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是評價內容之一,他們注重的是整個過程中的更為全面的評價3.“多樣化、多元主體”的評價方式。芬蘭對學生評價的方式是多樣化,評價方式主要有:教師的專業評價、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作為合作者的共同評價。為了體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教師會采用質性和量化結合的方式,如質性評價主要是用語言和文字敘述的方式對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進行反饋,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表現和進步情況;量化評價主要是用數字等級(分為4~10七個級別,其中5是達標的最低標準)的方式表示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其中低年級更多的是采用描述性的質性評價,而高年級更多采用數字量化評價。除了??平處煟姨m還有全科教師,全科教師能從更綜合、更多樣的層面(學習、日常表現、動手能力、語言表達、運動能力等)對學生進行評價。多樣評價可以是??平處煂W生某一方面進行評價,也可以是全科教師與??平處煿餐瑢W生進行評價,而通過不同方面、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評價可能有1+1>2的效果。此外,他們還注重積極評價,即使學生表現不夠好,他們也不會用負面的語言去評價,而是在鼓勵的基礎上,告訴學生改進的方法和策略。在芬蘭小學階段,學校有一項教學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自我評估能力,幫助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在學生自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內容將評價的標準細則告知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學習中的缺漏之處,讓他們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步。為了保證學生評價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教師在學生自評后,會針對他們的表現進行總結反饋。同伴評價是同學之間展開的互評,常常用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在合作中對同伴的表現進行評價,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自評的差別,從而更加清楚了解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二、芬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評價對我國的啟示
芬蘭小學評價對我國的借鑒主要有三個方面:繼續倡導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將學生評價融入日常教學中進行過程評價;鼓勵教師、學生、同伴及家長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評價。1.倡導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首先,我國在課程設置方面正向著素質教育不斷前進,也在不斷豐富小學階段的綜合課程,但是在評價方面還沒跟上課程設置的步伐。因此,我們要繼續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評價理念,讓該理念不斷深入教師內心,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落實,而非停留在口號上。其次,學校要考慮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質,不只是對學業成績作出評價,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態度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良好品質的培養(如責任感、合作意識等)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反饋中改進。最后,教育部門應多宣揚積極的評價理念,摒除唯分數論的評價觀。2.注重全面性、過程性的評價方式。重視過程性評價并不是否認量化評價的重要性,也不等于拋棄考試測驗,而是在日常課堂中重視全面的、過程性的質性評價。重視過程評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課程學習中進行描述性的言語評價,也就是將評價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首先,我們要將測驗成績與學生評價之間的等號去掉,要正確認識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關系,兩者應是共存的、相互補充的。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其進行評價:評價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進步、思維方式、學習策略、行為品質等。最后,對于測驗的成績,教師要在結合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聯系成績分數進行評價,教師并不是只告訴學生他們學習的成績,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告訴他們改進的方法和策略,促進他們進一步的發展。3.形成教師、學生及同伴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教師雖然是實施評價的主體,但我們也要鼓勵學生開展自評、互評,發揮學生同伴評價、家長評價等多元主體的作用。首先,教師作為最直接了解學生的評價主體,需要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評價自己,以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教師除了對自己所教科目進行評價,還要重視其他學科教師對學生的共同評價。不同學科的教師通過找到各個學科在評價方面的共性后,再對學生進行評價會使得評價更加全面和客觀。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尤其是要有較高的評價能力。國家要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培訓,鼓勵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從而提升對學生的評價能力。其次,學生的自評不是孤立進行的,需要教師提供適應的工具,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評估的方法。因此,應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教師為其所搭建的評價參考指標,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學會自主承擔、管理自己的學習。最后,同伴評價也是一種學習技能,學生在評價他人時,能夠發現他人的長處與缺點,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與行為起到對比的作用。此外,家長也有權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教師可以讓家長依據評價的標準和細則來對自己的子女作出評價,然后與教師共同討論促進學生成長的方法。因而,家長不只是學生評價結果的知情人,還是評價的參與人。這樣采用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元評價主體共同參與的方式,能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
作者:范柳池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重塑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