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6-21 08:56:13
導語: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經管類專業必修課“微觀經濟學”為例,首先闡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即“微觀經濟學”專業課教師思政素養普遍較低,“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手段的缺乏,“微觀經濟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錯誤認識,“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融入點挖掘不夠。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1研究背景
本研究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基于“混合式教學”,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類專業課程、特別是帶有主觀價值判斷色彩的人文社科類專業課程進行有機結合,探索適合不同專業的教育教學方式、安排以及授課方式。
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2.1“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
第一,經濟學理論比較抽象。一方面,“微觀經濟學”所闡釋的經濟發展規律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而學生尤其大一學生無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較少,使得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這體現了理論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學經濟理論是西方國家的學者以西方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基本經濟運行情況作為研究對象提出的,不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國情。加之,微觀經濟學中有些理論的假設條件過于苛刻,脫離經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在理解和運用微觀經濟學理論時有一定的困難。第二,經濟數學和圖形分析貫穿理論分析的始終。“微觀經濟學”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極強,很多經濟理論的分析都離不開數學推導和圖形推理分析。而對于大多高校財經類學生而言,數學推導和圖形推理分析能力不強,從而使得他們在學習和推導經濟理論時有一定的難度。第三,“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較為繁雜。如“微觀經濟學”中有邊際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以及數學模型分析等,使得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掌握運用其分析經濟問題較為吃力,增加了其學習的難度。
2.2“微觀經濟學”融入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第一,“微觀經濟學”專業課教師思政素養普遍較低。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理論體系的龐雜以及經濟數學和圖形分析運用的特點,使得目前高校的“微觀經濟學”教師大多是財經類專業畢業的碩士或者博士教師。這些教師非思政類專業教師,在校求學期間一般以本專業的專業課為主修課業,思政類的課程大多只有一個學期,課時少,思政教師對其的結業要求也比較低等,這些因素使得教師在求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的學習功底并不扎實,思政素養較低。另外,專業課教師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學校對其思政方面的培訓較少,遠遠不能使他們將思政知識點潤物細無聲的融入日常的專業課教學中。第二,“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手段的缺乏。“混合式教學”平臺與手段的缺乏,使得在其基礎上的課程思政融入遇到了難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在發展“混合式教學”平臺方面的滯后。一些學校故步自封,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平臺創新方面做得不足,不能為教師“混合式教學”提供足夠的技術與平臺的支撐,更遑論對教師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培訓。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習慣于傳統課堂的面授講課,尤其是對于“微觀經濟學”而言,由于其是大多數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加之其體系的龐雜和較強的系統性,使得教師大多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課堂面授的教學方法,再者由于有些教師年齡較大,主觀和客觀上不愿去接受新事物,挑戰新事物,從而使得“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手段運用較少,更遑論在“混合式教學”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第三,“微觀經濟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錯誤認識。目前,大部分講授“微觀經濟學”的教師認為術業有專攻,專業課就是要傳授專業課程的知識,而思政教育屬于思政教師的主要任務。第四,“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融入點挖掘不夠。目前,一部分“微觀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師已認識到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必要性,也進行了一些課程思政的嘗試,但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對“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融入點的挖掘不夠,課程思政融入生硬,達不到“潤物細無聲”的程度。
3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改革的途徑
3.1營造良好的“微觀經濟學”的課程思政氛圍
首先,學校層面上積極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氛圍。一是學校積極組織對“微觀經濟學”教師的思政培訓。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聘請校內和校外名師,開辦專業課教師思政培訓班,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常態化培訓。學校也可組織專業課教師參加校外的培訓,利用線上線下資源積極進行課程思政培訓。二是學校積極完善“混合式教學”相應平臺的建設和技術手段的支撐。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采用的超星泛雅平臺,方便了教師的線上教學,豐富了課程思政融入的手段,使得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更加多樣化,且不再擠占課堂時間,使得課程思政能夠更好地融入專業課程。三是學校對進行課堂思政改革的專業課教師進行一定的激勵。其次,教師層面上也要營造積極的課程思政改革氛圍。一是教師思想上要進行轉變,要認識到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政專業教師的術業,專業課教師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要做到“教書育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積極認真參與學校組織的校內和校外課程思政培訓,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打牢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的基礎。三是教師要勇于接受新的教學手段,積極嘗試,使得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的手段更加的多樣化。最后,學生層面上要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氛圍。
3.2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移動互聯網教學的混合使用
“混合式教學”的實現,離不開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互聯網教學的混合使用。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比較抽象,經濟數學和圖表分析貫穿始終,使得課堂講授較為枯燥,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將移動互聯網教學引入線下課堂教學,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為豐富多樣,從而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效果良好。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課程資源主要是超星泛雅平臺,教師通過超星泛雅平臺學習通建立課程,上傳教學PPT、習題、教學視頻和發動討論話題,使得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另外,還有釘釘課堂、QQ直播、微信直播、雨課堂以及慕課等。這些線上教學軟件和資源的使用,有助于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得以提升。
3.3深入挖掘“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融入點
3.3.1落實“微觀經濟學”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實“微觀經濟學”立德樹人的任務要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教學相長。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做到“教”。教師要用心對待教學和學生。課下認真備課,結合時政和時效及時更新課件,上好每一堂課,認真批改作業,根據每一部分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和課下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其次,學生要做到“學”。學生的“學”關鍵在于老師的“教”。學生的“學”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3.3.2發揮“微觀經濟學”價值塑造作用一方面,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融入點。因為課程的主要講授對象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加之,“微觀經濟學”屬于“西方經濟學”的范疇,因此,價值塑造尤其重要。而在第一堂課導論中講清楚“微觀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和階級屬性較為迫切。要學生學會使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既要明白“微觀經濟學”存在一定的科學因素,也要搞清楚其為資產階級利益辯護和服務的資產階級屬性,從而在學習整個課程時,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價值原則,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微觀經濟學”中可供挖掘的思政融入點較為豐富。比如,在講授“非合作博弈”時,引申出“團結就是力量”的價值思考。另一方面,結合熱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為什么而讀書以及限制價格和支持價格,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如在導論中,在為什么學習“微觀經濟學”這一小節,融入名人故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細述偉人的愛國事例,學習偉人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3.3.3發揮“微觀經濟學”能力培養優勢(1)引入移動互聯網在線教學,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與思辨的能力。采用超星學習通、釘釘在線課堂、慕課以及手機APP等多種手段與線下課堂進行配合,進行“混合式教學”,全方位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如在學習通平臺上傳與線下課程配套的ppt課件、微課教學視頻、課后習題以及不同主題的案例與討論話題等,可以根據線下課程的進展發布不同的教學資源。(2)采用項目驅動,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將學生若干人分為一小組,就生活中某個比較熱點的與“微觀經濟學”課程知識點相關的話題進行分組調研,然后寫出調研報告,從生活中理解“微觀經濟學”中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楊放瓊,彭高明,周亮,等.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8).
[2]羅春嬋,丁義文,李楠,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效率探究-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驗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2).
[3]謝光元,徐一斐,李三華,等.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經濟師,2021,(03).
作者:申君歌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濟學院
- 上一篇:高等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效
- 下一篇:二級教學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微觀經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