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6-21 09:03:50

導語:城鄉融合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融合發展主要問題及對策

[摘要]為了促進新時代庫區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從要素流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產業融合、城鄉公共服務配置等方面對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結果表明,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向好,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但庫區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應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通,促進城鄉產業融合與鄉村經濟多樣化,多渠道增加庫區居民尤其是農民的收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短板,促進重慶三峽庫區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振興;城鄉融合;重慶三峽庫區

“三峽庫區”是中國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環境單元,具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的特點,重慶庫區是三峽庫區的主體,集移民區、生態脆弱區、經濟發展滯后區于一體,城鄉發展地域差異明顯,城鄉二元結構極為典型。2007年,重慶市成為我國首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并于2019年成為全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已有研究表明,我國城鄉融合整體水平偏低,但總體呈上升狀態,空間布局為由東到西呈遞減趨勢[1-2]。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重慶庫區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向好,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是重慶市城鄉融合發展“洼地”,城鄉融合水平偏低,有待向高質量融合發展邁進。因此本研究在論述城鄉發展理念演變的基礎上,探討了新時代背景下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問題,提出了適合新時代背景下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以期為相關方面提供參考。

1我國城鄉發展理念的演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和國家基于我國國情,出臺了一系列的城鄉發展政策,依次為城市偏向、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在城鄉關系上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從城鄉分割逐步走向融合。城鄉關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基本的經濟社會關系,是城鄉兩個地域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普遍聯系與互動關系,城鄉融合是城鄉關系的最新發展階段[6]。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城鄉關系極大程度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工業城市偏向政策以及戶籍制度的實施,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形成并且不斷固化,逐步形成城鄉分裂格局,具體為三個層面,即城市與農村分離、工業與農業分離、市民與農民分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城鄉融合體新時代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對策曾佳麗1,蘇維詞1,2(1.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401331;2.貴州省山地研究所,貴州貴陽550001)[摘要]為了促進新時代庫區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從要素流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產業融合、城鄉制機制逐步建立,城鄉關系由分裂逐步走向融合。

2新時代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

2.1城鄉融合存在體制機制障礙,阻礙城鄉人口要素自由流通

重慶市于2007年成為我國首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土地改革制度與戶籍改革制度施行較早,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初步建立,但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深遠,資源要素流動仍以農村單向輸出為主,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不暢。2020年,重慶庫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8.94%,低于我國平均水平(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0.07%,兩者相差高達18.8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庫區城鄉二元結構依舊顯著,大量鄉村剩余勞動力往城市流動,但仍難以在城市落戶定居。2010年以來,重慶市雖啟動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但三峽庫區外出務工人數基數較大,且戶籍制度影響深遠,同時遵循人口梯度轉移的自然規律,是改革處于持續漸進的過程。2020年庫區農村人口流出率為44.44%,庫區大量剩余勞動力流向重慶主城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但戶籍制度仍是阻礙城鄉人口要素自由流通的重要障礙因素。

2.2鄉村產業空心化,城鄉產業融合度較低

在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下,重慶三峽庫區城鄉產業長期割裂分離,同時受庫區建設和三峽移民工程的影響,產業根基重創嚴重,鄉村產業空心化嚴重,內生動力有待激發,重慶庫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重慶庫區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8.99∶41.91∶49.10,農產業與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占比為28.30∶71.7,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仍較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產業與非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差較大,與此同時,再加上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外流,鄉村空巢化老弱化,導致鄉村產業空心化。三峽庫區為生態脆弱區與生態功能限制開發區,對產業引進有較高要求,產業引入困難。

2.3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存在較大差距,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顯著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扶持,重慶三峽庫區居民收入增長迅速,但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絕對值不斷增大。2020年重慶庫區常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82元,同比增幅為5.6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7元,同比增幅為8.4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3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率高于城鎮居民,但庫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絕對值卻在不斷增大,由2007年的7435元增長為2020年的21655元。此外,重慶庫區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整體上有所提升,但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常年高于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此同時,重慶三峽庫區區域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重慶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由表1可知,2020年,主城及其周邊地區如長壽、渝北、江津、涪陵等地區由于區位條件優越,又位于平行嶺谷地區,地形平坦開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相較而言,石柱、奉節、巫山、巫溪縣等區縣位于庫區腹地,離主城較遠,受主城輻射帶動作用小,同時位于武陵山、大巴山等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人均GDP和城鎮化率相對較低。

2.4基礎設施差距仍較大,城鄉公共服務配置失衡

重慶市于2013年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重慶三峽庫區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城鄉間及各區縣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公共服務配置失衡,阻礙城鄉高質量融合。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突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差距較大,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及政府財政偏向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高且較為完善,而鄉村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后于城市,且地形以山區為主,地形坡度和起伏較大,基礎設施建設難度較大且投入較多,鄉村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水平有待提高。城鄉融合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等值化,其中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重慶三峽庫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但城鄉公共服務配置仍處于失衡狀態,主要體現在醫療、養老、教育等層面,農村居民難以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

2.5庫區生態環境脆弱,鄉村生態環境短板突出

城鄉生態融合是城鄉融合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鄉村生態環境短板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重慶庫區地形以中低山丘陵為主,坡度在15°以上的區域占重慶庫區總體的34.57%。2020年重慶庫區水土流失面積達43976.26km2,占區域總面積的34.57%,水土流失嚴重,不利于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及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重慶三峽庫區生態壓力較大,人地矛盾突出。重慶庫區發展空間狹窄,受三峽庫區移民工程的影響,人口密度驟增,城市建設用地發展空間有限,同時農村人均耕地嚴重不足,農村地區居民難以靠土地謀生,人地矛盾加劇。三是城市環境壓力轉移到農村的同時農村地區生態短板突出。農村地區作為城市生態壓力的轉嫁地,是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犧牲品。由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地膜、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鄉村地區“白色污染”嚴重,同時對農地和水源形成連片、連面污染,農村居民生活衛生習慣有待提高,鄉容鄉貌有待提升。

3新時代重慶三峽庫區城鄉融合發展措施

3.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通

城鄉融合是城融鄉,鄉融城的過程,是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功能互補的過程,是城鄉兩大子系統互利共生的過程[7]。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建立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基礎之上。要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需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間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尤其是要鼓勵和支持城市要素合理有序向鄉村流動,以工促農,以城輔鄉,以期縮小城鄉差距,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二是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土地市場,探索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施方案,實現城鄉土地要素資源的自由流通,釋放偏遠農村地區發展活力。三是持續深化戶籍二元制度改革,盤活“勞動力”要素,實現勞動力資源要素的自由流通,同時增強農業、農村、農民的競爭力,吸引人才支持鄉村發展。

3.2促進城鄉產業融合與鄉村經濟多樣化

城鄉產業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城鄉融合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助于促進城鄉要素的流動暢通、城鄉關系更加密切。一是促進鄉村經濟多樣化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特色農業、旅游業、康養業等。二是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是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同時引進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三是建立健全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平臺,在鄉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村文化底蘊,實現產量與品控的雙贏。人是城鄉融合發展的主體,只有真正實現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等值化,實現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才能真正實現城鄉融合,最終實現城鄉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3多渠道增加庫區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要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重大社會矛盾,要實現庫區城鄉可持續發展,需從城鄉地域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發揮出鄉村發展的自然人文優勢,把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歷史底蘊轉化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資料。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逆轉鄉村衰弱的現實格局,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二是縮小庫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升農村居民擇業就業能力,為鄉村地區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促進鄉村地區素質教育的發展,促進鄉村地區勞動力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優化,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促進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朝著等值化方向發展。三是精準施策,促進各區縣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3.4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道路上,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不斷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一是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對鄉村交通網絡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提高道路班車通達率,實現城鄉路網的互聯互通,同時提高鄉村自來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融合。二是提高鄉村教育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教育機制建立,政府部門加大鄉村地區教育投入,促進城鄉教育資源要素雙向流通,對城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三是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醫療機制,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探索城鄉養老及康養保障體系的銜接機制。四是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及其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居民抵御風險的能力,促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并軌發展。

3.5補齊農村生態環境短板,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農村生態環境短板突出,要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理利用耕地,坡度太大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湖政策或進行果樹種植,降低水土流失率,同時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二是減少城市對農村地區的生態壓力轉移,提升城市垃圾處理能力,一方面推廣工業清潔生產技術、倡導人民綠色生活,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新型垃圾處理技術,提高生產生活垃圾處理效率。三是建立健全農村環境治理體制機制,持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舉措,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是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將重慶三峽庫區建設為山青水秀美麗之地,通過不斷地宣傳教育,提升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同時設立護林員和道路清理員崗位,讓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從事相關崗位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另一方面也有有助于農村扶貧工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4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慶三峽庫區應把握好鄉村振興這個歷史機遇,致力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及加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目標。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不斷完善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兩個子系統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庫區城鄉融合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孫群力,周鏢,余丹.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收斂性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1(5):26-36.

[2]周佳寧,秦富倉,劉佳,等.多維視域下中國城鄉融合水平測度、時空演變與影響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9):166-176.

[3]張海鵬.中國城鄉關系演變70年:從分割到融合[J].中國農村經濟,2019(3):2-18.

[4]何紅.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與路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8(2):91-92.

[5]宋迎昌.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思路——基于文獻研究的視角[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1):131-136.

[6]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7]涂圣偉.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導向與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20(4):103-116.

作者:曾佳麗 蘇維詞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 貴州省山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