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學模式對醫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

時間:2022-06-22 10:20:44

導語:不同教學模式對醫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同教學模式對醫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閩臺不同教學模式醫學生道德素質培養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法,將與福建某高校合作辦學的臺灣地區某綜合院校(內含醫護藥專業)的醫學生作為研究組,將福建某醫學院校的醫學生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的道德培育情況,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結果:兩組學生在總體道德水平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道德情感因子上,研究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傳統教學法在醫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適當改進教學模式對醫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教學;醫學生;道德素質教育

1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1.1研究對象

選擇與福建某高校合作辦學的臺灣地區某綜合院校(內含醫護藥專業)和福建某醫學院校兩所學校為主體,對醫護藥專業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研究組為臺灣地區某綜合院校的醫護藥專業二、三年級學生,委托臺灣地區院校教工發放問卷;對照組為福建某醫學院校醫護藥專業二、三年級學生,委托班級輔導員發放問卷。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發放150份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43份,其中,對照組141份,研究組102份,有效率分別為94%和68%。其中,年齡和性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在戶籍方面,兩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研究組問卷收集缺失較多有關。見表1。

1.2研究工具

采用劉鶴編制的《醫學院校學生道德培育狀況調查問卷》,共計28題。該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為1~5分。本次測量中應對效能量表的α系數為0.955。

1.3研究結果

問卷分為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維度。道德認知是個體對道德觀念和規范的認識;道德情感是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認知而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意志是個體在道德行為中遇到困難時所體現的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道德行為是指個體在道德意識支配下的行為做法。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結果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大學生道德水平無統計學差異,但對四個維度進行t檢驗發現,兩組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三方面均無差異,而在道德情感方面,研究組的數據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可能與臺灣地區高校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并將社會實踐學習活動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道德素養,促進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有關。

2討論

根據問卷調查所反映的情況,隨機抽取15名參與問卷調查的福建某醫學院校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涉及的問題包括學校是否開設職業道德相關課程、如何看待暴力傷醫事件、學校是否對類似事件進行剖析研討、是否設置臨終關懷相關課程、如何授課等。綜合兩種形式的調查結果,總結分析海峽兩岸在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上存在的差異。

2.1福建某醫學院校教學方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福建某醫學院校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表現在醫德教育主要從課程著手,能夠構建完整的道德體系,教學方法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強調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強調對過去知識的記憶。該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1.1道德認知方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對今后的道德選擇有較大幫助;有61.0%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專業課重要,且道德情感較為薄弱,這可能是因為醫德教育與專業教育尚未做到同向而行。傳統的教學方法未能貼近醫學生的專業背景,與其學習和生活相脫節,缺乏現實解釋力、震撼力和啟發性,難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積極性[5],最終導致學生道德認知素養缺乏。2.1.2道德意志方面問卷和半結構式訪談結果顯示,部分學生道德意志缺乏,認為道德教育是形式主義,主要表現為實習期間對醫院存在的違反醫德醫風現象見怪不怪,道德迷茫或麻木。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道德問題沒有確立正確的評判標準,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認識不足,從而認識上產生偏差。2.1.3道德情感方面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道德情感方面,兩組存在明顯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多數學校將道德教育課程安排在大一階段,而此時學生大多對公共課認知不足,故而對主動培養醫德情感認同和內化不夠。加之不少高校在日后的教育教學中未能對醫學生的醫德萌芽期、成長期和成熟期進行系統的教育與引導[6]。另外,與臺灣地區高校的課程共情體驗相比,中國其它地區不少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課,如醫學倫理課等多由思政課教師承擔,授課方式多為灌輸式,吸引力不強,缺少社會實踐,故而導致醫學生道德情感缺乏。2.1.4其他方面調查發現,福建某醫學院校傳統教學方法還存在思想道德課程考評體系單一。不少院校的道德教育評價方式為提交固定模式作業,這易導致學生生搬硬套、應付了事,不利于培養發散性思維。此外,高校與醫院的協調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實習階段的職業道德實踐處于半脫節狀態,帶教老師未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考評,使得道德教育鏈條的上下游管理者無法全程、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德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7]。

2.2臺灣地區教學模式的優勢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地區學生整體職業道德水平略高,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專業與道德實踐相結合。臺灣地區的醫學教學中,教師會扮演標準化病人,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將患者身體上的痛楚和心理上的變化更為直觀地表現出來,將“以人為本”融入醫患間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與患者建立共情同感,體會自身的專業價值,增強職業自豪感。此外,教師極為重視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以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通過增設生死教育課程,提高其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健康的生死觀。②專業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當學生面臨道德迷茫和情感麻木等問題時,教師更注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對無法自我調節的道德行為和判斷進行心理輔導和幫助,鼓勵學生面對不良醫德醫風時不要盲目跟風,要學會不斷進行自我調控和矯正,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和正確的道德判斷。③專業與道德課題調研相結合。學校會安排學生進行衛生事業與醫患關系的滿意度調查等,引導他們從事課題研究[8],促使學生探索道德沖突發生的真正原因和正確的解決途徑及適合的解決措施,促進醫德養成。通過各種新媒體渠道,發表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了解醫生這個職業,增進醫患信任,緩解醫患矛盾。

3建議

中國的醫德教育主要從課程著手,而中國臺灣地區的醫德教育更注重情感及實踐等。如果能將二者有機結合,即在職業道德課程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增加社會實踐學習、專業的醫學心理干預,及時對社會上的醫療負面事件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將醫學專業與實踐、心理及課題調研相結合,更注重醫學生的道德養成、能力培養和行為變化,提高醫學生的醫德情感,樹立堅定的醫德信念,鍛煉堅強的醫德意志,則可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良好的醫德素養內化為醫學生自身的道德品質。

作者:林瓊 歐琪雯 單位:漳州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