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融入公共英語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6-22 11:39:42

導語:黃河文化融入公共英語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河文化融入公共英語教學的實踐

摘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作用,還肩負著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方式正確認知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使命。英語學習不應局限于接受西方語言文化知識輸入,更應將中國優秀文化進行輸出。因此,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融入貼近生活的黃河文化主題內容,通過積極心理學研究理論,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重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拓寬國際視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黃河文化;高職英語教學;重構教學模式

近年來,雖然黃河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相關課題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但是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并沒有受到關注。在知網檢索“文化與英語教學”,可查到3萬多篇相關論文,檢索“河南文化與英語教學”,僅可查到15篇相關論文。雖然提倡將英語教學與文化結合起來由來已久,但是將區域性的黃河文化與本省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相結合的選題并沒有進入大眾視野。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作用,還肩負著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方式正確認知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使命。英語學習不應局限于接受西方語言文化知識輸入,更應將本民族優秀文化進行輸出。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悠久,它的興旺發達得益于它在不同歷史階段同鄰近地區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吸收。經過歲月的沉淀,這條蜿蜒流淌在中國北方的母親河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和文化積淀。黃河文化融會貫通了區域內各種文化,形成了它兼容并蓄的氣度、有容乃大的胸懷。[1]因此,黃河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有助于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并將其與國家的蓬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原因

目前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所用教材大多以情景或模塊教學為主,內容多是圍繞西方社會文化、生活情境和職場情境展開,重點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忽視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文化屬性。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定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西方文化輸入,而不能用英語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輸出,難以實現對等的跨文化交際。為了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培養國際視野的同時,將中國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去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加入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引領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針對目前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原因有兩點:(1)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之前,英語主要被當成一種政治工具;改革開放之后,英語主要被當做一種經濟工具;英語的人文屬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同于專業英語,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更注重讀寫技能,強調英語的工具性,忽視了其人文教化的功能。有些學生甚至只是為了考CET-4或者拿到畢業證書而學習英語,嚴重偏離了學習的意義。(2)學生文化結構和層次原因:本文選取樣本學生為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偏重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往往出現“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現象,覺得英語學習毫無用處。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將利用現有教學條件和科研基礎,構建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力求讓公共英語教學走出困境。

二、黃河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及對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對于以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來說,如何讓世界看見中華文化,是教學過程中應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因此,把本地域優秀的黃河文化現象和黃河故事融入英語課堂,不僅能豐富英語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家鄉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黃河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英語教學的對策主要有:第一,調整教學目標,將黃河文化和育人目標相結合,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堅定文化自信。高職英語教育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為學生打開了解世界的窗戶,但同時也要警惕課堂內容中西方文化可能對學生意識形態產生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但能提升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還能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教師在幫助學生進步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內在學習動力。第三,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三、黃河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模式構建

在“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將黃河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筆者與課題組成員采用自創的WWCASR研究模式,即找出問題(What)—問題成因分析(Why)—構建教學內容和方法(Construciton)—分析結果(Analysis)—總結經驗教訓(Summary)—重構教學內容和方法(Re-construction),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性探索。

(一)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創始人謝爾頓說:“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高職英語教學的所有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對知識和個人成長發展的需求展開,教學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讓學生從獲取知識的快樂中產生正向、積極的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在教學中展現的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具備敏銳的感知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用蓬勃的朝氣迎接每一天的生活。

(二)多維度立體化教學內容構建

1.引入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熱點話題,激發學生興趣和責任感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再到2022河南春節晚會的《黃河泥娃》,河南衛視火速出圈,亮出了一張張奪目的河南名片,在國內乃至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河南的三大古都———洛陽、安陽和開封在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跡,奇妙游系列正是將這些古代的盛世美景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如果說《唐宮夜宴》順應并推動了民族文化復興的潮流,那么《黃河泥娃》則將黃河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也打響了2022年河南人“文化創新”的第一炮。絕大多數大學生對黃河文化很有興趣,對傳承與弘揚優秀黃河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3]讓河南衛視一系列文化節目以英語學習材料的角色走進高職英語課堂,在學生中必定產生強烈的地域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對于在河南高職院校中占比較高的河南地區學生來說,這些節目的拍攝地點可能就在自己的家鄉,這種近在咫尺的“文化頂流”一定能讓學生耳目一新,產生濃厚興趣。2.通過演講和辯論等形式,將中西方文化元素進行對比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拓寬黃河文化展示形式。弘揚黃河文化精神的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其形式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以及散文詩歌等。[4]通過將中西方同類作品進行對比,發現其中體現的不同歷史文化內涵,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學習、思考,然后以演講或辯論的形式呈現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批判性思維模式,實現英語教學的遠景目標之一。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

1.PQ4R教學法本課題擬通過系統性地增強黃河文化在英語課堂上的比重,運用PQ4R教學法進行研究,即預習(Preview)—提問(Question)—閱讀(Read)—反思(Reflect)—背誦(Recite)—復習(Review),解決英語學習內容多樣性不足的問題。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實踐中,通過預習(Preview),學生對即將學到的內容會有所期待,好奇心被激發,從而提出問題(Question),并在能力范圍內查詢相關資料,獲取有用信息。通過講解和閱讀(Reading)教學資料,讓學生發現自己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反思(Reflect)和總結。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背誦(Recite)和復習(Review)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狀態,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和優化打下基礎。2.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實行任務式教學法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任務式教學法也是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將課前預習、課中互動和課后練習放到線上,學生展示任務完成情況和答疑解惑放到線下的形式,可以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完美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提前將微課、課件、音視頻資料和任務書等內容提前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云平臺上進行反饋,教師再根據反饋信息制定線下課堂教學內容。另外,學生可以通過“中原網”“黃河電視臺”等微信公眾號、抖音或小紅書等平臺查閱資料。線下課堂以學生展示任務成果為主,教師從旁指導。學生課后再對任務書進行修正,最后達到學習目標。3.利用多種信息化平臺和手段對學習效果進行跟蹤測評首先,通過云平臺的課后習題對學生英語語言點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其次,通過問卷星的調查問卷,對學生思想認知上的變化進行調研記錄;再次,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效果展示,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黃河文化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成效與展望

(一)有效研究成果

通過前期的實踐研究,發現學生對黃河文化的對外輸出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由此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對于教材里出現的西方文化元素,學生普遍抱有尊重的態度,不會趨之若鶩,也不會視其為洪水猛獸,談之色變,而是用獨立的思想去客觀對待。

(二)前景展望

發揮黃河特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實現黃河文化的新時代意義任重道遠,弘揚民族文化更是全體高校師生的共同使命。傳揚黃河文化的任務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教師要把握好黃河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及融入方法,既不能影響英語語言學習效果;也不可生搬硬套,喧賓奪主。對于在教學實踐摸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課題組給予高度重視,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進,以期達到更好效果。新時代的人才培養絕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而是將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培養過程。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想性必須得到足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侯丙孬.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微[J].決策探索,2021(4):41-42.

[2]楊凡.文旅融合環境下河南黃河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黃河文化傳播研究,2021(4):70-72.

[3]劉娟,劉鑫.地方高校黃河文化課程開發策略[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21(6):54-56.

[4]戰令琦.智媒時代黃河文化精神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塑[J].新聞知識,2021(9):31-35.

作者:馬艷彬 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