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在外科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6-22 15:21:14

導語: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在外科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在外科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在高職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方法我院2019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80人,分為實驗組40人和對照組40人。實驗組采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比較兩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訓考核成績,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分析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理論考核、實訓考核成績及格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普遍認同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認為通過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醫患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結論在高職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高職外科學;教學

外科學是以手術或手法為主要治療方法的學科,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外科學也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主干課。作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要學好這門課,在外科見習或實習中,需要大量接觸病人,從而積累臨床經驗,加強外科技能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學生的數量成數倍增加,但是實踐教學資源,尤其是到醫院見習機會并未相應增加,甚至有所減少,這為外科見習或實習等實踐教學帶來極大困難。另外,隨著患者的隱私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醫患關系發生改變,加之新出臺的《執業醫師法》提出禁止將患者用于臨床技能的教學[1],見習或實習生不被大多數病人接受,往往拒絕接受見習或實習生的問診、查體等。這必將嚴重影響外科見習或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這也是每一位外科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標準化病人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訓練后,能恒定、逼真地模仿真實臨床病人的情況并接受相應的臨床檢查,從而充當患者、教學指導者、考核者的非醫技工作的正常人和輕癥患者[2]。標準化病人模式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Barrows教授在1964年研發的一種醫學教學模式,剛開始主要是模擬神經性疾病,考查醫學生的臨床診斷能力[3]。1991年標準化病人模式被引入我國,首先在國內3所學校試點推廣。目前,標準化病人模式已在本科院校廣泛應用,主要用于護理、西醫相關學科、中醫及康復治療等領域。近幾年,我院將標準化病人模式應用于高職外科學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19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8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5人,女生45人,平均年齡21歲。按照班組及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實驗組40人和對照組40人。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入校成績、入校后各科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1.2.1實驗組采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內容包括:(1)招募標準化病人:本次研究采取自愿參與的方式進行,在學生中招募標準化病人,經報名、面試、培訓、考核等環節,最終確定6名學生扮演標準化病人。將標準化病人所需模具及外科材料交于6名學生。負責外科理論及實訓教學中扮演標準化病人。(2)編寫標準化的病人培訓腳本:根據《外科學》課程標準和授課要求,結合臨床及教學經驗編寫腳本。理論課以描述病例的主要癥狀為出發點,提出問題并結合大量鑒別診斷信息,編寫了臨床常見外科的典型病例。所選病例都可用于問診和體檢。實訓課以標準化病人結合外科模具,設置特定場景,更接近于臨床場景,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3)情景角色演習:學生根據標準化病人進行問診及相應的體檢或相應的實訓操作,待情景演習結束后,由標準化病人給出反饋意見和對應的操作評價,帶教老師給與從旁指點[4]。1.2.2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依照外科學課程標準進行傳統教學,理論課以講授為主,進行知識點講解。實訓課采用模擬人或外科模具進行“講解—示教—練習”后,學生在模擬人或外科模具進行練習。

1.3觀察指標

(1)考核成績:本學期課程結束后,進行理論考核和實訓考核。考核成績分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及格率=(優秀+良好+及格)/總例數×100%。(2)問卷調查:實驗組填寫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于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滿意率、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調查問卷發放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理論考核、實訓考核成績比較實驗組理論考核、實訓考核成績及格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實驗組對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評價實驗組學生普遍認同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認為通過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醫患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見表3。

3討論

3.1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的優勢

(1)提高學習興趣:近年來,由于高職擴招等原因,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質量逐年下降,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生上理論課,每天面對的都是課本。而上實訓課面對的是模擬人、模具等。久而久之,學生對外科學的學習失去興趣。而采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學生不論是實訓課還是理論課面對的都是“鮮活”的病人,通過模擬醫院的場景,更緊貼臨床,學生產生新鮮感,從而刺激學生對外科學產生興趣,積極投身于外科學的學習之中。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的改變[5]。因此,學生對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評價,87.50%的同學肯定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是根據《外科學》課程標準和授課要求,結合臨床及教學經驗,編寫標準化的病人培訓腳本。理論課以描述病例的主要癥狀為出發點,提出問題并結合大量鑒別診斷信息,編寫了臨床常見外科的典型病例。所選病例都可用于問診和體檢。實訓課以標準化病人結合外科模具,設置特定場景,更接近于臨床場景,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通過精心編寫的培訓腳本,讓標準化病人充分展示出來,能夠充分體現疾病的特點,體現患者的痛苦,從而刺激學生,積極探索為患者解除痛苦的有效方法。同時,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知識不足時,學習的愿望更強,主動性更高,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原來的老師讓學生學習,轉變為自己主動學習,學習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標準化病人教學法也能及時有效的反饋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為真實生動的情境,引導學員“身臨其境”,從而體驗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對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評價,85.00%的同學肯定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3)提升學生臨床思維能力: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其臨床思維能力的鍛煉,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采用傳統教學法面對的是書本和模擬人、模具等,無法快速提升以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只有多接觸患者,多診斷疾病,多積累經驗,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而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就是依據現實病例,現實場景,結合教師自身臨床經驗編寫標準化的病人培訓腳本。由標準化病人表現出來,通過標準化病人淋漓盡致的表演,促使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從而得出正確診斷,真正實現與臨床“無縫銜接”。經過這樣長期鍛煉,必將極大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4)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提高了學生醫患溝通能力:開展標準化病人教學法之前,所有的實訓操作都在模擬人或模具,很少有溝通交流,很少有人文關懷,操作粗暴,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臨床工作過程,不能很快轉換角色,對待患者不能進行認真地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醫患關系更加緊張。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將所有的實訓教學內容通過全真的方式全面、準確地展現,學生可以更真實的體驗臨床工作,更有效率地掌握實訓操作技能,更快速的適應臨床工作。研究結果顯示,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方面的促進作用與傳統教學相當;但在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尤其是醫患溝通及人文關懷等需要與患者交流的環節,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故97.50%的同學肯定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醫患溝通能力。

3.2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不足

(1)標準化病人的培訓難度較大,需要學校持續的經費投入:實施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核心是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標準化病人通常分為職業標準化病人、教師標準化病人、簡易標準化病人/學生標準化病人和電子標準化病人四類[6]。對于目前教師工作量大,教學任務重。職業標準化病人人員少,代價高。所以國內高職學校主要是以學生標準化病人為主。標準化病人的培訓需要教師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設計案例、劇本,并與標準化病人反復溝通協商,再進行多次指導和演練,才能培養出高質量標準化病人。而且,要更好的實施標準化病人教學法,需要學校對教師進行前期培訓投入,培訓標準化病人也需要學校持續的經費投入。才能確保標準化病人教學法的教學質量。(2)標準化病人的局限性:標準化病人與真正的“病人”是有一定的差距,標準化病人是根據培訓腳本預設的典型病人,本身并不具備病人的癥狀和體征。盡管標準化病人扮演的很出色,但和臨床真實病人是有較大差異的。在臨床上,由于患者所處環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不同,導致臨床表現千變萬化。我們在臨床上所遇到的病人的病癥有很多都是不典型的,這就可能使醫學生在將來實際工作中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存在困惑,造成漏診或者誤診[6]。而且,標準化病人多數只能模擬出疾病的主觀表現,而難以準確的模擬出疾病的客觀部分。所以標準化病人并不能取代真實臨床患者。綜上所述,在高職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值得推廣。

4參考文獻

[1]袁慧.近20年我國標準化病人應用的現狀、困境及原因分析[J].山西中醫,2016,32(2):60-62.

[2]景麗偉,張超,李志婷,等.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模擬教學法進行中醫護理學實驗教學的研究[J].衛生職業育,2014,32(3):95-96

[3]溫稀超,曾昭穆,唐雨珊,等.3D打印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優勢[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35):138-144.

[4]楊麗宏,柴囡楠,劉秀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標準化病人護理教學模式中應用的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3):100-102.

[5]劉嘉霖,趙振宇,魯志浩,等.混合現實技術在神經腫瘤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20,49(10):173-175.

[6]齊凱.標準化病人輔助臨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長春:吉林大學,2015.

作者: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