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中心教育理論研究
時間:2022-06-22 16:36:32
導語:兒童為中心教育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早已有之,然而在當代實踐中常常得承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價值觀的重壓和教育產業化的扭曲。時代呼喚應理性認識教育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轉變教育與市場經濟的畸形關系,將兒童中心論置于教育理念首位,科學制定兒童教育規劃,實事求是改進兒童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兒童為中心;教育;改革
全國正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陪你一起長大》引來社會熱議,焦點是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兒童教育,該給孩子超前教育還是輕松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并導致兒童不得不遭受揠苗助長式的重壓,置兒童的真正需求于不顧。雖然新課改實施以來,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傳統的教師本位、教材中心、課堂中心依然存在。尤其是“三為主”(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線)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學生在教學中少有發言權,教師的話語在教學中不容置疑。教師本位或教師中心仍然是當今教學的主導方式[1]。但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反而意外地為轉變此種教育觀念提供了可能。宅居在家,教學活動卻不能停,這就是線上課堂、線上教育的開始。學生起初不適應,后來每天都很快樂,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自己活動,“不用寫字和算術了”。這樣反而逐漸走向“兒童為中心”:將教師和課程虛擬化,一切教學目標的達成,都依靠兒童的自主探索來實現。《陪你一起長大》中的那些“你”們,《小舍得》中的“小”們從“起跑線”競爭到“升學率”競爭,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如今終于得到解放。盡管這個解放是在疫情重壓下被動實現的,但也值得慶幸,因為它第一次為“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1“兒童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
“兒童為中心”的理論探索,可以追溯到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新式教育盛行,張之洞倡導注重兒童教育問題,形成了早期的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2]。《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第2條“幼稚園重養不重學”的規定,就是強調我國兒童教育應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將其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突出兒童興趣的重要性,通過減輕兒童的學業負擔,拓展兒童自由發展的可能。撇開張之洞維護封建王朝和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色彩,應該承認他提出兒童教育“重養不重學”的原則是十分有價值的。自1919年杜威來華伊始,“兒童為中心”教育理論便在以陶行知為代表的杜門弟子的廣泛傳播下迅速推廣。解放初期,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曾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腐朽的象征:將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集體利益之上,受到強烈的批判,張之洞的兒童教育觀也少有人提起過。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兒童中心”“重養不重學”的教育原則為建立“學生主體”的學科教學模式以及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3]。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兒童中心”理論逐漸發展成為教育實踐的理論基礎。而陳鶴琴先生“活動教育”更是脫胎于杜威“兒童為中心”理論,他稱教學為活動,提出“根據兒童生活需要”,“根據兒童的學習興趣”來組織兒童的活動,教師應該是參與者、合作者,在“做中教”,從“大自然、大社會”中選取“教材”,擺脫“鳥籠式”的教育模式。由此,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的質量管理”的口號,在學前兒童階段,則指向“對幼兒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4],這使幼兒園的競爭直接指向兒童的素質。一些理論家指出,學校的一切工作基本目標是育人,學的要義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由此可知,我國現代兒童教育理論是在吸納了從張之洞到陶行知、葉圣陶,也包括學習國外的杜威等教育家合理的教育思考建立起來的符合我國實際的經過70多年實踐經驗檢驗的科學理論。然而,同任何社會性大工程一樣,理論和實踐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現代化的今天,我國教育依舊存在兒童學習負擔過重的實際問題,《小舍得》《陪你一起長大》中“搶跑式”競爭屢見不鮮。盡管我國也在不斷推進新課改,但卻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學校一邊給兒童“減負”,社會和家長卻一邊給兒童“增負”。學校、社會和家長無法形成目標一致的合力,使得家園共育、社會各級的共同作用大打折扣。在“升學率”和“起跑線”的重壓下,如《小舍得》中的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跳樓的悲劇,也時有耳聞。于是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弱化,課程內容不斷小學化、社會化,早教培訓、輔導火起來,教育被市場化、產業化綁架了。同時,課程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兒童自身的發展速度,導致兒童興趣缺失,厭學情緒滋生,健康狀況下滑。科學的教育和正確的教育理念如《陪你一起長大》中揭示的那樣,反而成為人們的笑談。電視劇《小舍得》《陪你一起長大》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產業化給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帶來的惡果。市場經濟下,教育在一定的領域、一定程度上的產業化是必然的,處理恰當也應該是互利的,可是近30年來的實踐不是這樣,一些應嚴格保護并限制產業化的領域被產業化的洪水淹沒了:“學區生、學區房”成為地方房地產開發的重要選項;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實現社會共享,反而成為市場“無形的手”;各種早教機構興起,違反教育規律,搞惡性膨脹。總之,此前的中國教育雖然從總體上看是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針是對的,也是可行的,但實際上出現一些不良傾向,而兒童教育方面問題更多,應該說還缺乏真正的“兒童為中心”的系統理論,更缺乏真正的“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實踐。“全面的質量管理”的口號沒有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沒有錯,錯在實踐上“育人”方向的偏離,錯在把“起跑線”“升學率”當成追逐的目標、考核的唯一標準,這導致了兒童教育實踐每一環節都為金錢這一杠桿所擺布。事實上,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在短短的30年里,教育規模急劇擴大,支撐了中國30年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方方面面偉大工程、偉大業績,這本身就是中國教育的輝煌業績。我們不能在享受全面小康的榮耀時,忘了教育應有的一份榮耀。但在承認教育支撐改革發展的貢獻時,又不能忽視教育改革實踐方面確實存在偏離“育人”方向的嚴重教訓。
2沖出“泥潭”需要的努力
2.1理性認識教育與社會的辯證關系
教育與社會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教育會影響社會的發展,社會相應的也會對教育發展起重大的作用。當教育落后時,社會必定囿于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困境,而社會的老舊觀念,也必然成為教育發展的絆腳石。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教育應主動承擔社會文化變革的重任,通過教育的改善和發展引領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能因為社會沒有“以人為本”的環境,家庭沒有“以孩子為本”的氛圍,就給幼兒園不“以兒童為本”尋找理由。應通過教育的首先發展帶動社會的進步,即幼兒園先創設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形成家園共育、社區互助的合力,家庭與社會才能創設“以兒童為本”與“以人為本”的氛圍,以至不斷傳承和擴大。例如,某幼兒園所處社區各種資源豐富,有市消防大隊、市生態園管理處及設施一流的社區服務中心等。園內教師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帶領兒童與附近社區各點建立感情。兒童是最受人歡迎的,看到其天真爛漫的眼神,大人們由衷地接受了兒童,相應地也接受了這所幼兒園[5]。兒童成了幼兒園與社區、家長溝通的紐帶,逐漸營造出以人為本的環境氛圍。
2.2轉變教育與市場經濟的畸形關系
市場經濟下,教育在一定的領域、一定程度上的產業化是必然的,處理恰當也應該是互利的。但現在教育卻被市場化、產業化綁架,如果任由教育與市場經濟的畸形關系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優質的教育資源,應該實現社會共享,而不是利用市場“無形的手”,掀起教育市場的驚天駭浪。目前,市場上多數的早教機構是以“咨詢公司”“培訓中心”等名義注冊的,開辦早教機構往往同開辦一個公司并無太大差異,只需在工商部門注冊即可。早教機構變成了赤裸裸的追求利潤的商業運作產物,喪失了社會公益性和應有的教育功能,高昂的費用也使得許多家長望而卻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早教事業的發展[6]。由此,我們應該助推符合教育規律的早教機構,加強監管,避免惡性膨脹。
2.3將兒童中心論置于教育理念首位
中國的現代教育,是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教育與引進西方的以班集體為形式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自由主義教育相結合建立起來的“三中心”教育教學模式,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目前已發展改進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模式。20世紀80—90年代,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三為主”雖較“三中心”有所改進,但仍然存在“教師主導”下,“學生主體”地位常常被架空,名不副實,學校“管卡壓”、教師“盯盤揉”的實際問題依然積重難返。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文化在本質上具有社會本位的客觀優勢,為一切人本、人文教育提供了優越的人文環境,但中國數千年師道尊嚴的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我國集中統一的大一統組織管理制度又很易于為“家長制”“教師中心”的死灰復燃提供溫床,這是中國教育改革必須清醒預判的“陷阱”。我們應該明確將兒童中心論置于教育理念的首位[7],作為政府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基礎,在教育活動的實踐中牢牢抓住“育人”的根本目標,使兒童逐漸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
2.4科學制定兒童教育規劃,實事求是改進兒童教育教學工作
應遵循兒童教育的原則和規律,0—6歲兒童以家長陪伴為主,教育內容以歷練和榜樣為主。7—12歲的小學教育,建議分為兩段:1—2年級以語、數、音、體、美、勞相結合的融學活動為主,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家長參與量和時間應有所限制),重在讓孩子在快樂中獲得情、理、智、能的歷練,教師的積極性主要是創設情境教育、融學活動的方案和組織方式;3—6年級應在分類指導教材(國家和省市組織統一編發)指導下,由低到高逐步增強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使情景性與系統性提升為融學性。這種過程不是加強教師指導的主動性,而是在教師指導的教與學兼容的活動中,提出歷練兒童情、理、智、能、美的層次性。總之,認識到教育與社會文化的辯證關系,利用好市場經濟的助推作用,時刻不忘兒童的中心地位和張之洞“重養不重學”的原則,是中國兒童教育變革之路上的幾個關鍵點。我們應當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主動迎接“兒童為中心”教育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李偉.“學生為本”實施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教育學報,2013(11):63-66.
[2]朱海龍,胡晶君.回眸歷史:再看張之洞的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J].安康師專學報,2004(1):113-114.
[3]鄒紅軍,柳海民.杜威“兒童中心”論在中國:歷史回望、基本共識與遺留問題[J].教育學報,2020(4):119-128.
[4]李鐵映.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J].幼兒教育,1989(10):4-7.
[5]金艷.利用社區資源,借助家園合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7(Z1):126-128.
[6]劉霖芳.我國早教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10):138-140.
[7]趙建梅.“兒童中心”與中國教育文化變革之路[J].教育學報,2014(6):17-21.
作者:汪浩 汪可掬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機械設計課程資源庫建設意義
- 下一篇:水利信息可視化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