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集權與分權模式演變探討

時間:2022-06-22 16:49:31

導語:財政集權與分權模式演變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集權與分權模式演變探討

1以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中心

在“互聯網+”背景下相關的企業面臨著產業重構升級的狀況,并且對于互聯網思維的應用型人才要求也在與日俱增,而為了滿足這一條件相關教育人員,需要從校企共建等多方面的角度來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盡可能使校企聯合開展協同教學,而校企合作的教育工作就需要通過多渠道才能實現,這樣能夠使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人才的培養模式,得到有效的創新,為我國提供更大批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進行人才的培養是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到以就業為導向并且建立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專業體系,而在開展師資的建設是上,也一定需要符合“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現實需求。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注重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所需之間的深度融合,而針對學生就業,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跟蹤反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都需要將培養標準的設置落到實處,在企業內部設置相應的培訓考核標準,而學校可以按照這一標準對企業輸送人才并且對相關的專業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契合度,使企業的人才需求能夠在學校內就得到滿足,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招聘效率,并且也能夠提高學校的整體就業率。

2“互聯網+”校企共建專業

專業共建是校企協同育人的基礎,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推動了傳統專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簡單課程的調整,更多的是對接企業行業所需,科學系統地調整培養方案,根據企業行業需求,設置相應的培養目標,并跨學科、跨專業地設置所需課程,開設相應的專業方向。根據經濟發展需求,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包括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的改革、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以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對接地方經濟產業的發展升級,適時調整專業結構,與政行企深度合作,探討專業建設的新方向,使校企形成密切關聯,協同發展。“互聯網+”環境使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有了新的變化。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預測分析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而行業企業參與到高校的專業建設中,則可根據人才預測,動態調整培養目標。使高校的培養方案可以與企業的用人標準精準對接,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使校企之間的關聯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保障建設質量。企業用人專業需求的預測需要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其中,在進行需求的預測時,要與高校深入合作交流,協同發展,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高校則應確認企業的具體發展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對專業進行動態調整。融入“四新”發展要求,建設挖掘出具有良好前景,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新興專業,并且不斷對新專業進行全方位的建設,而在培養方案動態調整,但是需要校企雙方在企業用人專業的需求和預測中,不斷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一方面實行人才需求的動態更新,另一方面,針對性的對課程體系作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應用型人才提前在教學環境中適應未來的崗位。

3“互聯網+”校企共建教材

教材共建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支撐。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學校要將企業行業規范積極引入教學,校企共建,開展教學資源建設。除開設企業行業相關的課程之外,配套與之相適應的課授教材、實訓教材、在線教學資源等,也尤為重要,教材的內容,要最高程度地接近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和要求,且要與應用型人才的學習規律相吻合。校企共建教材,要以企業實際發展、業務流程、行業標準規范等進行框架的整體設計,即以業務程序為線索形成教材的內容體系,從而反映出企業行業的具體業務內容和操作方法,從思維邏輯上和操作方法上都可以對學生加以指導與培訓。除此之外,還要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從職業道德上進行規范。建設電子教材,使學習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工作中隨時使用參考,真正做到符合企業發展的應用型教材。

4“互聯網+”校企共培師資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校企共建師資,對于應用型高校的發展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校企共建師資,不僅僅局限于校、企工作人員的雙向掛職鍛煉,也可以在校企間開展線上交流與培訓。學校教師除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外,更需要在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方面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合作企業中的相關工程師也能夠與學校教師進行積極交流,打牢理論基礎,掌握學術前沿發展動態,并且在學校內還可以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校企雙方在連接時通過“互聯網+”環境下的各種在線交流平臺來進行實時的交流,能夠結合各自的狀況,對其中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并且及時參與和調整自身的行為。相較于傳統的掛職鍛煉來說,這種訓練方式能夠有助于提高兩者之間的交流積極性,擴大校企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除此之外,校教師在進行工作時切不可固守陳規,要將互聯網思維作為主要的引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思維,努力學習互聯網技術,并且將其應用于實際的工作中,校企共建背景中,學校和企業可以開展慕課、微課等材料的應用,建立翻轉課堂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教師對相關的信息化教學進行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教學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使師資力量發揮起應有的效果。

5“互聯網+”校企協作教學

應用型本科高校與普通本科高校的區別在于,在理論基礎夠用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將企業實際業務流程,融入實際的教學內容中,則需要推動政行企積極參與高校教學內容改革,校企共建課程、共建實驗中心、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共同錄制在線教學資源等,加強學生的實驗環節,開設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訓課程,增加實習時間,使學生可能提前熟悉行業企業發展,開展校企協同教學,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極為重要。校企共建虛擬仿真實驗室,通過3D技術、仿真模擬等應用來開展校企一體化教學,打破時間空間束縛,開展項目驅動式教學,將企業真實案例帶入學生課堂。學生除在學生開展虛擬仿真實訓之外,增加企業認知實習、頂崗實習等環節,將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融入學校的課堂教學,除現場觀摩之外,還可聆聽企業工作人員現場教學,使學生了解企業真正的工作過程。同時,高校也可將行業先進的理論與技術與企業進行交流,將教學科學研究得到實際應用,真正達到校企協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校企共建學習資源,通過校企組建優秀的教學資源開發團隊,根據學生自身學習的特點,以PBL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為核心,根據企業真實情境,通過互聯網技術,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搭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專業建設為主線的學習資源庫,資源庫中除包含以微課、慕課等多種形式呈現的碎片化章節精品視頻外,也包含著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項目實際案例。與此同時,與企業共同制定考核標準,通過情境模擬、實戰演練等方式進行考核,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也為校企雙方接下來的合作,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6總結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以及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有著巨大影響。“互聯網+”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能夠激發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活力,促進教學改革與資源建設。使學校的培養目標能夠與企業的需求進行動態的融合,并且使專業的培養更加具有針對性,這也有助于促進我國現代化的高校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更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更加個性化的就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樂彬.“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創”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9,(07):143-145.

[2]呂平,汪莉.“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現代職業教育,2018,(31):49.

[3]劉君.“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06):172-176.

[4]張晴.“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型外貿人才培養的SWOT分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7,27(02):107-109.

[5]關代弟.“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作者:宋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