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圖形在博物館VI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06-23 14:54:08
導語:輔助圖形在博物館VI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看到-認知-理解是受眾接受視覺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接受-認可-宣揚是信息價值體現的過程。上述兩個過程主要是通過視覺傳達設計理念下Logo設計、輔助圖形設計等眾多設計元素實現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品牌vi形象設計“升級擴容”需求,為輔助圖形在地域品牌VI設計中的創作方法和路徑提供了良好平臺。自治區博物館輔助圖形創作設計以銅鼓的圓形為大框架,通過平面構成的表達形式,充分融入博物館提供的花山壁畫、翔鷺紋、人面紋等紋樣圖案,輔以“中國紅”主色調,將博物館的品牌定位概念、歷史文化傳承功能和對社會大眾的教育意義表現及傳達出來,體現層次提升的高度和信息擴容的廣度,在凸顯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帶有強烈的現代氣息,體現視覺傳達概念在品牌設計中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輔助圖形;VI設計;品牌價值
1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演變歷程及文化內涵
1.1演變歷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位于南寧,坐落在“半城綠樹半城樓”的邕江灣畔。在民族廣場東側,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省(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頗具壯族干欄式建筑風格的正門上書寫著“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十個黑體大字,這是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手跡。1934年7月博物館正式成立,歷經多年戰亂、幾度搬遷、三次更名,1958年3月改成現名,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廣西獨具特色的民族歷史文化。館藏文物(含古籍)達7萬多件,時間跨度長達80多萬年,是國內最早開創“館苑結合”“動靜相輔”模式的博物館。
1.2文化內涵
華盛頓大學教授——著名博物館評估專家瑪麗·埃倫·蔓蕾說:“博物館是‘書’,是一本非凡的作品,沒有書,歷史是寂靜無聲的,文學是沉默寡言的,科學是殘缺不全的,就連思維和認知也會停滯不前。”自治區博物館的87個春秋,踏出的每一步都與廣西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緊密相連,館內漢代貴縣羅泊灣漢墓出土的羽紋銅鳳燈、鎏刻文青銅器、羊角鐘、紡織機具;83萬多年前的百色手斧、新石器時代的大石鏟、商代獸面紋銅卣;反映西甌、駱越文化的獸紐銅柱形器、蛇蛙紋尊、提梁鼎、靴形扁莖短劍、幾何印紋陶器等;宋代藤縣中和窯出土的影青瓷;元明清時期的青花瓷;近代以來發生在廣西境內具有較大影響的太平天國、中法戰爭、百色起義等革命文物,以及反映廣西境內11個少數民族各個時期的生產生活文物——銅鼓、蘆笙、繡球、壯錦……這一件件包含著非凡身世的珍貴歷史文物穿越時空,傳遞著或驍勇善戰或凄美動人或高貴典雅的動人故事與文化內涵,通過一件件藏品、一個個故事引領人們走進歷史,走進民俗。
2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輔助圖形設計理念——意念內涵和美學價值
2.1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品牌形象發展現狀
本案設計前,自治區博物館使用的品牌形象標志是以館藏重點文物羽紋銅鳳燈為原型設計,優點是設計簡潔,其形象已被市民認可,易于參觀者辨識,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標志設計感不強,整體視覺效果較弱,不能體現藝術性;二是品牌形象延展性不夠,缺乏輔助圖形、吉祥物等系列展示博物館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導致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形象缺失,已不能適應大眾的審美標準和時代需求;三是難以體現其社會效益和價值[1]。
2.2“意念內涵和美學價值”的設計理念與輔助圖形設計的創新
當前,設計理念呈多元化發展,東方傳統審美與西式思潮共生共存,文化的互通與理念的碰撞展現出不同的設計風采,成為當代設計者的精神追求。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品牌形象設計為主題的VI設計項目,是視覺傳達設計者對歷史文化的敬畏敬重,對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責任擔當。輔助圖形在塑造品牌視覺體驗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運用方法可分為視覺識別輔助和概念識別輔助。視覺識別輔助是在視覺上凸顯品牌形象的歸屬感,滿足視覺層次的美感,建立塑造品牌的體驗感。從視覺傳達方面來說,輔助圖形除了表明品牌身份,更多的是豐富設計的層次內涵或烘托渲染氛圍感,從而讓品牌形象在應用展示時更具視覺效果,在使用產品時有更好的品牌體驗感,使顧客看到這個輔助形象時能更好地理解標志內涵和品牌內涵,所以在標志的基礎上衍生出的輔助圖形就增加了畫面的多樣性和豐富度,使品牌更具延展性[2]。
3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VI品牌設計升級研究
自治區博物館VI品牌設計升級既要思考創新,也要考慮繼承、發展的關系。因此,設計升級的思路:一是在保存羽紋銅鳳燈原標志圖形的基礎上,對標志圖形進行藝術升級設計;二是對輔助圖形和吉祥物要進行從無到有的創作設計;三是字體部分主要沿用大文豪郭沫若的題名字體進行創作。
3.1博物館形象升級塑造理念
自治區博物館輔助圖形的創作設計以銅鼓的圓形為大框架,通過四方連續的表達形式,充分融入博物館提供的花山壁畫、翔鷺紋、人面紋等紋樣圖案,構成以圓潤包容、山河錦繡、文脈相通為主題的輔助基礎圖形,整體中透著民族特色的包容性,局部中體現著民族特色的歷史感。輔助圖形的主色調為傳統的朱紅色,又稱“中國紅”,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其中輔助色彩與主色調的顏色深淺變化設計使畫面變得更加協調與柔和,寓意自治區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氣勢磅礴、不同凡響。通過對輔助圖形進行系列化全新創作設計(見圖1),一是襯托了標志圖形的主題地位,發揮了輔助圖形靈活多變,可整體、可部分、可延展和可自由組合的優勢,增強了品牌形象的拓展空間,豐富了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彌補了自治區博物館在品牌形象方面的缺失,滿足了大眾的審美標準和時代需求;二是充分體現了自治區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收藏和社會效益發揮方面的價值。同時,這種設計創作充分展示出館藏文物與民族品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有機結合,共同推動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
3.2博物館形象在VI設計上的衍生
VI設計作為博物館形象的視覺傳達載體,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應將館內文化利用VI設計的手法展現出來,傳達給參觀者和來訪者,這也是帶動歷史傳播的重要途徑。在輔助圖形設計中,將設計元素最大限度地應用到如信紙、工作證、文件夾、圓珠筆、雨傘、遮陽傘、衣帽、紀念品等物件上,使其設計理念、藝術氣息更接地氣、更直觀地呈現于博物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以“沉浸式”的存在方式向外界潛移默化地傳遞著博物館的工作特色、文化特色,時時刻刻向來訪者、參觀者傳遞著自治區博物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3]。以工作證輔助圖形應用設計為例,工作證是一個人在某單位工作的證件,具有簡潔、快速、直接辨識的特點,具備證明工作人員身份的作用。設計中,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主色調“朱紅色”作為工作證背面的底色,將Logo標志放置在視覺中心位,以大文豪郭沫若題寫的館名為落款,輔以紅白色調的搭配,簡單明了地傳遞出了博物館的特色。工作證的正面,證件照占據著核心位置,體現著“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精氣神,證件照下方則清晰地標注著持有者的姓名、部門和職務,滿足來訪者快速辨識持有者身份的需求。這個設計替代了博物館原來“白紙黑字”式的工作證,提升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博物館工作人員專業、務實、精干的良好形象以及博物館日常管理的嚴謹性、自律性和服務性等特征。設計時,為了更好地統一博物館的視覺形象,工作證統一采用朱紅色,將輔助圖形的紋樣局部放大進行設計而成(見圖2)。圖2工作證應用設計
4結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VI形象設計,成功實現了突出品牌標示性、辨識度、延展性的設計初衷,達到了館方提出的“簡潔、莊重、內涵豐富”的要求,視覺傳達設計在自治區博物館VI形象中的運用起到了提升博物館形象和社會影響力的作用。本次設計既能折射出廣西壯族自治區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體現出南寧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厚度,也為視覺傳達設計在歷史文化領域的應用開拓了思路,探討了方法,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1]肖君.走進廣西博物館——感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文化內涵[C].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思考——廣西博物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1-87.
[2]唐娜.偶遇還是必然?——當代設計思潮與中國傳統美學芻議[J].藝術探索,2007(01):90-91+145.
[3]王悅.VIS中輔助圖形的設計研究[J].明日風尚,2017(23):203.
作者:李旻羲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 上一篇:創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 下一篇: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