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傳承非遺現代化媒體表達研究

時間:2022-07-05 08:54:19

導語:青少年傳承非遺現代化媒體表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傳承非遺現代化媒體表達研究

【摘要】2022年,湖南日報社制作并在新湖南客戶端推出的10集系列短視頻《菁菁校園親親非遺》為青少年傳承非遺的現代化媒體表達提供了嶄新樣本。本文以該系列短視頻為例進行分析,探討移動新媒體傳播青少年非遺傳承的操作路徑。

【關鍵詞】傳承非遺;系列短視頻;策劃拍攝

走進現場形態多樣,鏡頭語言精益求精

競演熱烈,文化溫情。每期節目時長控制在4分30秒左右,對于活潑、熱烈、歡快的傳統文化,例如龍舞、苗鼓舞等,節目以“競演”的形式壓軸,在學生展示前,通過對傳承人、學生、老師上臺前準備、日常排練等過程拍攝,展現傳統非遺文化的知識、在地化狀態、生存現狀等。對于較為安靜、舒緩的傳統文化,例如剪紙、銀飾制作、草木染等,節目注重制作工藝的展示,在師生講解、動手操作過程中呈現傳統文化的歷史肌理、文化內涵、當代創新。走近現場,唯美走心。新媒體產品靠鏡頭說話,更應該、也有理由將美展現出來。銀飾制作是湖南苗、侗族人民數千年的傳承,記者帶著孩子們走進巖腳侗寨、風雨橋下。節目組帶著孩子們走進鳳凰南方長城,在通往山門的百級臺階上苗鼓齊鳴。節目組更和湘西州桑植的孩子們坐上了小船,在湖光山色、峰巒疊翠的峽谷中唱起了民歌。關注個體由點及面,青年故事可親可信一段4-5分鐘的節目,如何在呈現一段完整節目表演或制作工序之余,還能飽含對傳統文化歷史底蘊和青年文化傳承的敘述,敘事選擇和敘事視角成為關鍵。規避說教,讓學生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主角。節目組采取親切、自然、活潑的敘事語言風格,在與學生親近的同時與受眾貼近。在辰河高腔這一集,記者以學生在浦市古鎮演出為時間節點向前敘述,記錄了一群熱愛戲劇、熱愛家鄉的孩子們,為一腔一調一甩手一擺頭的排練過程,呈現傳承人和孩子們的故事。將重大命題具象化、情感化,樹立可親、可信、可悟的基調。對于宏大命題,節目組采取了小切口切入。在草木染這一集,記者讓老師和孩子們走出教室,就在校園的一花一葉中,在他們熟悉的一橋一亭旁采擷顏料,他們作品里的一明一暗、一深一淺、一縱一橫,便可以觀照他們對美的追求。人物驅動內容,鏡頭對準群像。非遺文化傳承在學校的組織開展是群體性行為,節目組在串聯節目時對準的也正是一群學生,但當抓到個性鮮明的同學,節目組便跳出宏大敘事,著重呈現個人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交集。例如,寧鄉紫金中學王榮龍在學校學習花鼓戲的過程中,深深愛上了它,并決定在中考后選擇前往藝術院校專門學習花鼓戲。鏡頭由他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講述一曲小戲中濃縮的動人故事。

偏向鄉村聚焦美育,培植愛國主義情懷

堅定文化自信的大命題與校園傳承非遺的小入口巧妙融合、體系化展示。越是偏遠地區,越是鄉村學校,加強美育越迫切。湖南日報此次選取的10所學校中,6所來自湘西州、懷化、張家界等相對偏遠地區。在節目呈現的細節里,受眾能看見在懷化偏遠鄉村小學,學校的苗侗銀飾教室煥然一新,教師還對制作銀飾的工藝與工具進行了創新,學生只需用刮畫筆、鋁箔紙等就可完成銀飾制作。在鳳凰縣的山里,操場的一堵圍墻便是孩子們練習擊鼓的地方,條件的簡陋沒有阻礙他們的熱情。兼顧知識和技藝傳承,挖掘非遺背后的美育和體育等多種功能以及蘊藏的愛國主義情懷。非遺的知識和技巧傳承固然重要,但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優秀傳統文化本質,更有重大傳承價值。此組系列短視頻兼顧兩者,回溯歷史、追尋詩意、抵達人心。一次生產,多次傳播,非遺展現插上新媒體翅膀,主動與融媒體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手段相適應。節目以短視頻方式在新湖南客戶端首發,通過湖南日報社旗下微博、微信、抖音號,各學校所在市州、縣區融媒體中心平臺進行矩陣傳播。節目組還為每個非遺項目分別錄制了一期完整的節目展示,并制作成H5產品《“親親杯”校園非遺文化展演暨年度開獎大禮》在新湖南客戶端推出。該產品中,根據非遺項目的不同,設置投票環節,用戶的參與度與粘性大大提升。今年四月,湖南日報社教科衛頻道官方視頻號上線,節目組再次將內容在視頻號集結推出,進一步擴大了傳播效應。

媒體縱深融合的新階段,黨媒從事視頻制作的啟示

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力的新階段,與天生浸潤在視頻領域的電視臺、視頻機構相比,傳統報紙如何克服資源、設備、人力、思維上的天然局限,湖南日報這組短視頻產品提供了一些思路。精準選題,規避不足?!胺沁z”是一個龐大的命題,湖南日報教科衛頻道放棄了大而全的單個非遺、某個市(縣)的非遺傳承等宏大命題,為傳統紙媒攻克視頻拍攝、制作尋找著突破口。短小精悍,吸引受眾。每集5分鐘以內的視頻既能最大限度保留非遺的精華,牢牢鎖住受眾的收看時間,也能夠滿足多次分發的傳播需要。在中國新聞獎的媒體融合獎項評選中,也對短視頻專題報道的時間進行了規定,如有任何1件代表作超長,即視該組作品為超長作品。[2]記者發現將每集時長設定在5分鐘之內,既能完成原有設定的內容傳播目標;又能保證在客戶端呈現、微信傳播時對受眾的鎖定;還有足夠的精品視頻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傳播。系列傳播,造出聲勢。“單個作品乘以10,傳播效果不止放大了10倍?!焙先請笊缦嚓P閱評指出,成系列、集結報道讓專題短視頻氣勢更足、內容更豐富、覆蓋面更廣、傳播面更寬、受眾到達的更多。每周1-2集,相對固定時間推出,保留了傳播慣性。10集短視頻、10個非遺項目,構成了以點看面的基礎,能夠讓受眾窺見湖南非遺的豐富內涵和活態化傳承的現貌。7個市州、10所學校、300名出鏡學生、數萬名所在學校學生,再由學校所在地、相關縣區的師生、家長裂變傳播,節目的覆蓋面、傳播面線性上升。據統計,節目相關點擊總量達到1000萬人次。記者轉型,準備充分。本次系列短視頻由5位記者操刀,平日的黨報文字記者轉型為視頻制作的文案與編導,記者轉型成為挑戰。部門先對一兩期節目展開集中探討并形成范文,節目組形成統一模式后,記者開始進行分鏡頭寫作,強化了節目統一風格。在入校拍攝前,記者為人物設定了解說的大致框架,同時對整個文案需要拍攝的鏡頭與畫面以及不同的景別進行構思并與學校老師、攝像師等進行溝通和優化,減輕了現場拍攝的壓力,壓縮了拍攝時長。善于借力,傳播合力。制作組借力省、市教育部門資源,選定非遺傳承學校,讓他們首先與學校溝通拍攝事宜,為后續拍攝工作提供了便利。創作組與文化部門聯系,確保傳播精準與準確。同時,創作組與當地融媒體中心合作,融媒體中心制作人員的加入,為節目組提供了更多的拍攝機位,同時經由當地的各媒體傳播,有效放大了傳播效果。

作者:王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