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06 08:32:19
導語: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應基于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機制;通過“三群”協同,開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結構化改造工作;聚焦教師五大能力,創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養與評價機制;依托信息技術,實現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對首批國家職業院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路徑進行總結,為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校企命運共同體
教師隊伍建設是新時代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作,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在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師資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要求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教師[2019]6號)要求職業院校創新建設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的教學創新協作共同體;《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教師函[2019]4號)則對當前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示范建設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目標,要求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能引領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推進模塊化教學模式深入實施,同時能輻射帶動全國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已經明確,路徑急需探索,在此背景下,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開展了團隊建設路徑優化和創新實踐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教學團隊建設提供參考。
1基于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機制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普遍存在“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現象,突出表現為教師來源單一、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師專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尤其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和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數量不足,這已成為目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急需解決的難題,要解決該難題應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基礎”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關鍵”是體現高職教育的開放性特征,包含師資隊伍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模式的開放性;“路徑”是依托校企命運共同體打造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和協同創新機制。相較以往的校企合作,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更加突出了校企雙方基于人才培養的價值認同與自主多元合作的共存方式[1],是校企合作創新發展的融合體,雙方合作不止于可見利益,還在價值認同及發展路徑上有更深層次的交匯點。推進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種新路徑和范式[2],也為進一步優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機制提供了良好條件。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近年來主動對接區域重點發展產業與支柱產業———醫藥產業,通過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三鏈”融合,與中國(泰州)醫藥城共同打造人才培養共同體、技術創新共同體、社會服務共同體;與中牧集團倍康藥業有限公司共建產業學院,開展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改革的新嘗試,構建了雙崗雙職一體化管理體制(見圖1),使企業與二級學院的崗位人員相互兼任,并進行多層次崗位人員雙向互兼。以此為基礎,依托中國(泰州)醫藥城,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選聘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和產業導師,打造教師、工程師、科研人員等多元參與的項目化科技創新團隊,將生產、教學、研發有機結合,構建了產教科跨界聯動的教師培養機制,全面提升教師實踐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優秀的教師團隊,其中藥品生產技術教學團隊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國家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動物醫藥創新團隊被遴選為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中獸藥創新團隊被遴選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獸用生物制藥創新團隊被遴選為江蘇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
2通過“三群”協同,開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結構化改造工作
教師團隊結構化改造是當前高職院校建設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過程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團隊結構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團隊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團隊功能的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辦學模式及職業與教育的跨界屬性都要求職業教育緊緊圍繞行業企業需求開展專業、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結構化改造應緊密圍繞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和跨界特征,重新構建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內部結構關系與組合邏輯,依據團隊所在專業群對應的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明確所對應的崗位群、專業群和項目群,通過“三群”協同整合教師資源,改善當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教學隊伍與科技創新、社會服務隊伍交叉融合度不足,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的現狀;以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結構化改造為契機,以崗位群、專業群、項目群為主線,以專業群人才培養要素為邏輯,系統化整合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與科技、社會服務團隊的相關資源;依托校企命運共同體,校內外行業企業專家、產業導師等高端人才領銜,優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人員組成結構;以項目為載體持續開展專業群升級改造,持續創新教學方式與模式;以基礎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緊扣崗位群、項目群建設專業群的同時,通過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促進崗位群轉型升級(見圖2)。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根據高職院校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內涵與主要特征,開展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領域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結構化改造方法的研究,在實踐中,通過崗位群、專業群、項目群“三群”協同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校企互動建立了包括30名以上兼職教師的資源庫,引進博士3名、行業企業大師名匠4名、行業企業領軍人才2名,引進產業教授3名,完善了校內教師和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機制,持續優化團隊人員配備結構,團隊中骨干成員相對穩定在20人左右,其中“雙師型”教師占90%、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占80%。團隊基于專業群對接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將互聯網、工業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用于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群升級改造,重構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參與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行業標準、專業教學標準等的制定,通過新團隊、新方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研究制訂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構方案,細化醫藥產業鏈中的崗位群,依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崗位群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開發基于工作情景的職業能力體系;依據醫藥產業崗位群基礎能力,開設解剖生理、基礎化學等課程;依據產業崗位群間工作任務的差異性,開設生物制藥技術、中藥制藥技術、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等專業(群)方向課程,以增強學生崗位適應性;開設藥品營銷實務、藥物制劑輔料等專業群互選拓展課程,以此構建了“思政+雙創+專業”教育于一體的“平臺+方向+拓展”課程體系和“多元梯度融合式”實踐教學體系;基于遠程診療、現代生物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將醫藥產業的科技創新項目融入課程體系,開設藥品智能制造技術、藥品研發技術等課程,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及社會活動可折算為學分,實施專業群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積累與轉換等措施。圍繞專業能力提升、綜合能力拓展、能力轉向3方面加強學生團隊分工協作能力,組建生物制藥、藥物制劑、中藥制藥、藥品質量與安全、基礎平臺、素質拓展、思政教育7個模塊化教學小組,專兼教師結合、老中青教師結合,促進知識、技能體系和課程體系間的有效連接。
3聚焦教師五大能力,創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養與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因其具有的教育屬性、專業特點及“雙師型”特征,要求職業教育教師除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具備教育教學基本能力外,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建立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隊伍和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制度,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3]。同時,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中教師的培養與評價也是團隊建設的重點環節,應根據時代要求和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明確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與能力;根據專業背景與團隊結構特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創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培養培訓與評價機制。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師培訓基地,積極探索教師培訓新模式。依托江蘇中牧倍康藥業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華威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等中國(泰州)醫藥城內龍頭企業和江蘇省獸藥飼料質量檢驗所,共建教師培訓基地,定期組織團隊教師到基地進行實踐,豐富教師專業知識,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制訂團隊教師個性化培養及發展方案,開展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開發、模塊化教學等的專項培訓,提升教師綜合能力。在建設過程中,逐步確立以五大能力(課程標準開發能力、模塊化教學設計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科技創新研發能力)為核心的團隊教師能力體系,開展教師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和評價機制研究,制訂團隊教師培養方案,通過在職培訓、脫產學習、科研與社會服務等途徑提升團隊教師綜合能力。先后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大型企業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拓寬其學術視野;依托省重點實驗室等多種科研社會服務平臺,承接各級各類重大重點科技創新項目,為高層次人才發展打造優質的平臺和良好的環境;實施“鳳凰人才”工程,實行國內培訓與國外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教育教學能力培訓與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相結合的“三結合”培訓制度;以國家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要求為標準,制訂基于高職院校教育新形勢的教師教學能力考核方案,在全校專任教師中開展以教學教案、教學課件和課堂教學組織方式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新三項基本功”考核,通過全面開展教師“新三項基本功”考核,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育教學信息化資源建設和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同時有效帶動了教材、教法改革,推進了校內課堂、企業課堂和網上課堂3個課堂的融合,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管理、評價的現代化。通過培養與評價機制改革創新,教師創新能力、專業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近兩年,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中有1名教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團隊獲江蘇職業院校教學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兩項,江蘇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4依托信息技術,實現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高職教育進入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在信息化時代具備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4]。這也對高職院校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團隊中的教師來說,不僅要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還要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自我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充分利用“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開放生態的特征,通過實施信息化實驗實訓室和信息化教室等教學場所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了集教學中心、學習中心、考試中心、管理中心功能于一體的教育教學信息平臺,建立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管理體系,構建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新型學習模式,打造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高效課堂。在此基礎上,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依托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平臺,創建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互動交流社區,由團隊帶頭人引領,校內教師、醫藥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推進,通過專業對話與技術探討協同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將企業產品開發轉化作為學校研發項目,將研發項目轉化為教學實踐單元,將研發內容和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案例,使現代醫藥產業研發項目深度融入專業群課程體系。通過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師互動交流社區的打造,探索出了以系統科學研究為主導的教師能力提升路徑,教學相長促進了“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信息化時代教師與學生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馬廷奇.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視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5):118-126.
[2]葛曉波.職業院校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時代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21(5):98-102.
[3]孫琳.新時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定位及發展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0):35-40.
[4]唐瑗彬,石偉平.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1):46-53.
作者:黃陳 楊海峰 胡新崗 李巨銀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對分課堂在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憲法教育實踐教學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