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探索

時間:2022-07-06 16:00:32

導語: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探索

摘要:愛國是一種深沉、持久的情感,更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價值準則。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成為對公民的首要要求。大學生是優秀青年的代表,更是未來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主要力量。堅定的愛國價值觀會極大地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及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將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化“愛國之情”為“報國之行”。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層面的內容,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回答了“我們要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這是每個公民都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愛國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更是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大學生作為祖國培養的優秀人才,更要有堅定的愛國價值觀,將個人理想同國家命運相結合。

一、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民族自豪感,激發真摯的愛國情懷

民族自豪感是指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現實狀況、未來發展等充滿信心和樂觀精神的一種情感。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發展至今,四大發明令世界稱贊,近代中國雖歷經戰亂,山河破碎,但自立自強的中國人通過不懈的奮斗與努力迎來嶄新的篇章。這種民族自豪感便來源于遼闊壯麗的國土、燦爛輝煌的文化、世代相傳的美德、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保證。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中國飽經風雨卻屹立至今的精神力量,從而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其深刻、真摯的愛國情懷。

(二)增強國家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國家認同感是指公民個人承認并且接受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政治身份,從而對國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濟穩步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升,正是在國家的庇護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享受幸福生活,也正因如此,每個人都更有理由去愛自己的國家。然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如果對國家缺少最基本的認同感,那么即使才能卓越、本領過人,也不可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思想意識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尤其是正處于青年時代的大學生。大學生只有具備堅定的愛國價值觀,才會進一步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才會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未來發展緊緊相連,從而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強化社會責任感,明確自身的職責使命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個人自愿且自覺地把一件事在其能力范圍之內做到盡善盡美的情感。責任感可以使人快速地成長、成熟,更會幫助人們在履行責任時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身,進而早日實現高尚的人生追求。大學生是推動國家繁榮發展的主要力量,培育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就是要讓其認識到國家的強大與否與每位國民密不可分。國家強大,國民才能安居樂業,共享繁華;反之,國家衰敗,國民則流離失所,永無寧日。大學生只有具備堅定的愛國價值觀,才會進一步強化其社會責任感,才能明確自身的時代使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二、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大學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的思想獨立性較強,喜歡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待周圍的世界,于人于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年齡、知識水平、社會經驗等條件的限制,其思想具有依賴性與批判性并存的特點。首先,大學階段學生還沒有完全褪去稚嫩,對父母、家人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其次,大學生雖然對所謂的“對”與“錯”有著自己的想法,但無法客觀和全面地剖析問題,甚至會受心情及其他人的影響,在遇到復雜情況和事件時,容易受到錯誤輿論的煽動,甚至被敵對勢力利用,做出不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的事情。

(二)高校愛國價值觀培育存在薄弱環節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素養,高校均開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大學生愛國價值觀的主渠道。但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更多側重于在宏觀層面解釋愛國價值觀,而沒有將愛國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落細落小,缺少相應的實踐活動。同時,一些高校往往會忽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問題,課堂上只是進行“走馬觀花”式的價值觀教育,而不注重愛國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實現與否,這些都對大學生愛國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

(三)西方錯誤社會思潮的滲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加深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西方敵對勢力便借此大肆鼓吹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宣揚西方國家的“自由”“人權”和“民主”,宣揚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論,并試圖以此淡化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的追求。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西方國家更以娛樂化的形式在網絡中向大學生傳播歷史虛無主義,丑化、歪曲革命英雄,妄圖通過網絡信息的滋擾,將各種不良信息灌輸給大學生,瓦解大學生的愛國價值觀,腐化中華民族的青年一代。

三、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有效路徑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繁雜的系統性工程,其信息來源多元且立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培育愛國價值觀的渠道也有很多,但課堂教學始終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渠道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著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力和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最正式、規范且直接有效地培育大學生愛國價值觀的方式。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可以極大地提升愛國價值觀培育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1]。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應適當開展理論培訓活動,加強教師黨性修養,努力培養出教學能力強、思想覺悟高的高校教師。2.理論聯系實際,優化大學生愛國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愛國價值觀培育,既要注重理論的深度,又要注重人性的溫度。優化大學生愛國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在宏觀上,要使大學生正確理解“四個自信”,幫助大學生更加客觀地了解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在微觀上,要使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內容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貼近大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教育內容的真理性、科學性、生動性來吸引大學生。3.各學科教師共同努力,形成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協同效應對大學生進行愛國價值觀培育,不能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2]。愛國價值觀培育應分解與滲入到高校所開設的每門課程當中,而不是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進行,各學科教師都應當共同努力,對大學生進行愛國價值觀的培育。

(二)加強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實踐養成

高校要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把實踐作為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手段,引導大學生從受教育者變成實踐者。在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大學生愛國價值觀時,一定要注意挖掘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切入點。其一,愛國價值觀培育的主題要突出、要明確。活動不能流于形式、過于空泛。其二,愛國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加以正確的引導,要時刻避免在實踐活動中摻雜低俗、負面甚至反動的信息。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實踐活動分為多種形式。第一種———走訪參觀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大學生參觀烈士紀念館、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走訪參觀活動,可以直擊大學生心靈,讓大學生最直接地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使其在一次次熏陶中養成愛國價值觀。第二種———文體娛樂活動。主要包括高校舉行的各種以愛國為主題的演講、朗誦、歌唱比賽及各種節日慶祝活動等。這類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更渲染出愛國的校園文化環境。第三種———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包括鄉村支教活動、貧困地區送溫暖活動等。通過志愿活動大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國情、世情、黨情,更好地為人民和社會服務,從而在服務人民與奉獻社會中形成愛國價值觀。

(三)樹立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典型示范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大力宣傳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宣傳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涌現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鼓舞人。”[3]革命時期,我們樹立了劉胡蘭、邱少云等一大批的“愛國英雄模范”,在全國范圍內點燃民眾的愛國熱情;建設時期,我們樹立了王進喜、馬芳庭等一大批“愛國勞動模范”,號召全體國民共同努力、建設國家;如今,當新冠疫情席卷中華大地之時,又有鐘南山、張伯禮這樣無私無畏的白衣勇士沖鋒在前,這些“國家英雄”“大國工匠”“科技精英”都是愛國的典型。在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問題上,樹立典型示范,可以使杰出人士受到鼓舞,使其更加自覺地踐行愛國價值觀,并樂于以自身的行為去感染身邊人;可以使平凡者受到激勵,發自內心地想要做到向榜樣看齊,踐行愛國信念,承擔愛國責任;可以使落后者受到鞭策,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下定決心主動服務人民和奉獻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步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更加需要愛國模范,更加需要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最大限度地弘揚愛國模范的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勠力同心,實現偉大中國夢。

(四)完善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制度保障

愛國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各種不利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會面臨一系列的嚴峻挑戰,要想順利地進行大學生愛國價值觀的培育,就必須使國家的法律法規、行政和司法程序等真實有效地體現其價值觀的要求,必須做到把愛國價值觀的追求和法治追求結合起來。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到“法律法規是推廣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保證”。愛國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倡導,是每位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國家的法律法規應成為推廣愛國價值觀的重要保障,愛國不僅僅是一種神圣的責任,更是一種光榮的義務。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價值指引,描繪了理想愿景,更是成為我國法治建設人人擁護的價值共識和公正的價值評判標準,愛國價值觀是對我國全體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為我國法律的實施奠定了倫理價值基礎和道德觀念支撐[4]。培育愛國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黨應共同努力,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愛國價值觀培育,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工作領導,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五)用好大學生愛國價值觀培育的網絡載體

大學生是網絡中最活躍的群體,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及時占領網絡陣地,也就等于是抓住了大學生的“眼球”。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大學生進行愛國價值觀培育。通過鮮活生動的畫面、激情澎湃的音樂、翔實可靠的材料、充分飽滿的數據,大學生更能感受到國家歷經滄桑而巍然屹立于世界的艱辛與不易,更能激起大學生愛國、報國的雄心壯志。同時,高校還要辦好愛國價值觀網絡教育平臺,形成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互呼應、協同運作的良好機制。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交互平臺。QQ、微信、微博是大學生最常用的交流軟件,它們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要著力運用新媒體,通過各種交流平臺發布與愛國價值觀相關的熱點信息,創新愛國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其次,還要建立愛國價值觀宣傳教育網站。建立具有學理性、創新性、趣味性的愛國價值觀教育網站,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堅定大學生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自信,從各方面堅定大學生愛國信仰,培育愛國價值觀。

作者:劉楠楠 李敏佳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 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