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時間:2022-07-07 08:37:21
導語:民辦高校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優勢
(一)具備創建“互聯網+”教學環境的能力
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四新”建設,提出建立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數字教育資源實現開放共享,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全面形成。由此可見,“互聯網+”教育將會帶來新一輪教學方式的改革[2]。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結構大多表現為“兩頭大,中間小”,新進畢業教師和退休返聘教師較多,中間層次教師較少。新進畢業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熱情,對“互聯網+”技術掌握水平較高,能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在新醫科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云平臺與課堂有機整合,借助人衛慕課、中國大學慕課和網易公開課等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新進畢業教師的知識厚度和講課技巧,還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擁有更多獨立承擔課程的可能性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整體結構以年輕教師為主,大部分年輕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理論知識結構較為合理。與公立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教師有更多獨立承擔課程的機會,且大部分年輕教師需要承擔兩門以上的課程。此外,在學科帶頭人和專業負責人的帶領下,為年輕教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使年輕教師通過團隊力量實現專業成長的目標。醫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年輕教師能認真上好一門基礎課程,將會對后續的臨床課程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應鼓勵年輕教師敢于承擔基礎課程。
(三)擁有更多進修的機會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發布后,各省市“雙師雙能”職稱評定辦法紛紛出臺,各省市的評定辦法更多鼓勵校企互派,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3]。為了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護理專業教師需要定期到教學醫院進行繼續教育,拓寬理論教學水平和提高實踐技能,這使得民辦高校的年輕教師有更多外出進修的機會。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校內主動加大人才培養的投入、校外主動加強與醫療機構合作的方式,提升教師的雙師教學能力。
(一)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兩頭大,中間小”、中青年教師職稱和學歷有待提高等現象。公辦高校一般會為沒有經驗的新進畢業教師實施1~2年的助教制,通過向教學經驗豐富、學術造詣高的教授學習,掌握備、教、輔、改、考的基本教學環節,從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學規律,以逐步提升教學技能和素養,待期滿后參加考核并通過,才能正式獨立授課。而民辦高校因教學資源限制,只能讓新進畢業教師“一招即用”,新進畢業教師課堂教學實踐偏少,對學生學情把握不清楚,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崗位技能需求的教學設計不清晰,對教和學的歸因問題沒有充分認識,無法提高自我效能,在教學上容易有挫敗感[4]。工作早期由于工資水平較低,年輕教師通過承擔多門課程以獲取更高的待遇,容易導致備課不充分影響教學效果。民辦高校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大部分年輕教師均為畢業后直接上崗,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此外,大部分年輕教師學歷為碩士,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偏低。具有初級和中級職稱的教師普遍較多,而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較少,且大多數為退休返聘的老教授。老教授擁有高資歷、高水平,但接受新科技和新知識的速度和能力有限[5]。且老教授本身有退休金,一旦出現教學不暢或者其他身體因素,便有可能中途離職,這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二)科研能力不足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以青年居多,新進畢業教師剛從高校畢業隨即進入崗位,學術和科研水平不高。此外,民辦高校的科研項目層次較公辦高校略顯表淺,在科研申報、項目結題、實驗平臺和科研團隊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大多數課題需要與公辦高校合作才能申請,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民辦高校教師的積極性,遏制民辦高校教師的成長[6]。多數民辦高校教師所發表的論文以普通期刊為主,較少發表于SCI、CSSCI等核心期刊;課題多數為校級課題,少部分為省級課題,較少申報或獲得國家級課題。這些都從側面說明民辦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有待加強[7]。
(三)教師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師資隊伍穩定性不足
民辦高校對教師教學工作量要求較高,甚至部分專職教師兼任一部分行政工作。為滿足工作量要求,專職教師可能需要兼任好幾門課程,再加上行政工作會增加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同時由于缺乏編制,民辦高校教師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8]。民辦高校一般是公司制,容易忽視教師的學術性和個人職業職稱評定的規范化與激勵制度,獎勵性薪酬與公辦高校相差甚遠,分配方式也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9]。與一般醫院醫務人員收入相比,民辦高校護理專業教師的薪酬較低,且獎勵性政策有待提高,容易造成師資隊伍的脫節。民辦高校在促進院校自身發展時,往往忽略了為教師提供較好的職稱晉升平臺。另外,由于教師同時兼授好幾門課程,導致大部分時間均用于備課和授課,加之民辦高校的職稱晉升體系不完善,大大影響了教師的職稱晉升進度,導致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性。由于這些不穩定性因素的存在,大部分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會選擇向公辦高校靠攏,進一步加劇了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性,這樣循環往復最終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嚴重下降,不利于民辦高校的發展[10]。
三、新醫科背景下民辦高校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教師學歷結構和管理機制
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說過,“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師資隊伍對高校的發展來說起著關鍵作用,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更是如此。一方面,民辦高校可以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人才,提供合理的薪酬以滿足這部分人才的剛需。目前,民辦高校護理專業教師以碩士為主,應鼓勵年輕教師帶薪攻讀博士學位,待獲取博士學位后予以相應費用報銷,并提供相應的人才發展資金以滿足開展教學和科研的需求,不斷提高專任教師博士占比。另一方面,民辦高校應為年輕教師提供職稱晉升平臺,明確組織的任務和分工,建立健全教工管理運行機制。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僅靠人事部門,應該落實到各院系。各院系根據專業需求進行人才挑選和培養,避免因為一時之需導致引進的人才不能滿足專業發展的需求,無法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11]。人事部門可向學院獲取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和需求分析報告,合理地、有針對性地聘請專業人才,使師資隊伍達到可持續發展。同時,優秀師資也不能一味靠引進,還要學會挖掘和培養校內的人才。民辦高校應大力開展中青年骨干教師、校級教學名師評選工作,對優秀教師加大經費投入和政策傾斜力度,在教學研究與改革、科研項目立項、精品課程建設等方面創造條件。民辦高校可為教師提供國內外訪學研修的機會,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教授合作,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也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專業學術會議,拓展專業視野。在當前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環境下,合理的薪酬待遇體系會激發教師更高的教學熱情,也有利于民辦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民辦高校教師薪酬待遇相對于其他行業仍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學校工會應了解教師對薪酬待遇的意見,提升教師的福利待遇和薪酬,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勵制度,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和穩定教師隊伍的結構,提升學校的軟實力。
(二)精準落實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民辦高校的人事部門和護理學院分管教師隊伍建設的院長應根據每位教師的特長制定和完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和新進畢業教師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可持續的培養,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民辦高校可以開設新進畢業教師專項發展項目、青年教師專項發展項目、骨干教師專項發展項目、行政人員專項發展項目、教育教學競賽專項發展項目、雙師型教師專項發展項目等精準性發展項目,以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發展的需求[12]。高校要將各項項目走深、走實,做精、做細,提供教師精準發展活動,幫助他們增值自我,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
(三)建立教師教學培訓團隊
民辦高校護理學院應建立教師教學培訓團隊,整合優化培訓資源,調動民辦高校教師發展內外合力,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學術骨干的引領作用,制定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目標,落實培訓內容,為新進畢業教師和青年教師提供教學和科研的幫助。特別是對于新進畢業教師,應先進行助教工作,了解教學規律,積極參與集體備課,討論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應帶動新進畢業教師,總結和推廣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打造金課,杜絕水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教學培訓團隊應經常開展教學和學術沙龍,以新醫科為背景,強化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精神,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民辦高校應定期聘請專家教授在不同學科、院系中開展學術交流、座談和講座,推動新醫科教學改革和理念的進一步落實。同時,為適應高等教育的主流發展,民辦高校應創建“互聯網+”的教學環境,幫助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互聯網+”教育技術應用意識。教師教學培訓團隊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為教師分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教學的需要,也可以結合PBL、TBL、翻轉課堂等先進的教學模式,推動教學革新。
(四)加大雙師型教師的發展
雙師型教師的提出和發展對提高護理專業教師素質,培養優秀護理人才,促進醫院和學校的交流合作起著關鍵作用[13]。雙師型教師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應急能力,是護理臨床和教學“雙贏”的工作方法[14]。一方面,民辦高校可以與教學醫院簽訂協議引進高職稱人才,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專業技術培訓;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薦優秀臨床護理專業教師到教學醫院進行學習和實踐。護理專業知識更新換代快,各項新技術層出不窮,只有接觸臨床護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臨床護理教學工作。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問題上,民辦高校必須與醫院護理部協作配合、責任共擔。教學醫院應重視教學工作,做好臨床教師的工作安排,保證教師的教學時間;民辦高校應為臨床教師建立師資培訓基地以提升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達到學校和醫院的“雙贏”[15]。發展新醫科是現代醫學高等教育的趨勢,民辦高校護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影響民辦高校護理學院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質量建設的重中之重。民辦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設和培養教師隊伍,從引進、投入、培養、管理等多個環節統籌謀劃,完善管理機制,精準落實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教師教學培訓團隊,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引進與培養,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最終實現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作者:周玲 林麗娜 單位:廣州新華學院
- 上一篇: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挑戰與對策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途徑